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裕 杨志强 丁艳霞 李琳 任严新 孙召金 王福传*
(1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饲料科技研究中心,山西太原 030031;2吉林大学人兽共患病研究所/人兽共患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吉林长春 130062)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
杨裕1杨志强2丁艳霞2李琳2任严新2孙召金2王福传1*
(1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饲料科技研究中心,山西太原 030031;2吉林大学人兽共患病研究所/人兽共患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吉林长春 130062)
副猪嗜血杆菌是健康猪呼吸道携带的一种病原,常于猪只受应激后诱发以多发性浆膜炎、纤维性渗出性炎症、关节炎、脑膜炎、呼吸困难、高热及高死亡率为特征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本文综述了HPS的病原特性、流行特点、发病机理、诊断、预防以及治疗,并对该病防控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副猪嗜血杆菌;病原;流行;防控
副猪嗜血杆菌病(Glasser's disease)是由副猪嗜血杆菌(Haemophilus parasuis,HPS)引起的猪的一种呼吸道传染病,常伴随有特征明显的脑膜炎、多发性浆膜炎、多发性关节炎以及细菌性肺炎。该病在猪群中零散发生,其中3周龄到4月龄的猪较为易感,经常于断奶、环境改变、混群等应激后发生,或者与其他疾病混合感染,尤其是在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和猪圆环病毒病(PCV)等免疫抑制性疾病发生后更加易感。副猪嗜血杆菌病在主要的猪肉生产国都存在,甚至多年隔离的现代猪场也将其视为一种重大疾病[1]。随着养猪业的发展,副猪嗜血杆菌病越来越受到重视[2]。
HPS是一种非溶血性、无鞭毛、无芽孢、多形、短小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属巴氏杆菌科嗜血杆菌属,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依赖菌,可以生长在血琼脂平板,菌落形状类似于葡萄球菌菌落[3]。HPS可以从正常猪的鼻腔或扁桃体分离出来,也可以从处于病猪的肺尤其是发生肺炎的病猪的肺中分离出来。败血症副猪嗜血杆菌常入侵浆膜(腹膜、胸膜、心包膜、关节腔、脑膜)。
HPS的发现最早可追溯到1910年,是由格拉瑟(Glasser)发现的一种小革兰氏阴性杆菌;直到1976年,经过准确的分类研究将其命名为副猪嗜血杆菌[4]。目前已经鉴定出至少21种血清型,其他亚型株同样常见。发生该病的猪群经常伴随携带几种不同血清型的病原,血清型4、5、12和13在我国很常见,血清型4、5、13和14在北美很常见,在我国常见有一定的交叉免疫保护,相关研究表明,用血清型为4和5的菌株制造的疫苗可以保护免受4或5感染,并减轻血清型13、14感染引起的损伤。虽然毒力与荚膜抗原有关,但是不一定与免疫原性有关。
副猪嗜血杆菌广泛分布于猪群中,是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仔猪出生后暴露于该病中,该病原在猪体内很早就开始繁殖[5]。新生仔猪在受到母源抗体保护7~8周后,自身逐渐建立起来的免疫力足以抵抗该病。如果没有主动或被动免疫的仔猪暴露于副猪嗜血杆菌,猪群即可暴发该病。猪群受到强烈应激时,该病会暴发,该病也常与一些疾病混合感染,如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圆环病毒病等[6]。
目前,副猪嗜血杆菌病的发病机理不是很明确,可能是损伤与应激打开了病菌入侵的通道,也可能是因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流感、猪圆环病毒病等疾病导致免疫抑制,感染后HPS在多个部位定居,所以有一段菌血症的时期[7]。
HPS可入侵血脑屏障,“喜欢”寄居在软脑膜和脑髓,经常集中在这些地方并刺激发生炎症反应。另外,在一些浆膜表面也常常能分离到病原,经常导致炎症和纤维蛋白渗出[7]。可用显微镜明显观察到该菌对脉管系统的损伤,脉管系统的损伤可能引起黏膜免疫抑制并促使炎性渗出的形成和关节滑液的增多,进而促进HPS损伤的发生。副猪嗜血杆菌的全身性分布对肺炎或支气管肺炎的坏死扩展有促进作用。
4.1 临床症状
副猪嗜血杆菌病经常突发,长势最好的猪首先发病。暴发性疫病可引起极高的死亡率。症状由病原集中的地方决定。大多数情况存在起始体温显著升高并伴随厌食、精神沉郁、被毛粗乱、跛行、严重呼吸困难等症状。HPS在大脑、脑膜以及脊髓内聚集,常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紊乱,包括颤抖、共济失调、后肢麻痹或侧躺[8]。腿关节肿胀影响猪行走。任何年龄段的病猪都可能突然死亡。有时出现败血症和肌肉炎。在转为慢性的情况下,出现鼻炎、呼吸困难、结膜变红、四肢末端发绀以及面部和耳朵水肿等症状。
4.2 剖解病变
副猪嗜血杆菌病以纤维素性胸膜肺炎、纤维素性多发性浆膜炎、关节炎和脑膜炎为特征,胸腔内有大量淡红色液体、纤维素性渗出物及凝块,心包紧张,存有大量心包液,有的心包膜上有奶酪样坏死,心包膜与心脏粘连。肺脏表面覆有大量纤维素性渗出物并与胸壁粘连;肺炎区累及两侧肺叶的尖叶、心叶、膈叶的前下部及副叶。肉眼可见的损伤主要是在单个或多个浆膜面,可见浆液性和化脓性纤维蛋白渗出物,这些浆膜包括腹膜、心包膜和胸膜,这些损伤也可能波及脑膜和关节表面,尤其是腕关节和跗关节。在显微镜下观察渗出物,可见纤维蛋白中性粒细胞和较少量的巨噬细胞[9]。副猪嗜血杆菌经常引起急性败血症,并且其内毒素可引起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导致多个器官内形成微血栓,非常类似于由猪链球菌引起的血栓、细菌性肺炎,但副猪嗜血杆菌病常引起“绒毛心”,而猪链球菌病则引起“铠甲心”。
有时没有肉眼可见的病变,但是如果把大脑摘除,即可能在大脑腹侧面见到纤维素性及脓性渗出。随着病程的进展,渗出可能会出现在小脑或大脑。一个或多个腿关节肿胀,或许伴随其他部位的损伤。寰枕关节经常受到影响。关节分泌液含有纤维素,颜色从灰色到绿色。
4.3 病原分离鉴定
由于副猪嗜血杆菌广泛存在,HPS可以从健康猪的鼻腔、气管和肺脏中分离。严格无菌操作,从猪的胸膜、心包、肝脏、脾脏、关节和脑膜取出病料,接种到含有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的胰酪胨大豆琼脂培养基(TSA)平板上,24~48小时后挑取灰白或透明、光滑呈露珠样的菌落,于含NAD的TSA平板上单菌落划线纯培养,并于48小时后细菌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10]。若镜检结果为革兰氏阴性细小杆菌,有荚膜,无芽胞,具多形性,从短杆状到细丝状,以短杆状为主,则继续进行一次纯化培养,同时接种于鲜血琼脂平板、普通琼脂平板和巧克力琼脂平板。如果细菌在巧克力琼脂平板上生长良好,而在鲜血琼脂平板、普通琼脂平板上没有菌落生成,则将菌株保存待进一步鉴定,再将HPS涂在不含NAD的鲜血琼脂平板上,再挑去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落划线,24~48小时后观察金黄色葡萄球菌划线周围有无HPS菌落生长,或进行生化鉴定,有条件的猪场可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来确诊[11-13]。
5.1 预防
设定严格的管理制度,搞好环境卫生,加强饲养,控制主要疾病例如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圆环病毒病、猪流感等疾病的发生,预防性地注射抗生素和疫苗才可以综合预防该病。因为副猪嗜血杆菌的寄居与猪的早期生活有关(小于10日龄),隔离饲养尚未能成功防治该病,必须注重综合防治[13]。减少应激和接种疫苗对于种畜疾病预防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从断奶到保育阶段是HPS预防的重中之重,采用副猪嗜血杆菌多价灭活菌苗(含血清型4、5、12、13)的免疫效果明显,保护能力强,安全可靠。除做好常规免疫外,需经常监测母源抗体,分娩前4周免疫1次,2头份/头。一旦猪场发病,仔猪在15~60日龄时要实施紧急接种,每头1 mL,半个月后加强免疫1次;待疫情稳定后全场2~3周龄的仔猪进行常规免疫副猪嗜血杆菌疫苗[13]。
若已从猪体内分离出HPS,可以使用福尔马林灭活的自家苗进行有效预防。但是于副猪嗜血杆菌的交叉保护有限,对一种血清型的预防并不能确保避免其他血清型的感染。
5.2 治疗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病程通常很短,且如果不经过治疗,病畜会死亡。所以,病畜需及时给予口服药物治疗以及非肠道给药治疗。临床药敏试验表明,本菌对氟喹诺酮类、头孢类、增效磺胺类、氨基糖苷类等药物敏感。但是由于HPS血清型较多,从不同猪场分离的HPS菌株敏感度不同。因此,治疗前须做药敏试验[14]。同时,根据本病菌易产生耐药性的特点,采取尽早、交替、联合对症下药原则。临床症状出现初期,立即使用泰拉菌素、头孢菌素、氨苄青霉素、阿莫西林、土霉素、四环素、卡那霉素和庆大霉素等敏感药物,进行大剂量注射治疗,其中较为常见的药物为头孢菌素、阿莫西林、土霉素、氟苯尼考和氟喹诺酮类等[15,16],临床上也可将阿莫西林、四环素、庆大霉素、达诺沙星或恩诺沙星等任何两种无配伍禁忌的药物进行组合,同时混合或分别深部肌肉注射,并配合地塞米松以增强效果,或采用清开灵注射液与头孢噻呋钠以进行中西药结合治疗,每天1次,连用7天。在治疗期间,适量辅喂氟苯尼考、替米考星、电解多维、维生素(维生素C、维生素E、维生素A)、黄芪多糖,按说明拌料或饮水添加,有显著增强抵抗力的作用,有助于患猪迅速恢复食欲,缩短治愈期[17]。
猪场防控该病要遵循“养重于防,防重于治”的方针,兽医要制定严格的防疫制度,要提高饲料质量,注意环境卫生,各阶段猪群全进全出,猪舍消毒后要有空置期,分级饲养,减少猪群流动,定期对圈舍进行消毒,减少应激,定期采血鉴定血清型,有针对性地加强疫苗免疫,并做药敏试验,预防性给药,严格控制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瘟、猪圆环病毒病、猪细小病毒病以及猪链球菌病等疾病的发生[18,19]。副猪嗜血杆菌病发病很快,确诊和治疗都有困难,要求猪场技术员能尽早发现病猪,并对整个猪群采取控制措施。副猪嗜血杆菌存在众多血清型,提示研制更有效的多价苗迫在眉睫;混合感染多发,也提示研制副猪嗜血杆菌病与其他猪病的多联苗有望成为防治该病的重要手段,所以运用基因工程的手段研制具有交叉保护的疫苗是预防和控制副猪嗜血杆菌病的必然趋势,研究识别母源抗体与自身抗体的快速检测方法亦有助于准确确定疫苗注射的时机,进而加强免疫效果。
[1] 薛国聪,任涛.副猪嗜血杆菌病流行病学及致病因子的研究进展[J].中国畜牧兽医,2009,36(5):168-171.
[2] 李军星.副猪嗜血杆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及其HSp70对pRRsv结构蛋白GP3/GPS的免疫协同作用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9.
[3] Oliveira S.Haemophilus parasuis diagnostics[J].Journal of Swine Health and Production.2007,15(2):99-103.
[4] Oliveira S,Pijoan C.Haemophilus parasuis:new trends on diagnosis,epidemiology and control[J].Veterinary Microbiology, 2004,99(1):1-12.
[5] 郭泉.猪副嗜血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J].畜牧与饲料科学, 2009,30(3):136.
[6] 曹广芝,赵鸿璋.猪瘟及猪圆环病毒病和副猪嗜血杆菌病混合感染的诊断与防控[J].中国猪业,2013,8(2):40-41.
[7] Nedbalcova K,Satran P,Jaglic Z,et al.Haemophilus parasuis and Glasser’s disease in pigs:a review[J].VeterinarniMedicina,2006,51(5):168-179.
[8] 李成琳.副猪嗜血杆菌的分离鉴定及间接ELISA检测抗体方法的优化[D].成都:四川农业大学,2012.
[9] 高丰,罗毅,成军,等.猪副嗜血杆菌感染的诊断与防治[J].动物医学进展,2002,23(6):101-103.
[10] 陈勇,高艳,张定全,等.副猪嗜血杆菌的分离鉴定与培养基筛选[J].动物医学进展,2013,34(10):67-71.
[11] 蔡旭旺,刘正飞,陈焕春,等.副猪嗜血杆菌的分离培养和血清型鉴定[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5,24(1):55-58.
[12] Isabel B,Ana C,Gary E,et al.Differences in susceptibility to Haemophilus parasuis infection in pigs[J].The Canadian Journal of Veterinary Research,2008,72:228-235.
[13] 苗立中.副猪嗜血杆菌荧光定量PCR方法建立及其分离株高密度发酵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2.
[14] 何丽丽.广东地区副猪嗜血杆菌的分离鉴定及动物感染试验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1.
[15] 杨永贵,沈国权,周兴旺.猪副嗜血杆菌病研究进展[J].中国猪业,2008,3(6):44-46.
[16] 李明波,张抗抗,宋忠旭,等.副猪嗜血杆菌病的防治技术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2,51(24):5730-5733.
[17] 吴玉臣,郭爽,唐光武,等.猪肺炎支原体和副猪嗜血杆菌混合感染的诊治[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4(6):64-65.
[18] 王红英,刘祯.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治[J].畜牧兽医杂志, 2012,31(2):120-123.
[19] 洪厚成,邓号来,沈厥祥.猪副嗜血杆菌病的综合防控[J].现代农业科技,2013(18):340-342.
S858.28
B
1673-4645(2014)07-0026-04
2014-06-18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科研项目(2012ygg22);山西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20140311020-3)
杨裕(1976-),男,助理研究员
*通讯作者:王福传(1959-),男,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