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药并用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观察

2014-01-25 09:12:00
中国民间疗法 2014年4期
关键词:针药溃疡性结肠炎

贾 民

(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太原 030024)

中医针药并用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观察

贾 民

(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太原 030024)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针灸疗法 益气活血汤

溃疡性结肠炎是消化内科的常见疾病,属于中医“腹痛”“泄泻”“痢疾”范畴。在下列研究中,我们分析了中医针药并用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一般资料

2011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脾胃病科收治的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纳入研究,符合2007年制定的《对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中的西医诊断标准[1]以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中医诊断标准。取得患者知情同意、签署同意书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入组者分为针灸联合内服汤剂治疗的针药联用组、单纯给予内服汤剂治疗的中药组、单纯给予柳氮磺呲啶的西药组,每组各50例。男性87例,女性63例;年龄49~62岁,平均(54.8±7.3)岁;病程2~5年,平均(3.8±0.5)年。三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方法

针灸治疗方法:用华佗牌0.35×40mm毫针进行针灸治疗,取天枢、关元、气海、三阴交、足三里五穴,进针深度0.5~0.8寸,手法为平补平泻法。

内服汤剂治疗:给予益气活血汤(党参、赤芍、白芍、茯苓、扁豆、炒白术各15g,生黄芪30g,黄连、木香、姜黄各10g),水煎服,每日1剂,4周为1个疗程。

西药治疗:柳氮磺吡啶肠溶片(上海信谊天平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1020557,0.25g/片)口服,每次4片,每日4次。4周为1个疗程。

针药联用组采用针灸和内服汤剂治疗。中药组采用内服汤剂治疗。西药组采用西药治疗。

治疗结果

疗效判定标准[2]:临床症状完全消失、结肠镜检查提示黏膜基本正常判断为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结肠镜检查提示黏膜仍有轻度充血和炎症判断为有效;临床症状、结肠镜检查结果均无明显改变判断为无效。

临床症状和黏膜情况评分[3]:治疗前和治疗后4周时判断腹痛、腹泻、脓血便以及黏膜情况的评分。

机体免疫功能:治疗前和治疗后4周时,采集外周血5ml检测机体免疫功能指标,包括CD3+、CD4+、CD8+细胞含量及CD4+/CD8+比值。检测方法:流式细胞法;检测试剂:Roche公司提供。

结果:针药联用组患者显效32例,有效1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中药组显效26例,有效12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76%。西药组显效25例,有效13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76%。经检验,针药联用组的整体疗效优于中药组和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前,针药联用组腹痛评分6.5±1.1,腹泻评分6.2±0.9,脓血便评分5.8±0.8,黏膜病变评分2.1± 0.4;中药组腹痛评分6.4±1.0,腹泻评分6.3±0.8,脓血便评分5.7±0.8,黏膜病变评分2.3±0.5;西药组腹痛评分6.2±1.2,腹泻评分6.4±0.7,脓血便评分5.9± 1.1,黏膜病变评分2.2±0.3。三组患者临床症状和黏膜情况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针药联用组腹痛评分1.8±0.3,低于中药组的3.5±0.7和西药组的3.4±0.6;腹泻评分1.5±0.2,低于中药组的3.7±0.6和西药组的3.5±0.4;脓血便评分1.2±0.2,低于中药组的2.5±0.4和西药组的2.6±0.5;黏膜病变评分0.5±0.1,低于中药组的1.0±0.3和西药组的1.1± 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前,针药联用组CD3+含量(59.8±8.3)%,CD4+含量(42.1±6.2)%,CD8+含量(34.8±5.7)%,CD4+/CD8+比值1.21±0.34;中药组CD3+含量(59.4± 8.6)%,CD4+含量(41.8±5.8)%,CD8+含量(34.5± 5.4)%,CD4+/CD8+比值1.21±0.31;西药组CD3+含量(60.1±7.7)%,CD4+含量(42.4±6.2)%,CD8+含量(35.0±6.2)%,CD4+/CD8+比值1.21±0.28。三组患者机体免疫功能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针药联用组CD3+含量(74.1±9.5)%,高于中药组的(66.4±8.2)%和西药组的(67.1±7.9)%;CD4+含量(50.3+7.1)%,高于中药组的(46.3±6.4)%和西药组的(45.9±5.5)%;CD8+含量(28.5±3.4)%,低于中药组的(31.9±3.5)%和西药组的(32.0±4.2)%;CD4+/CD8+比值1.76±0.42,高于中药组的1.45±0.39和西药组的1.43±0.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讨论

溃疡性结肠炎属于中医学“腹痛”“泄泻”“痢疾”“肠下血”“脏毒”范畴[4]。根据西医学研究,该病的病变主要限于黏膜及黏膜下层,呈连续性非节段性分布。根据中医理论,本病其标在肠,本在脾,脾主运化,能够升清降浊,为化生之源。若脾气失健,湿热会下移至大肠引起病变[5]。根据上述理论,治疗脾虚是从根本上解除病因的关键措施[6,7]。针灸是中医治疗脾虚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对经络穴位进行针刺能够起到调理阴阳平衡、疏通气血、改善脏腑功能的作用,并从根本上去除引起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因此,采用中医针药并用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能够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为此,在上述研究中我们分析了中医针药并用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旨在为临床工作中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提供更多参考和依据。近年来有关针灸在溃疡性结肠炎中的应用价值已有相关研究,其结果表明通过针刺大椎、曲池、中脘、足三里、三阴交、关元等穴位可以调动机体的积极因素,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脾胃功能,提高免疫能力[8]。本研究中所采用的益气活血汤中白芍具有养血和营、缓急止痛的作用;木香能够行气导滞、调和气血;配以黄芪和黄连的泻火解毒、凉血止痢作用,能够发挥较好治疗效果[9]。

通过中药内服汤剂与针灸治疗的联合应用,使得两种治疗方式相互补充,共同发挥治疗和调理作用。为了评价治疗效果,我们首先对整体疗效以及症状评分进行了观察,由结果可知:针药联用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高于中药组、西药组,症状评分、黏膜病变评分均低于中药组、西药组。这就说明针药联合治疗能够更为有效地提高治疗有效率、改善临床症状和黏膜病变情况。另外,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与机体免疫功能相关,T淋巴细胞参与机体的细胞免疫过程,其中CD3+反映了整体细胞免疫水平,CD4+反应辅助淋巴细胞的功能,CD8+则反应了抑制性淋巴细胞的水平。通过检测免疫相关指标,针药联用组患者的CD3+、CD4+、CD4+/CD8+高于中药组、西药组,CD8+含量低于中药组、西药组。这也就说明针药联合治疗能够更为有效地调节机体免疫功能。

综合以上讨论和分析,可以得出结论:中医针药并用治疗能够提高治疗有效率、缓解临床症状、改善黏膜情况,对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具有积极价值。

[1]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协作组.对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2007年)[J].中华消化杂志,2007,27(8):545-550.

[2]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协作组.对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08,13(2):139-145.

[3]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24(11):1052-1055.

[4]谢民栋,徐严菊,黄彦.益气活血方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43例临床观察[J].新中医,2012,44(9):27-28.

[5]张喆,符思,王微,等.中药内服加灌肠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31例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2012,3:225-227.

[6]方雄平.中医针灸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2012,8(5):58-59.

[7]叶萍.中西医结合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60例[J].中医杂志,2008,11:55.

[8]钟贞,翟希,代秀,等.针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研究进展[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3,29(2):144-146.

[9]刘艳丛,刘建平,陈建权,等.泄浊解毒方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T细胞亚群及白介素-10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26(7):1599-1601.

2013-11-06)

猜你喜欢
针药溃疡性结肠炎
“结肠炎”背后的亲子关系问题
中老年保健(2022年5期)2022-08-24 02:37:30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验案举隅
针药并用治疗癔症性失声验案1则
针药并用治疗舌咽神经痛验案1则
足底溃疡性扁平苔藓合并普秃一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40例
中医研究(2014年6期)2014-03-11 20:28:57
针药并用治疗紧张型头痛45例
愈疡消溃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30例
辨证论治慢性腹泻型结肠炎45例
治疗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