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涛 杨俊茹
(辽宁省开原市骨科医院骨科,112300)
·病例报告·
带髂腰动脉蒂骼骨瓣椎间植骨2例报告
王 涛 杨俊茹
(辽宁省开原市骨科医院骨科,112300)
文章介绍2例带髂腰动脉蒂骼骨瓣椎间植骨病例。
椎间植骨;骼骨瓣;病例报告
对于椎骨间隙感染,手术无疑是有效的治疗手段。然而,手术清除感染组织后,为了确保骨骼融合紧密和促进愈合,往往需要植入部分游离骨块。然而,对于植骨而言,血运充分是植骨成活的关键,植入带有部分血管组织的骨块无疑具有明显的优势。2010年10—12月,我科采用带髂腰动脉蒂的髂骨移植,治疗椎间感染2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1 病例资料
1.1.1 病例1 患者男,38岁,以“腰部疼痛50 d”为主诉来诊。腰椎磁共振(MRI)与骨发射单光子计算机断层扫描仪(ECT)检查后,诊断为腰4~5椎间隙感染。手术探查过程中,见椎间盘坏死并有脓液溢出,留取部分脓液送检细菌学检查,回报为金葡菌感染。后彻底清除感染病灶,取带髂腰动脉蒂的髂骨,行椎间植骨术。植骨完毕后逐层缝合。
1.1.2 病例2 患者女,36岁。以“腰部疼痛1个月”为主诉人院。X线检查示:腰5骶椎椎体邻缘破坏.腰椎MRI提示:腰椎结核。后行手术探查。术中快速病理切片诊断为腰椎结核。彻底清除病灶后,取带髂腰动脉蒂的髂骨,行椎间植骨术。植骨完毕后逐层缝合。
1.2 手术方法 采用腰椎手术常规入路。逐层解剖,保护重要组织结构。完全显露病灶区域后,留取部分标本送病理检查。在相邻椎体间凿成骨槽备用。在骨盆内侧壁、髂肌中线后侧肌间找出髂腰动脉的髂支,沿其解剖血管蒂达髂嵴中部,并结扎沿途分支。在血管蒂两侧切开骨膜,按设计切取髂骨,形成带血管蒂的髂骨块,此时见骨块截面渗血活跃。分离腰大肌后侧形成较宽遂道,将骨瓣引至受区,嵌入椎体骨槽内。冲洗伤口后,逐层缝合封闭创面。
3个月后复查腰椎MRI,本组两例患者骨性融合良好;对比术前影像学检查,病灶无复发。
上世纪70年代,带血管蒂的骨移植技术之间成熟,并且在临床逐渐推广。带血管蒂骨移植可以提供相对丰富的血运,并且可以带有部分骨膜和肌肉组织,成活能力和抗感染能力强,植入后骨融合速度快;而传统的游离骨块移植,由于其爬行替代过程较长,生理愈合慢。
手术时应注意:①彻底清除病灶。由于椎体间感染往往是慢性过程,存在椎间组织变形、坏死,骨质破坏,并且存在炎性肉芽组织生长。因此,只有彻底清除病灶才能做到预防感染复发,避免植骨失败。如果术中发现积液较多,可以考虑留置闭式引流。②血管蒂侧骨面应位于椎体表面。③骨瓣转位中血管蒂不得扭转,防止血运不畅。④建议植入骨瓣略高于骨槽,这样植入后骨组织较为紧密,可以避免使用内固定。⑤术中注意保护股神经、闭孔神经等组织。
我们的体会是:带血管蒂骨瓣转位治疗骨缺损或用作植骨,具有骨端愈合快的特点,而对于感染病灶清除后行椎体植融合术,还具有增加抗感染的能力。使用本术时手术操作在椎体病灶清除的同一切口内,操作与取材十分方便,血管蒂长,转位植骨简便可靠,是下位腰椎间植骨的理想方法。
1672-7185(2014)04-0018-01
10.3969/j.issn.1672-7185.2014.04.011
2013-10-30)
R68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