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丽珍,余悦,王振涛,李书渊
(广东药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综 述
菰的考证及应用
林丽珍,余悦,王振涛,李书渊*
(广东药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通过系统查阅古今文献的相关记载,对菰的来源、名称、功效进行考证,了解菰从谷物向蔬菜的演变历史,详细讲述菰的应用价值。阐明广东习用苇根与《中国药典》芦根(苇根)来源不同,并非一物。人为选择是菰从谷物向蔬菜的演变主要原因。菰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应用广泛,但国内研究现状薄弱,应大力开发菰的强大潜在价值,造福社会。
菰;茭白;芦根;考证
禾本科植物菰Zizanialatifolia(Griseb.)Stapf的根茎在广东地区常称为且用作芦根,而全国大部分地区普遍认为芦根是指禾本科植物芦Phragmitesasustralis(Cav.)Trin.ex Steud.的根茎,其用药习惯有悖于《中国药典》对芦根来源的收载。此外,菰在古代主要用作谷物,现今却变成江南名蔬,发展历史耐人寻味。本文根据古代及现代文献记载,对菰的名称、来源等进行考证,讲述菰米到茭白的演变,同时详细讲述菰的应用价值,并根据国内菰的研究现状,对菰的未来发展提出几点建议,为菰的深入研究及综合利用提供依据。
1.1 菰的来源及名称
菰Zizanialatifolia(Griseb.)Stapf为禾本科菰属植物,是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水生或沼生,在广东、台湾、福建、湖北、东北三省、四川、河北、甘肃等地常见栽培,亚洲温带、日本、美国、俄罗斯及欧洲也有分布。菰的叶子如芦苇,须根粗壮,根状茎匍匐,古人对菰的生长环境及形态也有记载,如《本草纲目》记载:“菰根,江湖陂泽中皆有之,生水中,叶如蒲、苇辈”[1],清代顾景星在《野菜赞》中记载:“菰穗雕胡,叶如蔗荻”。根据古书记载,菰又名“苽”、“雕胡”、“茭”、“雁膳”、“菰首”、“菰手”等。《说文通训定声》中记载:“苽字亦作菰”;《说文·艸部》中记载:“苽,雕胡,一名蒋”,其关于苽的段落注明“胡”与“苽”是通假字,因此“雕苽”可写成“雕胡”[2];而称其为“茭”是由于菰的根茎又长又密,相互纠缠在一起,《本草纲目》记载:“江南人呼菰为茭,以其根较结也”[1];“茭白”则得名于其肉质茎色白,现今常用作蔬菜[3];《管子·地员篇》记载:“其种雁膳,黑实”,是由于菰米成熟时北雁南飞,在湖泽处以啄食菰米,因此谓其“雁膳”。
1.2 菰的别名及各部位名称
菰的别名众多,如茭草、蒋草、菰蒋草、雕蓬、蒿草、苇根、扁担草、鞭子草、出隧等。古文献对菰的描述众多,如茭草,亦作“茭艸”,顾张思《土风录》卷四引《祥符图经》:“菰,江南人呼为茭艸,又谓之茭白”,苏颂曰:“菰生水中,叶如蒲苇,其苗有茎梗者,谓之菰蒋草”,杨慎《卮言》:“蓬有水陆二种,雕蓬乃水蓬雕苽是也”。
如果将菰的别名再细分,可发现不同部位常有不同的名称,比如菰的颖果部分,《本草纲目》记载:“菰本作苽,茭草也。其中生菌如瓜形,可食,故谓之苽,其米须霜凋时采收,故谓之凋苽,或讹为雕胡”[1]、《文选·枚乘》记载:“楚苗之食,安胡之饭,抟之不解,一啜而散”,李善注:“一曰:安胡,雕胡也”,由此可以知道,雕苽、雕胡、菰粱、安胡均指菰米;而由花茎变态发育而来的茭白别名也很多,如茭笋、茭瓜、茭白笋、高笋、蒿巴、菰耳菜、茭白子、绿节、茭粑、茭耳菜等;茭白顶端白嫩、外形如藕、柔软似小孩手的部分称为蘧蔬、菰首、菰手;菰的根或根茎称为菰根、芦根、苇根、菰蒋根等。正是由于菰的名称甚多,容易产生混乱,且菰根与芦根来源、性状、功效极为接近,因此部分地区如广东产生菰根与芦根混淆现象。
菰米是指菰的颖果,茭白则为花茎经黑粉菌Ustilagoedulis感染后刺激形成白色的肉质茎,两者来源于同一植物。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周代,人们就开始把菰米作为进奉给帝王的六谷之一,菰米均为野生,汉代起才有栽培菰米的记载。在古代,菰米饭虽然常见,但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贫民百姓,均对菰米饭极为推崇,尤其在唐代,是人们食用菰米的鼎盛时期。但由于历史原因,唐代经济重心南移,致使南方人口增长迅速,对粮食需求增大。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扩大耕种面积,寻求新的粮食迫在眉睫,由于菰米可在水面上种植,投资少,收益大,口感香滑,营养丰富,因此大受欢迎[2]。
汉代以后,菰草被黑粉菌感染,该菌能分泌吲哚乙酸类的异生长素,刺激花茎,使之不能开花结果,同时,茎节细胞分裂速度加快,形成肥大的纺锤形肉质茎,即茭白。茭白口感好,营养丰富,被誉为江南三大名菜之一,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因此人们大量生产茭白。自宋代起,菰米逐渐被人们所淡忘,甚至将其归为饥荒时期的救饥植物,苏颂在《本草图经》中有详细描述:“至秋结实,乃雕胡米也。古人以为美馔,今饥岁,人犹采以当粮”,随着时代发展,最终出现当今的“茭白易见,菰米难寻”现象。苏颂认为产生人们冷淡菰米的现象因为“大抵菰之种类皆极冷,不可过食,甚不益人。惟服金石人相宜耳”[4]。其实,人为利益的驱动是产生“轻菰米,重茭白”现象的最主要原因,因为正常开花结菰米的植株并不受人们欢迎,人们所期待的是长出经济价值更高的茭白,因此一旦发现正常发育的菰,农民便把其剔除,菰从谷物转变成水生蔬菜也就成为必然。
我国古代的中医药著作早已把菰作为食疗保健品,认为菰的不同部位具有不同的药效。其根性寒味甘,清热解毒,用于消渴、烫伤,始载于《名医别录》,被列为下品,大寒,主治肠胃痼热、消渴、止小便利;梁代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记载:“菰根亦如芦根,冷利复甚也”[5],同时也说明菰根和芦根药效相近;《补缺肘后方》记载:“菰蒋根洗去土,烧灰,鸡子黄和涂之,治汤火所灼未成疮者。菰米性寒味甘,清热除烦,生津止渴,用于心烦、口渴、大便不通,小便不利”;陈藏器在《本草拾遗》、苏颂在《图经本草》都将菰米收入;李时珍把菰米、菰根和茭白均列入《本草纲目》,认为菰米可以止渴,解烦热,调肠胃。茭白性凉味甘,具有清热除烦、止渴、通乳、通利大便的作用,用于热病烦渴,酒精中毒、二便不利、乳汁不通等症状;陈藏器的《本草拾遗》形容茭白味甘,无毒,去烦热,止渴,除目黄,利大小便,止热痢,解酒毒[6];《本草汇言》记载:“脾胃虚冷、作泻者勿食”[7];《食疗本草》记载:“利五脏邪气,酒皱面赤,白癜,疬疡,目赤,热毒风气,卒心痛,可盐醋食之”[8]。
菰的食用历史悠久,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周代,人们就开始食用菰米。由于菰米香滑爽口,其中蛋白质、膳食纤维、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E、必需氨基酸含量均显著高于大米,铬、钴、铁、锰、镍、钾等微量元素相对于大米含量也较高[9],因此菰米为营养丰富的主食。隋虞世南《北堂书钞》写道:“菰梁之饭,入口丛流,送以熊蹢,咽以豹胎”;唐代,菰在唐诗中出现频率非常高,不难从唐诗中发现人们对菰米的喜爱,以菰米饭待客,被认为是对客人的一种尊重。王维对菰米饭甚是喜爱,他的不少诗句均流露出他对菰米饭的高度认可,如其《送友人南归》“郧国稻苗秀,楚人菰米肥”、《登楼歌》:“琥珀酒兮雕胡饭,君不日兮日将晚”、《游感化寺》:“香饭青菰米,佳蔬绿笋茎”;其他不少诗人也非常喜爱菰米饭,如杜甫《江阁卧病走笔寄呈崔卢两侍御》:“滑忆雕胡饭,香闻锦带羹”、《行官张望补稻畦水归》:“秋菰成黑米,精凿传白粲。玉粒足晨炊,红鲜任霞散”;还有李白《宿五松下荀媪家》“跪进雕胡饭,月光照素盘”;李时珍《本草纲目》:“菰米甚白而滑腻,做饭香脆”[1]。然而,由于菰米产量低,成熟时间不集中,且随着谷类品种的丰富,导致菰米逐渐被其他谷物取代,宋代苏颂在《本草图经》中描述:“至秋结实,乃雕胡米也。古人以为美馔,今饥岁,人犹采以当粮”[4],道明了菰米在宋代已经没落。
而关于茭白的食用历史,汉代《尔雅·释草》有写道:“出隧,蘧蔬”“蘧蔬似土菌,生菰草中,今江东啖之甜滑者,毡氍毹者”,许景迁《咏茭》“江湖若假秋风便,好与鲈莼伴季鹰”;张岱《西湖梦寻》:“法相寺前茭白笋,其嫩如玉,其香如兰,入口甘芳,天下无比”。此外,茭白含蛋白质、脂肪、纤维、钙、磷、铁、胡萝卜素、硫胺素、核黄素、烟酸、抗坏血酸等[10],品质柔嫩、营养丰富、口感甚好,是备受人们喜爱的优良蔬菜。
广东地区称菰的根茎为苇茎或苇根,认为其善治肺痈,所以在《广东中药志》及《中药商品知识》中以苇根之名收录[11-12]。然而其他地区却普遍认为,苇茎或苇根是来源于禾本科植物芦苇PhragmitesaustralisTrin.的根或根茎,因此,芦、苇实为一物,而与菰则不一致。对古代文献的解读,发现在古代,芦、苇、葭是指芦苇不同的生长时期,由于对某些古文献的错误解读,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芦”与“苇”被认为是两种不同的植物,其实不然,晋代郭璞在《尔雅·释艸》写明“葭,芦”曰:“苇也”[13],李时珍《本草纲目》中也提到:“苇之初生曰葭,未秀曰芦,长成即苇。苇者,伟大也”[1],《新修本草》记载:“芦茎则为芦苇之茎”[14]。因此,芦根与苇根实同指一物。而广东习用的苇根,则为禾本科菰属菰Zizanialatifolia(Griseb.)Stapf的根茎,梁代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记载:“菰根亦如芦根,冷利复甚也”[5],说明广东习用苇根并非芦根,但二者功效相似。
虽然由于长久的用药习惯及药物功效,难以否定将菰的根茎用作芦根这一现象,但菰与芦毕竟并非一物,二者必定存在化学成分及药效的差异,因此将二者混用是错误的,不应继续混用。同时防止混用情况继续向外蔓延,深入研究菰根的化学成分及药理药效很有必要,可使人们可以更正确、更合理地用药。
6.1 基因资源及价值
在菰的诸多应用中,最受学者关注的是菰的基因价值。世界近一半的人口食用水稻,基因工程或遗传改良是提高作物产量的有效手段之一,因水稻本身的有利基因大多已被利用,故需要从其近缘品种中寻找优良基因,产生更优秀的品种,提高产量与质量[15]。由于菰为水稻的近缘属植物,且其具有一些优于水稻的特性,如分蘖能力强,耐低温、对稻瘟病和纹枯病具有高亢作用,种子蛋白质含量高质量好,营养丰富等[16]。因此菰为水稻基因改良理想基因资源,可通过非常规远缘杂交方法将菰的优良性状基因转移到水稻中,对水稻进行良性改造,扩大和丰富水稻品种,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17-18]。
6.2 其他
除了上述应用外,菰还能成为饲料、堆肥、固堤作物、造纸原料、净化水体的作物等。菰的茎叶是上等牧草,与青干草、玉米秸、豆腐渣等饲料相比,对肉牛喂饲菰可改善瘤胃内环境,增加干物质采食量,肉牛增重效果明显,收益高。因其诸多优点,自20世纪70年代就已出口到日本等国[19],且促进了茭白产业兴起。菰中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主要以有机态为主,磷含量低,如茭白产业兴起,茭白产区每年收成后产生大量的菰草及湖泊河边生长的大量野生菰,能提供丰富原料[20],因此菰是生产有机肥料的理想原料,菰还可混以无机养分含量较高的猪粪等畜禽粪便,生产优质有机肥或复混型作物专用有机肥;菰是很好的去氮、磷的水生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具有净化作用,对重金属污染水体具有修复作用[21-22];菰的水生根系发达,是固堤的良好作物。此外,在菰的黑粉菌提取的黑色素可开发成化妆品原料如染发剂、描眉笔等。
综上所述,菰的经济、文化价值很高。目前中国对菰研究相对空白,应用范围虽广,开发程度却非常浅。而在北美,人们早已大量生产北美菰,形成自己的菰产业;在日本,菰也早已被列入保健品,被广泛开发成各种保健食品和化妆品。相比之下,我国对菰的研究相当落后。因此,笔者认为未来对菰的开发研究可着重于以下几个方向:(1)着力于菰对水稻育种的理论与实践,充分利用菰的基因资源优势;(2)利用好每年菰群中出现的雄茭,通过有性繁殖或杂交等手段扩增菰的基因资源及促进基因交流,为菰的良种选育提供更多的可能,增加菰米或茭白产量;(3)菰对重金属污染有较好的生物修复,混合不同植物对污染水体具有更好的净化效果,因此可着力研究与菰混种品种的选取、搭配比例等,为处理污染水体提供绿色、自然的治理手段;(4)开发菰米、茭白的保健功能及相关产品;(5)对茭白采后的贮藏及保鲜技术进行改进,解决茭白盛产时期的产品积压问题,同时对茭白进行轻加工或微加工,增加茭白的附加值;(6)充分利用采茭后产生的大量茭草,研制优质饲料、肥料。
在开展菰的研究中,应遵循科学合理、全面深入,环境友好等原则,切勿盲目过度开发。同时健全菰及其衍生产品的生产、销售、应用体系,使其走向市场,走向社会,相信菰必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造福人类。
[1] 李时珍.《本草纲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
[2] 闫艳.唐诗中的“雕胡”与“菰菜”——兼释“茭白”与“茭首”[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0(2):27-30.
[3] 李艳.“苽”之疏解[J].西安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5(4):10-13.
[4] 苏颂.《本草图经》[M].福建: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5] 陶弘景.《本草经集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
[6] 陈藏器.《本草拾遗》[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15-116.
[7] 郑金生.《本草汇言》[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5.769.
[8] 孟诜,张鼎.《食疗本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
[9] 翟成凯,张小强,孙桂菊,等.中国菰米的营养成分及其蛋白质特性的研究[J].卫生研究,2000,29(6):375-378.
[10] 郭宏波.菰属食物营养研究与发展前景[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8,(6):13-15.
[11] 中药商品知识编写组.中药商品知识[M].上册.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88.204-205.
[12] 广东中药志编委会.广东中药志(第一卷)[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6.222-224.
[13] 郭璞.《尔雅》[M].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
[14] 苏敬.《新修本草》[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
[15] 郭宝福.中国野生菰谷蛋白基因分子克隆及序列分析[D].东南大学,2006.
[16] 翟成凯,孙桂菊,陆琮明,等.中国菰资源及其应用价值的研究[J].资源科学,2000,22(6):22-26.
[17] 富威力,王晓丽,等.菰(Ziznaia)DNA导入水稻引起的性状变异初报[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1992,14(l):15-18.
[18] 赵洪基,姜立雁,初秀成,等.水稻与煎属间性状转移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32(1):l55-59.
[19] 朱自强.草食动物的优质饲草—菰[J].饲料研究,1993(9):18-19.
[20] 李园华,王修慧,李浩元,等.鄱阳湖野茭白危害、治理及开发利用[J].江西农业学报,2007,19(12):65-66,72.
[21] 陈建明,张珏锋,何月平,等.我国茭白鞘叶综合利用技术研究与应用现状[J].长江蔬菜,2011,(16):16-20.
[22] 符长焕.茭白草堆肥过程中温度及营养成分的变化[J].浙江农业科学,2009,(1):187-189.
TextualResearchandApplicationofZizanialatifolia(Griseb.)Stapf
LIN Lizhen,YUYue,WANGZhentao,LIShuyuan*
(GuangdongPharmaceuticalUniversity,Guangzhou510006,China)
Textual research on ancient and modern literatures,the name,original plant and function ofZizanialatifolia(Griseb.)Stapf were analyzed,introduced its history and application.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origin of Guangdong Weigen(Z.latifolia)is different from the Lugen(Phragmitescommunis)recorded in the Chinese Pharmacopoeia.Artificial selection is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evolution ofZ.latifoliafrom the grain to the vegetable.There is a profound history and culture ofZ.latifolia,and wide application,however,there are very little records on domestic researches,the powerful potential value ofZ.latifoliashould be develop vigorously,and to benefit the society.
Zizanialatifolia(Griseb.)Stapf;Zizaniaaquatica;Phragmitis Rhizoma;Textual research
2014-04-28)
*
李书渊,教授,研究方向:中药物质基础和质量标准研究;E-mail:531562789@qq.com
10.13313/j.issn.1673-4890.2014.09.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