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大功
(山东省荣成市第二人民医院放射科,264300)
早期周围型小肺癌的X线 CT影像诊断分析
周大功
(山东省荣成市第二人民医院放射科,264300)
目的 探讨分析周围型小肺癌的X线、CT影像学表现,提高诊断效率。方法 收集临床和病理证实的早期无明显临床症状肺癌24例,对其影像学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病变部位:右肺15例,其中上叶9例、中叶3例、下叶3例;左肺9例,其中上叶6例、下叶3例。早期肺癌X线为斑片状、小结节状影。CT表现为斑片状、小结节状、轻度分叶状肿块,小毛刺、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空泡征、支气管气像,大多直径在1.4~2.0 cm。无纵隔淋巴结及肺门转移,且临床症状不明显。结论 临床医师应熟练掌握周围型小肺癌的影像学特征,提高其诊断效率。
小肺癌;周围型;早期;影像诊断
随着社会空气污染的增加,肺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上升幅度在各种恶性肿瘤中居首位。肺癌的病因及发生机制尚不完全明确,长期大量吸烟、某些地区工业及大气污染等原因诱发肺癌发生率明显增高。而在临床工作中,肺癌的早期诊断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小肺癌,指的是直径<3.0 cm的肺癌,其与良性结节状病灶的影像学鉴别诊断更是难点中的难点。对此,笔者收集24例经病理等确诊为早期周围型小肺癌的患者24例,总结X线和CT的影像学特点,以供广大医务工作者借鉴。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1年—2013年,我院收治的资料完整的早期周围型小肺癌患者24例。其中,男18例、女6例;年龄42~75岁,平均(58.9±15.9)岁;低分化腺癌18例、鳞癌4例;15例患者有长期吸烟史。以上患者均经X线、CT等检查确诊病灶位置及大小,后经穿刺病理、术后病理等明确诊断为肺癌。
1.2 检查方法 DR发现病变后,行CT扫描(层厚5 mm),对目标病灶区域行2 mm HRCT扫描,必要时行增强扫描。
2.1 病变部位 右肺15例,其中上叶9例、中叶3例、下叶3例;左肺9例,其中上叶6例、下叶3例。
2.2 X线、CT影像表现
2.2.1 X线影像特征 曝光质量良好的X线能显示< 1 cm的病灶,此种大小的病灶常表现为浸润性炎症样影像;如果病灶大小在1~2 cm,此时多表现为斑片状影像;>2 cm的病灶则多呈现为结节影或球性病灶。
2.2.2 CT影像特征 表现为肺叶或者肺段内的孤立的结节影或肿块。①分叶征:肿块边缘呈凹凸不平的分叶状轮廓,称分叶征。主要是因为癌组织不匀速生长或邻近组织阻挡形成。②短毛刺征:主要由于癌组织浸润生长和周边正常组织交错不齐而形成。③空泡征:指结节内的小的透光区,大约2 mm左右。④支气管气像或细支气管像:是由结节内的纤细的条状含气影像形成。⑤胸膜凹陷征:癌体内的瘢痕组织牵拉邻近的脏层胸膜引起凹陷,表现为肿瘤与胸膜间的线形或幕状阴影。⑥血管集束征:肿瘤周围的肺动脉或肺静脉分支向肿瘤集中,可达到肿瘤边缘或与肿瘤相连。
CT强化扫描,CT值比平扫增加≥15 Hu,强化形态上,多表现完全强化,这些征象反映了肿瘤的生长方式和周围的病变、不同时期的病理过程。24例病灶的大小、形态、内部结构特征、边缘及周围的改变中,其中以斑片状模糊阴影及分叶征、形态不规则出现频率较高。
3.1 CT诊断特点 目前,CT是临床常用的检查方法,具有简便、密度分辨率高的特点。但是,常规CT也有着自身不不足,即常规CT检查无法显示小的病变及结节性病变内部的细小结构。然而,HRCT却可以弥补这一不足。HRCT对细小病变显示更为清楚,而且采用薄层扫描,骨窗数字重建和视野缩小,提高了空间分辨率及清晰度,可清晰地显示肺内癌性结节的密度、边缘形态,有利于显示肺内主要血管及支气管的解剖关系,还可用于确定是否存在胸膜转移。
3.2 注意事项 绝大多数肺癌所表现的征象都不是特异性的,即使有些在肺癌病变中较常见的征象,也可见于某些良性病变,尤其是对于早期小型肺癌。因此,在肺癌诊断中不能仅凭某一征象作为绝对依据,而要仔细观察病灶所表现的具体征象,对其进行综合判断。此外,在诊断过程中,还应注意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既往的影像检查结果,对病情进行动态观察,这对于后续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3.3 鉴别诊断
3.3.1 结核球 多边缘光滑清楚,无分叶或分叶较浅,无细短毛刺,可有点状或斑片状钙化或偏心空洞,常可见卫星病灶。这些特点有助于肺癌的鉴别。与结核鉴别暂时有困难的病例,可用抗结核药物做诊断性治疗。
3.3.2 炎性结节病变 笔者认为,在CT图像上观察以下几点有助于从形态上区分炎性团块和周围型肺癌:①测量病灶的横、纵径,炎性病变的纵径明显大于横径;②分别观察病灶的纵隔窗和肺窗,炎性病变肺窗的面积明显大于纵隔窗;③观察比较相邻多个层面,炎性病变中心层面与边缘层面大小不成比例,且病变形态变化明显[1]。
笔者认为,X线与CT在早期小肺癌的诊断中,尽管前者不如后者敏感,但是X线检查主要价值是健康普查,特别是随着DR的应用,使图像的分辨能力得到较大提高,而接受的辐射剂量却大大的降低,所以在呼吸系统疾病检查中,X线仍是首选的基本方法,特别是对于肺癌好发的高危人群。由于早期周围型肺癌的肿块直径太小,且又无影像学特征表现,易于漏诊、误诊。故根据本组经验对诊断小肺癌时应注意以下几点。注意X线检查的曝光质量,无论是曝光过度还是曝光不足,均不利于早期小肺癌的诊断。熟悉小肺癌X线征象。周围型小肺癌多表现为多发性的小结节影或斑片状影,边缘模糊,周围可见毛刺征,可伴有分叶征、胸膜凹陷征,而且要注意血管重叠处是否存在异常病变。因此,当肺内出现斑片状,较为模糊或小结节影伴毛刺,不论是否有纵膈淋巴结肿大,首先均应考虑肺癌的可能。如果条件允许,可同时进行X线和CT检查,综合判断可减少误诊。对个别影像表现不典型者,可进行CT强化扫描。同时,注意动态观察病灶变化,但随访时间不宜过长,一般≤3个月,以免贻误病情。另外CT导向经皮穿刺活检对于肺癌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1] 白人驹. 影像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89-292.
1672-7185(2014)08-0051-02
10.3969/j.issn.1672-7185.2014.08.030
2014-01-02)
R734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