詹昭宁
(国家林业局,北京 100714)
森林资源监督木桶理论初探
詹昭宁
(国家林业局,北京 100714)
分析了森林年消耗总量和年采伐总量与用材林年采伐总量间的差额,是造成森林资源危机和殃及公益林、天然林及用材林中的中龄林的重要原因;提出了转变资源监督模式经营模式的建议,从而达到扼制森林资源危机的目的。
森林资源监督;森林资源监测;森林资源清查
我国森林年消耗总量和年采伐总量与用材林年采伐总量出现了差额,这个差额殃及公益林、保护的天然林、用材林中的中龄林,造成难于消除森林资源危机,并影响森林和林业的可持续。
森林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是森林经营和林业生产的物质基础。具有着作用于环境的生态功能,以及通过能量交换产生干物质,并为人类利用的经济功能。在集约化森林经营中,将不同类型的森林划分为公益林和商品林,是森林经营目标的细化,以期森林生态功能和经济功能取得平衡和可持续发展,并取得最佳效益。
资源危机指可供采伐的用材林中,达到成熟和过熟年龄的林分不能满足采伐的需要,出现了采伐消耗量赤字。
森林资源监督是政府行为。其目的为保证森林资源健康可持续发展。
资源监督手段包括技术的和行政的。目前资源监督的技术手段主要通过“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实行监测,了解森林资源消长变化的宏观数据。行政手段通过《森林资源监督工作管理办法》和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制度等措施来实现。
据《第七次森林资源清查报告》(简称《报告》):2008年年均采伐消耗量为3.79亿m3。而天然林采伐量为1.89亿m3,人工林采伐量为1.23亿m3,合计为3.12亿m3,这和年均采伐总消耗量3.79亿m3比较,还存在6700万m3的消耗量差额。再用材林的年均采伐量为2.12亿m3,和年均采伐消耗量3.79亿m3相比,也存在16 700万m3的差额。
我国木材供需缺口已由2000年的4115万m3,上升到到2004年的6962万m3,年均增长17.29%[1]。到2015年,我国木材及林产品总需求将达到(3.86~4.32)亿m3,届时国内木材供给量约为(2.46~2.72)亿m3,供需缺口达(1.4~1.6)亿m3,折合森林蓄积达2亿多m3[2]。
有的省(2007)的森林采伐量,在林分(乔木林)中,中龄林和幼龄林占80%[3]。又如,黑龙江省森工总局所辖的40个林业局自1988年就开始采伐天然林中的中龄林[4]。
为拯救所剩不多的天然林,国家实行天然林保护工程。据《报告》:天然林采伐量仍然达到1.89亿m3,占采伐总量的60.6%,人工林采伐量为1.23亿m3,占39.4%。
中国1984年建立的“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系统”,一直是森林资源监测的主要技术手段,以全国为抽样总体,实现每间隔5年更新全国森林资源数字的宏观变化。原设计林地面积抽样精度为90%,林木蓄积抽样精度为85%。至今已进行了5次清查。这个系统的主要优点是能获得每5年的资源变化数据,主要缺点是资源数字不落实到山头地块。各省、区的数字,为取得达到一定林地和蓄积精度,实行抽样样地加密。结果各省、区抽样的精度并不统一。
这个系统在复查作业时,会发生人为干扰,比如,在采伐或抚育作业时,有意避开样地,从而造成抽样精度不准确,并可能扭曲实际情况。
其功能是为国家林业发展制定方针和政策服务的,对森林经营没有直接作用。因为一类清查只有各林种、树种调查因子的总体数字,它并不细分并落实到具体地块。为此,林业部1983年决定加快二类调查,尽快摸清各省(区)县的中、幼龄林分布,以及时落实国家对中、幼林抚育的投资地点。从这个例子看,虽然“森林资源清查”提供宏观决策信息,但不能提供具体地块和地域的微观信息。
要获取微观林地信息只能通过二类(森林经理)调查获得,这也是实行集约森林经营所必需的技术措施。
按《广东省森林保护管理条例》第六条规定“县级以上林业行政部门根据省人民政府下达的指标,编制本行政区域内森林分类经营方案”[5]。
从实际实施情况看,像东北有的地方往往是只做了宏观规划的“划大片”,并没有像广东那样将公益林、商品林落实到现地(小班)。在森林经营上没有对具体地块做出小林种区划。
基于一是森林一类清查对林况没有落实到现地;二是森林分类经营方案也没有将林况落实到现地;三是大多数省、区没有普遍开展二类调查。于是出现了中国森林资源信息“大数清楚,小数不清”的状况。说白了,就是许多林区在采伐时不清楚哪儿是公益林、哪儿是商品林,于是产生了紊乱的采伐。
森林资源危机是阻碍森林和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绊脚石。
如前所述:2008年采伐消耗量为3.79亿m3。其中天然林采伐量为1.89亿m3,人工林采伐量为1.23亿m3,合计为3.12亿m3。这和年均采伐总消耗量为3.79亿m3存在6 700万m3的消耗量差额。
用材林的年均采伐量为2.12亿m3,和年均采伐消耗量3.79亿m3相比存在16700万m3的差额。
森林年均采伐消耗量3.79亿m3,和用材林的年均采伐量2.12亿m3存在16700万m3的差额。这16700万m3采伐量可能发生在什么样的林分中消耗?无疑,会发生在公益林、保护的天然林或者是用材林中的中龄林里。且看如下的事实:
1) 采伐中、幼龄林。2007年,福建省在林分(乔木林)中的森林年采伐量,中龄林和幼龄林占80%[3],至今已有7年。
2) 采伐中龄林。黑龙江省森工总局所辖的40个林业局自1988年就开始采伐天然林中的中龄林[4],至今延续了15年。
3) 采伐保护的天然林。 据《中国经济周刊》报道;“伊春林区开发初期天然红松林为120万hm2,2003年不足5万hm2。木材生产中红松仍占30%左右,每年消耗红松(30~40)万m3。这样再干三五年,伊春的天然红松林就消耗殆尽了”[6]。不是在1998年就已经启动了天然林保护工程?怎么时过8年,到2006年报道时,还在采伐天然红松林呢?
以上这些例子说明存在不分林种,不分龄组乱采现象的事实,加剧森林资源危机的蔓延。也说明我们的监测和监督工作不到位。根本原因是在监督上缺乏实地检测平台。在山头地块上就没有森林区划的林种界线,不清楚是公益林还是商品林,造成随意采伐。这就是微观森林资源数字不清的恶果,导致无序的生产作业,导致森林和林业发展的不可持续的重要原因。
既然公益林、保护的天然林、用材林中的中龄林为超额采伐量埋单,那么森林资源监督的重点就要转向这些林分。从森林经营技术工作体系层面看,转变森林监督的重点首先要从转变森林经营模式开始。
切实认真执行《森林法》,开展森林经理调查并编制森林经营方案。将公益林、商品林中的小林种落实到山头地块(小班)。按作业设计拨交伐区,实行科学采伐。消除“隐性”的滥砍乱伐根基。
对新造林地、退耕还林地等新增林地的统计和上报,除按传统上报数字外,还应附有新增林地的地点说明和面积图表。目的是挤去上报新增林地的水分。同时要满足“全国林地一张图”的要求,据此,也为建设“森林资源地理信息系统”获取相关林地、林况信息。
森林资源地信息系统是林业数字化和技术现代化的重大举措。建成后实现森林资源地理信息系统全国联网,能有效监测资源分布和变化,消除资源数字“大数清小数不清”的被动局面。为消除森林资源危机提供技术平台和可核查的监督手段。
[1] 齐联,陈永生,李惠均.加快推进商品林建设缓解木材供需矛盾[N].中国绿色时报,2006-03-09(A1).
[2] 国家林业局.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R].2011.
[3] 高兆蔚.福建省林改后森林经营编案技术研究[J].华东森林经理,2007,21(4):1-5.
[4] 刘志忠.关于加快黑龙江省森工林区天然林中幼林科学经营的探讨与建议[J].黑龙江森工老科技工作者协会:森工老专家建议,2011(4):2-3
[5] 詹昭宁.对当前森林经营的思考[J].林业资源管理,2010(6):1-6.
[6] 宋雪莲,仉庆华.伊春试点国有林权改革第一案:中国的第三次土改[J].中国经济周刊,2006(37):14.
[7] 国家林业局.第七次森林资源清查报告[R].2009.
StudyontheBarrelTheoryofForestResourceSupervision
ZHAN Zhaoning
(State Forestry Administration,Beijing 100714,China)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nnual consumption of forest, the annual harvest of forest and the annual harvest of timber forest was analyzed in the essay, which led to the crisis of forest resource and did harm to the public welfare forest, natural forest and the mid-age forest of the timber forest.The suggestion of altering the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pattern was proposed in this article, to contain the forest resource crisis.
forest resource supervision;forest resource monitor;forest resource checking
2013—07—24
詹昭宁(1930—),原林业部资源和林政管理司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北京林学会原副理事长,研究方向:森林经理、立地分类和森林旅游。
S 757
A
1003—6075(2014)01—004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