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平,刘 超,魏雅川,卢贺起△
(1.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北京 100700;2.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
中药三七被明代著名的药学泰斗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称为“金不换”,具有散瘀止血、消肿定痛功效,用于各种内外出血、胸腹刺痛、跌扑肿痛之证。三七治疗疾病在《本草纲目》以前的《医门秘旨》、《跌损妙方》中早有记载[1],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进一步充分证明中药三七的有效物质基础和药理作用机制[2,3],并不断拓展新的治疗病种和临床药用剂型,如胶囊剂、喷雾剂、注射液等[4,5],持续发挥着广泛的临床治疗作用。但随着治疗病种的扩大、临床疗效的明确,其临床用量与应用程度都更加广泛,市场需求量与药材价格都在扩大提高,所引起的诸多问题也日益严重,各种易混药用品种不断出现[6]。为合理科学地应用三七,本文梳理了目前临床、市场常见的多个“同名异物”易混品种,以求正本清源,提高中药三七在临床用药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正品三七为五加科植物三七(Panax notoginseng(Burk.)F.H.Chen)的干燥根和根茎。此科属的植物被《中国药典》2010年版规定为正品三七基源药材,其他基源品种均为混品[7]。
1.2.1 化学成分 三七的主要成分为达玛烷型四环三萜类、三萜皂苷以及三萜类寡糖苷,还含有三七氨酸、谷甾醇、吡喃葡萄糖苷、三七糖苷等。此外,三七根含有多种挥发油,主要有香附子烯、丁香烯等烯类、棕榈酸甲酯等[8]。其三七总皂苷的含量不得少于5%,丰富的皂苷类成分是其药理作用的主要物质基础,但所含三七氨酸(三七素)作为一种特殊的氨基酸是其止血的有效成分之一。
1.2.2 药理作用 (1)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三七所含人参皂苷Rg1类成分能够兴奋大脑中枢,促进脑部血液循环,增强大脑记忆及抗中枢疲劳,而人参皂苷Rbl具有抑制中枢神经、镇静安神和催眠的作用。研究表明,三七总皂苷能对抗L-谷氨酸介导的神经毒性,改善神经细胞缺氧状态,保护大脑皮层神经细胞,从而降低细胞损害[9]。另外,三七总皂苷不仅能阻断细胞外Ca2+内流,而且能抑制内源性Ca2+释放,用于脑梗死的治疗。因此,三七不仅能够抑制还能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明显的中枢系统双向调节作用,部分说明了临床治疗失眠、记忆力减退等疾病的机理;(2)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三七总皂苷能改善急性心肌炎的心肌缺血状态,单体Rbl能够阻滞钙通道,起到抑制心肌收缩力的作用。有研究表明,三七能够直接扩张冠状动脉血管,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达到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目的,其作用机理可能与改善心肌缺氧状态有关[10]。且三七皂苷可降低血压,扩张血管作用明显,其机理也与钙通道阻滞、影响细胞Ca2+运动有直接关系。目前三七总皂甙已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且疗效明显;(3)对免疫系统的作用。三七能提高NK细胞的活性,增强红细胞免疫功能,从而强化机体的免疫能力;能使过低或过高的免疫反应趋于正常,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同时不干扰正常的免疫反应。有实验证明,三七总皂甙能提高大鼠特异性和非特异性细胞的免疫功能等[11]。随着药理研究的深入,更多机理将被阐明,可进一步解释其临床治疗病证的原因,扩大新的适应病证[12]。
来源于五加科植物大叶三七呈竹鞭状根茎(Panax pseudo ginseng Wall. Var. Japonicus),又称竹节人参(《现代实用中药》记载)。本品略呈圆柱形,具有肉质侧根,表面黄色或黄褐色、粗糙,有致密的纵皱纹和根痕。其节明显,每节上方有一圆形而深陷的茎痕,侧面有凸起圆点状的根痕。质硬脆, 易折断,断面较平坦,黄白色至淡黄棕色,淡黄色点状维管束排列成环。其气微、味苦、后微甜,具有滋补强壮、散瘀止痛、止血去痰功效,治疗特点为滋补阴阳、强壮机体、去除疾病,类似人参样作用。其有效化学成分主要是皂甙类,含量达5%,其中有竹节皂甙Ⅳ,甙元是齐墩果酸,具有很强的抗炎作用,似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药效[13]。
来源于菊科植物菊三七(Gynura segefum(Lour.)Merr.)的根茎和根,根呈拳块状,又称土三七。始载于《滇南本草》,具有止痛消肿、活血化瘀、抗疟疗痹、清热解毒等功效,为我国传统的民间习用品。所含化学成分复杂,有丰富的生物碱、挥发油、萜烯、氨基酸、黄酮类等成分。20世纪80年代首先分离到千里光碱和千里菲灵碱,之后又分离出菊三七碱甲和菊三七碱乙。目前已分离到腺苷、尿苷、金丝桃苷、槲皮素和B2胡萝卜苷等成分[14],具有比较广泛的药理作用,如镇痛、止血、抗炎等。另外研究表明,还具有降血糖、降血压、抗癌、防辐射、促进骨折愈合的作用。对菊三七的水提物进行抗骨折实验性研究表明,具有较好的促进骨折愈合作用,其机制与其加速骨的钙、磷代谢有关[15]。
来源于落葵科植物落葵薯(Anredera cordfolia(Tenore.)van Steen)藤上的干燥瘤块状珠芽,又称藤子三七、川七等,原产于巴西,现在我国云南、贵州、湖南和台湾省均有种植。《中华本草》记载具有滋补、壮腰膝、散痰活血、健胃保肝等功效。其化学成分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胡萝卜素及8种脂肪酸,同时含有丰富的果胶和营养物质等,可制作蔬菜果冻[16],也可以作为一种很好的新型保健蔬菜应用。药效研究表明,藤三七具有很好的杀菌消炎和抗脂质过氧化作用。另据报道,从中提取的假鹰爪黄酮和2-甲氧基紫花杜鹃甲素能较好地抑制HIV-l活性,治疗指数分别为7.15和大于8.51,具有很好的治疗前景[17]。
来源于双子叶伞形科植物红花芹(Tongoloa dunnii(Boiss.)Wolff.)的干燥根。《陕西中药志》记载,根块呈圆锥形或圆柱形,褐色,长1.5~3 cm,顶端有根茎痕,周围有瘤状突起,侧面有断续的纵皱纹及支根痕。质坚实,断面白色至灰白色,皮部颜色较浅,木部颜色较深。生于高山草地及林缘,分布于云南、四川、湖北、陕西等地。气微、味甘、苦,具有化瘀止血、散瘀止痛、祛风湿、强筋骨的作用,主治跌打损伤、外伤出血、崩漏、风湿性腰腿痛及配伍使用治疗骨质疏松症等[18]。所含化学有效成分以三七总皂苷为主,达到4%以上[19]。
来源于薯科植物裂果薯(Schiz ocap sa p lantaginea Hance)的块茎,又称水三七[20]。生于海拔200~600 m 的山谷、林下、路边及水边潮湿处,分布于江西南部、湖北、湖南南部、广东、广西、云南等省区。具有清热解毒、散瘀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咽痛、牙痛、胃热痛、痈肿、肺结核等热毒之症以及消化道溃疡、跌打损伤、烧烫伤等症,内服外敷皆有效。主要的化学成分有甾族皂苷、氨基酸、黄酮和花青色素以及多种甾族苦味物质,其中新型五环甾族内酯-箭根酮内酯A对P-388有细胞毒作用,并对鼠疟原虫有杀灭作用。目前国内已制成注射液、胶囊等剂型,发现其对跌打伤痛具有独特的疗效[21]。
来源为景天科植物费菜和横根费菜的根及全草(Herba Sedi AizoomnisHerba Sed),又称土三七。基源药用品种考证最早出自《救荒本草》,《植物名实图考》也将其作为土三七品种之一加以描述,具有散瘀止血、宁心安神、解毒等功效[22]。其突出的治疗特点是宁心安神,起镇静、降压作用。其化学成分主要含生物碱,根含熊果酸、齐墩果酸及谷甾醇、没食子酸等[23]。研究表明,其醇浸剂在对家兔和蛙的实验中,有加速血液凝固、收缩血管和兴奋心脏的作用,同时还有镇静和降压药效,并能减低苯丙胺的毒性和扩张冠状动脉血管[24]。
这些“三七”虽都有“三七”之名但药用植物基源完全不同,其中虽有同科(五加科)但完全不同属,各自具有完全不同的植物形态特点,仅需掌握关键的区别点就可鉴别自如。另外,他们虽然基本都具有近似的散瘀止血功效,但各有不同的中医治疗功效特点,临床应用的主病证明显各具特征,再结合中医临床辨证便可很好掌握。如果能够系统学习掌握相关基础研究中的有关主要化学成分、药效作用特点和部分机理,就可比较全面地知晓他们的不同之处,避免出现错误用药甚至可以进一步开拓其各自的临床治疗病证。
[1] 徐冬英.三七名称及其有文字记载时间的考证 [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0,17(3):91-92.
[2] 赵照,李艳萍,李顺英,等. 三七DNA指纹图谱分析 [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6,27(3):45-46.
[3] 周建良,陆静娴,谭春梅, 等. 三七不同药用部位聚炔类成分的 GC-MS 分析研究 [J].中成药,2013,35(1):121-123.
[4] 秦艳娥, 刘华钢, 赖玲,等. 三七总皂苷肠溶胶囊在比格犬体内的药代动力学 [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2012,26(1):94-98.
[5] 张明君,王华萍.注射用血塞通治疗脑梗塞疗效观察 [J].亚太传统医药,2012,8(4):106-107.
[6] 崔国静,石思佳,宋桂英.谨防三七“同名异物”现象引发错误用药 [J].首都医药,2013,8(3):46.
[7]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11-12.
[8] 郭元日.三七有效成分的药理学研究进展 [J].中国药业,2012,21(4):86-87.
[9] 马丽焱,肖培根.三七总皂苷对脑细胞内游离钙浓度的影响 [J].中国药学杂志,1998,33(8):467-469.
[10] 陈晓丽,狄群英.三七冠心宁片治疗冠心病心绞痛110分析 [J].中医药学刊,2003,21(5):778-779.
[11] 周小玲,李永伟,李逢春,等.三七总苷对大鼠免疫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1,18(3):360-361.
[12] 黄梅,杨丽娟,童彩玲. 三七总皂甙联合三苯氧胺对乳腺癌 MCF- 7 细胞生长与凋亡的影响 [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8(3):249-252.
[13] 朱应辉,李芹.竹节三七与易混品八角莲的鉴别 [J].时珍国医国药,2002,13(2):78.
[14] 蒋娟娟,徐德然,濮社班,等.菊三七地下部分的化学成分[J].药学与临床研究, 2008,16(3):1782-1801.
[15] 曾晓琼,宋一心.菊三七对运动性骨折治疗作用的研究 [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3,20(1):642-651.
[16] 阮少艺,周荣.几种蔬菜果胶的提取[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4(4):76-78.
[17] 顾琼,马云保,张雪梅,等.藤三七中一个新黄烷醇和抗HIV 活性成分[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7,28(8):1508-1511.
[18] 史传道,张快强,贾文鹏,等.抗疏健骨颗粒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54例[J].陕西中医, 2005,26(8):763-764.
[19] 索建兰,沈峰,王苏红. 太白三七中三七总皂苷的提取及含量测定 [J].陕西中医, 2010,31(8):1059-1060.
[20] 王慧明,韦家福,丘明明,等.水田七的性状与显微鉴定[J].中药材,2004,27(10):724-725.
[21] 彭菲,胡永芳,刘建存.水田七的生药鉴定[J].中草药,2001,32(8):741-743.
[22] 《中华本草》编委会. 中华本草(第3册) [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765-766.
[23] 刘圆, 尚远宏, 孙卓然. RP- HPLC测定不同产地和药用部位景天三七中的没食子酸 [J].华西药学杂志,2009,24(2):173-174.
[24] 凌桂梅,黄子冬,时宗泽. 土三七的现代研究进展 [J].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6(3):353-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