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英
(云南省红河州开远市人民医院,云南 开远 661600)
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理康复治疗
白 英
(云南省红河州开远市人民医院,云南 开远 66160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康复治疗。方法对20 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积极抢救,重点做好心理护理,严格观察病情变化,预防并发症。结果17例患者恢复正常生活,3例因并发再梗死及严重心律失常经抢救无效死亡。结论医师精湛的专业技术,护士娴熟的护理知识及个性化心理护理,可以促使心肌梗死患者快速康复,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急性心肌梗死;个性化心理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心脑血管疾病,随着心身医学的发展,此病与心理社会因素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日益引人注目。近几年来,大量的研究资料表明,植物神经系统调节异常是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致患者猝死的独立预报因子,急性心肌梗死作为冠心病发展的终末阶段,发病急,病情不稳定,发病时疼痛难忍,所以患者经常出现恐惧、焦虑、紧张等情绪,这种情绪波动可使交感神经系统活性增加,血液中儿茶酚胺明显升高,激发心肌异位兴奋灶,增加心肌负荷,加重病情,也与心肌梗死并发症的发生率及临床预后相关。因此临床上除了进行各项治疗措施外,作为整个诊疗过程中重要一环的心理护理同样非常重要。作为护理人员要了解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特点,并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方法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改善患者的短期和长期预后很有价值。本文通过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特点分析,强调了心肌梗死患者心理康复治疗的重要性。
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男性13例,女性7例,年龄30~85岁。60岁以下12例,80岁以上2例,60~80岁6例。
20例患者被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其中3例出现再次梗死及并发严重心律失常经抢救无效死亡,17例通过药物治疗和个性化心理康复治疗后好转出院,并且能够生活自理,大部分患者回到病前的工作岗位上,心态基本恢复正常。
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心肌缺血性坏死,临床表现为持久性的胸骨后剧烈疼痛、发热、白细胞计数和血清心肌酶增高、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1]。发病突然,处理不及时将酿成严重后果[2],因此必须进行迅速抢救,让患者在安静的环境中平卧,不要搬动患者或让患者走动,立刻给予患者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0.3~0.6 mg。吸氧,迅速给氧,以改善心肌缺氧状态,减轻疼痛,改善梗死周围供氧不足,保护缺血心肌。最初几天可用鼻导管以3~5 L/min氧流量吸入,保持鼻导管通畅清洁,每日更换1次,避免因鼻咽部分泌物堵塞鼻导管而造成无效给氧,有肺水肿发生时应用50%乙醇湿化,降低肺泡表面张力[3]。马上做床旁心电图,对症支持治疗,立即开通静脉通道,进行床边心电监护,严密监测心率、心律、血压和氧饱和度变化,准备好急救器材,必要时行心电除颤抢救。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如有病情变化,立即通知医师进行抢救。
4.1 病理特征
在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诱因中,据文献报道,本病发病与强烈的应激有关,在应激状态下,机体产生一系列内分泌功能反应,归纳为:交感神经系统活性增加,儿茶酚胺分泌过多等等,使生命体征发生一系列改变,新陈代谢加快,增加心肌耗氧量和血液中游离脂肪酸浓度,导致心肌广泛性损害、心源性休克,引起早期和晚期病死率增高。
4.2 心理特征
人是身心统一的有机整体,疾病给患者身体带来不适,又影响其情绪、心理状态。因此,除了重视患者的躯体健康外,还必须重视患者的情绪、心理影响,情绪及心理状况的不良改变会直接影响着疾病的发生和转归。减少和缓解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是改善患者预后的重要组成部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特点归纳为以下几点:①焦虑、紧张心理:焦虑是急性心肌梗死后最常见的心理问题,患者进入监护病房,特殊的场所、生疏的环境以及抢救患者的紧张气氛会造成患者的焦虑。尤其患者被限制在床上不能下床活动,患者抢救用的各种器材如:心电监护仪、吸氧、输液泵及静脉输液管等等,更进一步加深患者的精神紧张和恐惧心理。如果此时不进行心理暗示治疗或个性化服务,就容易再次加重病情或发生再次梗死。②抑郁心理:患者从焦虑、恐惧心理慢慢发展而来,患者担心患病后影响生活及工作,害怕增加家人的负担,常常产生消极对待病情,不愿配合治疗,此时根据不同的患者进行不同的心理疏导,让家人及患者配合治疗,早日康复出院。③悲观失望心理: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老年患者及缺乏家人照顾的患者,患病后需绝对卧床休息1周或数周时间。患者就会出现担心和忧虑2个方面,1个方面是害怕自己的病情加重继续发展及其预后状况,另1个方面是担心医药治疗费的来源。④依赖性心理:见于恢复期的患者,心肌梗死后患者需要长期服药和别人的照顾,逐渐失去了自信心和自理能力,每天总是担心自己的病情,太在意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甚至不敢下床活动,长期卧床,引发严重的并发症。⑤过分乐观心理:部分患者则发生相反的情况,对自己的病情不在乎,医师的嘱咐不放在心上,过早的活动,从而加重心脏负担,使梗死面积扩大,甚至出现再次梗死,心力衰竭、心律失常,严重者心脏骤停而死亡。
4.3 心理护理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护理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已得到普遍认可并广泛应用于临床护理实践中。心理护理的关键是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进行有效沟通。①同时根据患者的性别、文化背景及患者和家属对疾病信息的获知需求采取差异化、个性化服务,主动关心患者,多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解除其心理压力,安慰和鼓励患者,消除和缓解其不良心理,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疾病,配合治疗。②创造舒适的就医环境:陌生的就医环境,各种抢救设备,医护人员出出进进均可引起患者心理上的恐惧、紧张等等,过度紧张,焦虑,烦躁可使交感神经系统兴奋,血液中儿茶酚胺明显增高,导致血压上升、脉搏增快,扩大心肌梗死面积。因此保持病房安静、整洁、减少探视,护理人员根据不同患者采取不同心理治疗措施尤其重要。③为患者讲解有关急性心肌梗死的医学知识及心理卫生、心理治疗知识,让患者充分认识本病,了解本病,保持良好的情绪,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主动积极地配合治疗,逐步恢复到病前的正常生活轨道。
4.4 日常生活的健康教育
心肌梗死与长期吸烟、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以及冠心病家族史等危险因素有关,注意防范心肌梗死。避免发生心梗的诱因,如精神紧张、情绪激动、过度疲劳、饮食不节、嗜烟酗酒等,平常起居生活,一定要做到劳逸结合、合理膳食、戒烟限酒、按时服药,定期进行体检,预防再次心肌梗死。
综上所述,心肌梗死患者早日恢复健康不仅靠先进的医疗技术,同时心理康复治疗是现代医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针对不同患者的心理特点,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把影响疾病的消极因素转变为康复治疗的积极因素,将心理护理纳入整个诊疗过程中,安抚患者的情绪,使患者积极主动配合医师和护士的检查和治疗。正确评估患者的心理状况并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为患者提供差异化服务及个性化服务,做好心理护理,给予患者极大鼓励和支持,让患者树立坚定的信心,克服一切心理因素,促使患者早日康复出院,逐步恢复到病前的正常生活轨道。
[1] 叶任高,陆再应.内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2] 周晓荣,李津,赵玲.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焦虑状况调查[J].护理研究,2004,18(1A):29-30.
[3] 范雪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 (26):6361.
R542.22
B
1671-8194(2014)23-02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