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婷婷*亓慧丽耿英杰
(1 山东省淄博市中心医院采血处,山东 淄博 255036;2 山东省淄博市中心医院风湿科,山东 淄博 255036;3 山东省淄博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山东 淄博 255036)
采血处针刺伤的原因分析与安全防护措施
殷婷婷*1亓慧丽2耿英杰3
(1 山东省淄博市中心医院采血处,山东 淄博 255036;2 山东省淄博市中心医院风湿科,山东 淄博 255036;3 山东省淄博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山东 淄博 255036)
目的分析采血护士针刺伤发生的原因,探讨职业防护措施。方法对41名采血护士进行回顾性调查,总结针刺伤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结果本次接受调查的41名采血护士共发生针刺伤23例,发生原因与职业安全教育密切相关。结论加强医院感染及职业安全教育,培养良好的工作习惯,可预防针刺伤发生。
采血处;针刺伤;原因;防护措施
采血处是医院的窗口科室,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健康意识的提高,门诊采血护士的工作量越来越大,在繁忙而紧张的工作中,针刺伤的问题就显得日趋严重。针刺伤是采血护士最常见的职业暴露之一,采血护士所采的血液内有可能含有HBV、HCV、HIV、梅毒等,被污染的血液或体液会趁机接种到受伤者体内。文献报道:医务人员乙肝感染率是普通人群的3~6倍,所以采血护士应充分认识到针刺伤的危险性。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被HIV阳性患者使用的针刺伤后获得HIV的可能性是0.2%~0.4%;针刺伤感染HBV的可能性是19%~40%;受针刺伤感染HCV的可能性是0.2%~6.0%[1]。采血使用的是空心针,空心针比实心针所携带的血量要多,所以传播疾病的危险性就越大。对淄博市3所较大型医院采血处在岗护理人员41人进行问卷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 调查对象:为淄博市3所较大型医院采血处在岗护理人员41人。
1.2 方法:为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向3所较大型医院采血处护理人员发放针刺伤调查表41份,进行回顾性调查,调查时间为2011年4月~2013年4月期间针刺伤发生案例。
1.3 调查内容:包括年龄、工龄、职称、针刺伤发生时正在进行的护理行为、工作强度、操作受伤时是否戴手套等。
2.1 针刺伤的年龄分布:2011年4月至2013年4月期间针刺伤共发生23例,年龄20~30岁者10例,占总针刺伤人数的43.5%,30~40岁6例,占总针刺伤人数的26.1%,40岁以上7例,占总针刺伤人数的30.4%。
2.2 针刺伤的工龄分布:工作5年以内护士被刺伤9例,占总针刺伤人数的39.1%,工作5-15年期间受伤8例,占总针刺伤人数的34.8%,工作15年以上护士6例,占总针刺伤人数的26.1%。
2.3 针刺伤原因分布:①操作技术欠熟练:新上岗的护士,由于护理操作经验少,技术不熟练者6例,占总针刺伤人数的26.1%。②针头废弃不当:对于穿刺失败及拔针后针头的放置不规范等5例,占总针刺伤人数的21.7%。③操作不规范:未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执行者4例,占总针刺伤人数的17.4%。④给患儿及不能配合的患者进行采血时,未做好评估与处理,未得到他人的协助,被针头刺伤者4例,占总针刺伤人数的17.4%。⑤注意力不集中者3例,占总针刺伤人数的13%。⑥超负荷工作,加之患者不理解而导致的护士心情急躁,情绪不稳定等1例,占总针刺伤人数的4.4%。
2.4 采血针污染情况:23例针刺伤15例是未被患者血液污染的采血针,占总针刺伤人数的65.2%,4例HBV患者血液污染的采血针,占总针刺伤人数的17.4%,1例梅毒患者血液污染的采血针,占总针刺伤人数的4.4%,3例HCV患者血液污染的采血针,占总针刺伤人数的13%。
综上所述,根据针刺伤的年龄、工龄、针刺伤原因分布,可以得出如下结论:针刺伤发生高危人群主要以年轻护士为主,分析原因为年轻护士思想上对针刺伤的重视程度不够,职业防护意识淡薄,需不断加强宣传培训力度,开展采血技术操作规程的培训,并指导护士采取一系列防止锐器伤发生的措施。操作不规范,未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执行;给患儿及不能配合的患者进行采血时,未做好评估与处理也占有较高的比例;注意力不集中、超负荷工作也占有一定比例,因此要采用一系列综合措施,以彻底降低护士针刺伤的危险。
4.1 进行规范化的职业安全防护教育,提高采血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国内外调查均显示医院感染中有30%~50%与不恰当护理操作及护理管理有关[2]。①建立制度化的培训,由专职医院感染管理人员对护士进行常用感染知识的培训,包括理论培训,上岗前培训等,要把职业防护教育作为岗前的一项特殊培训,以加强对针刺伤的认识,提高自我防护意识,使她们在工作中做好职业防护,有利于护士从开始就具有良好的防护意识和行为习惯,保护患者和自身安全。②对在职护士应开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弥补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的欠缺。举办护士职业防护培训班,各种讲座、宣教等,促使护理人员提高自我防护意识。③普及标准预防知识来改变导致锐器伤的危险行为。加强对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知识的培训,包括职业暴露的主要途径、危险性和自我防护措施、医疗器械的处理、锐器伤的处理措施、医院感染知识和消毒隔离制度以及规范化的操作程序等。
4.2 树立全面防护观念、规范操作行为,培养良好的工作习惯 :在临床工作中,为避免针刺伤的发生,加强安全操作技能训练,规范操作行为是保证职业安全的重要环节。例如操作时戴手套十分重要;护士应立即处理使用过的裸露针头;不要将针头面对自己或他人;锐器盒及时更换,不得超过容量的3/4,绝不徒手处理医疗废物等。
4.3 采用安全性能高的医疗用品,提供安全明亮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医院提供足够的手套、口罩、隔离衣等个人保护性用品,100%使用安全采血针、真空采血试管、便于丢弃污染针头的锐器盒。配备随手可得的符合国际标准的锐器盒被认为是理想的减少针刺伤的方法,可降低50%的针刺伤发生率[3],是降低锐器伤危险的有效措施。
4.4 做好心理疏导和采血相关知识的宣教: 首先向患者及患儿家属解释采血的过程和注意事项,使患者及患儿家属了解采血对身体无影响,消除其恐惧心理及紧张情绪,获得患者和患儿的充分配合。严密观察患者和患儿的情况 随时注意观察他们的情绪,尤其是对自我意识很强的患者,给不配合患者采血时,应有助手协助;操作中始终保持警惕,避免与他人交谈。
4.5 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氛围,合理安排人力资源:在工作繁忙时注意忙而不乱,相互配合,不违反操作规程。及时调整护士的情绪状态,不能带着情绪上班,保持良好地工作状态。护理工作量的大小与针刺伤发生的频率呈一定的正相关,因此,应适当补充护士编制。护士长采取科学的弹性排班、轮班的方法,以减轻护理人员的职业和心理压力,减少针刺伤的发生。
4.6 建立医院职业暴露报告系统 ,加强针刺伤的管理:护士在针刺伤后要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并得到及时的咨询和处理。医院感染科建立《医务人员锐器伤登记表》,并制定锐器伤处理流程及应急预案,以达到对职业暴露、职业安全的控制与管理。同时有关部门应定时分析和报告事件的发生率及预防措施,对医护人员进行再教育,提高员工的自我保护意识[4]。
4.7 建立健全回访制度:建立回访制度包括对感染源的回访及受伤者的回访,不仅可以对针刺伤所致血源性感染及时发现并处理,也可为护士提供一种心理支持系统,及时跟踪感染源的情况可缓解因对感染的恐惧所致的心理压力。
5.1 伤口局部紧急处理措施:当发生针刺伤时立即反复轻轻挤压伤口旁端,并用流动水冲洗伤口,尽可能挤出伤处的污染血液;伤口用75%酒精或0.5%爱尔碘浸泡或涂抹消毒,并酌情包扎伤口。,同时应尽早报告,由医院专门组织(如院感染管理科与职工保健科)对受伤者进行指导处理。针刺伤后应立即处理伤口,若明确被感染患者血清污染的针头刺伤,应立即采取注射疫苗或免疫球蛋白等治疗措施,并随访观察,做到早期预防[5]。
5.2 进行风险评估和医学观察确定暴露级别: 受伤护士应配合进行各项检测,必要的治疗及流行病学跟踪观察,为医院、政府部门制定控制和预防措施提供有效的资料,以减少医务人员针刺伤的发生。对于暴露源开展针刺伤后感染HBV、HCV、HIV等经血传播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以便根据患者检验报告情况采取相应的预防治疗措施和跟踪检查。对于HBV污染的针刺伤可接受乙肝免疫球蛋白或乙肝疫苗注射;被HIV污染的针刺伤,及时向HIV职业暴露安全药品储备点报告,进行风险评估,确定用药的必要性和方案,处理情况向主管行政部门报告,暴露后6周、12周、6个月、12个月定期检测HIV抗体。
[1] 陈萍. 护士针刺伤的防护和控制[J].中华现代临床护理学杂志, 2006,1(5):462.
[2] 王美容,朱秀兰,方东萍,等.医疗机构护士锐器损伤现状调查与防护对策[J].中国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9):1125.
[3] 毛秀英,吴欣娟.部分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情况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6):422-425.
[4] Willians AB,Phipps W,何国平,等.工作中针刺伤现状及预防对策[J].实用预防医学,2002,9(6):2.
[5] 谢红珍,聂军.护士刺伤的危害及其危害因素分析[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3):54-56.
R192.6
B
1671-8194(2014)29-0395-02
*通讯作者:E-mail:18678187067@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