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 毅 黄育文 徐 翔 周 权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滨江院区,浙江 杭州 310052)
综合性医院应用轨道物流配送药品的一些思考
贺 毅 黄育文 徐 翔 周 权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滨江院区,浙江 杭州 310052)
综合性医院;轨道物流;配送;药品
医院现代化建设离不开科学合理的物流方式。目前大部分医院的传统物流方式:“专职递送队伍+手推车+多部电梯”。以药品配送为例,传统的人工配送物流方式有其明显的不足,包括:人流与物流交织在一起;电梯需排队等候,走道拥挤,就医环境差;医护人员的工作量大;不具备安全可靠性,时常发生错送,碰撞损坏,交叉感染等事件;传输效率低,速度慢,无法做到随时传输;长期而言,人力资源和管理成本过高;可能增加重复的设备、功能用房及人力投入。这些弊端已成为制约安全及时药物治疗的重要因素。
医院中常用两种物流系统,即气动物流传输系统和轨道小车物流传输系统。气动物流传送系统原理是以空气压缩机抽取及压缩空气为动力,以传输瓶为载体,在密封的网管中传送物品。气动物流传输系统存在一些不足,包括:传输瓶容量小,载重量<5 kg,只能传输少量小型和轻型的物品;一个管道系统中只能传输一个瓶子,高峰时段排队现象严重,传输效率低;医院在集中时段需要的大输液无法传递;传输瓶易堵塞、系统无法监控传输瓶的实际位置,堵塞时很难找到传输瓶[1]。而轨道物流传输系统是将医院的各个科室通过收发工作站和运输轨道连接起来,通过高智能、自驱动的电动装载小车在各科室间进行物品传递的系统。主要由电动运载小车、运输轨道、工作站和高智能控制系统组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滨江院区的医院建筑面积为17.3万m2,门诊病房综合楼为20层建筑,医院床位达1200张。该院在筹建时引进了一套德国Swisslog医院智能化轨道物流传输系统,医院于2013年5月开始运营。药剂科内部各部门之间、药剂科与各病房之间的药品运送采用该系统,取得了良好的营运效益。本文总结了这种现代化轨道物流方式的应用经验,供同行参考。
SWISSLOG轨道物流系统设计有52个站点,基本覆盖了全院各病区。该系统的水平转换层和停车区设计在门诊和病房综合楼的第五层,并通过竖井联通各楼层应用点。配备的小车数量为80辆,能满足病区、病区药房和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等医院部门的全部日常运输物流需求。使用的轨道系统大部分是单轨,在运输量大的区域如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和病区药房使用双轨系统。轨道物流小车物流车的一次传输重量最大可达10 kg;传输速度平稳,水平传输为0.6 m/s、竖向传输为0.4 m/s。在运输需防震药品时,可在内加入双层海绵垫或药盒等防震设施(图1)。
图1 轨道物流小车、工作站和井道示意图
药品配送是一个时效性,安全性,准确性并存的重要环节。通过药房管理子系统药师审核医嘱,确认后电脑自动打印出一个带有条形码和发药编号的标签,药品发放时药师需要对条形码进行扫描,系统自动记录药品的信息、药品发放的时间和发往的病区。病区护士通过扫描枪电子签收药品,系统可自动记录时间并呈现于药房管理系统。为避免人为因素引起的差错,药师制定了药品发放记录表。发放工作中,将药品发放时间,发放地点以及物流车编号记录在表格内。一旦出现发放错误,可以通过对表格的记录内容,及时发现和纠正差错。药师通过SWISSLOG中央控制区对轨道物流的监控,可以追踪到物流车的发放时间,站点,以及运输路径,全天候监测物流车的运行状况,以保证药房药品运送的连贯性。药房管理者通过对药师的培训,物流车的维护以及药房管理信息系统的完善,做到三点一线的准确度,保证药房工作能够高效、顺利完成。
该系统融合了数字化控制和光电控制技术,其应用优化了药房人力资源的配置,形成了高峰站点和高峰时间的药品规律性发放,有效解决了传统模式下病房药品使用需求与药房药品发放方式的矛盾。做到了医嘱审核、调配、核对、发放、病区接收之间的无缝连接,避免了传统物流过程中内部差错的产生,减少了大量的医院内的人员流动,杜绝了传统手工配送可能出现的“人离开车子造成药品可能被人顺走”、“高峰时段挤电梯”、“紧急医嘱药品不能及时到达病房病房”的缺陷,为患者的救治节约了宝贵的时间,获得了极高的临床满意度。
运载小车容量大,载重量大,系统整体传输效率高,同一轨道上可有多辆小车同时运行。各站点之间可随时传送,无需等待和排队。从药房出发,该物流系统在10 min内可以达到任何一个指定的站点。
在运用该物流系统中,我们体会到技术只有注入了科学的思想和持续质量改进的理念才会变得更加实用。我们创新性地对物流车内部的空间进行了适当的改造,增加了小针剂药品配送途中的安全性。巧妙利用该系统,实现了病区药房(一楼)、药库(地下一楼)、静脉用药调配中心(五楼)之间的药品调拨和一些资料传递。曾经发生过一起不良事件。从病区药房出发的轨道物流小车没有按时到达目的地。药房管理者及时联系后勤管理中心,及时发现了小车,并找到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是井道管理不善。采取相应井道管理措施后,再无发生类似不良事件。
另外,我们发现轨道物流应用中也存在一些可以改善的空间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①如何解决冷藏药品的运送稳定性。物流车内部是一个室温半开放的状态,难以维持2~8 ℃的冷藏状态,可以考虑设计一个符合物流车规格的冷藏盒,保证冷藏药品发放的安全性。②如何解决物流车调度的延迟性。我院病区药房和静脉用药调配中心主要提供住院病区的药品发放,2个站点分别驻停着8辆和6辆物流车,而医院目前有15个病区,物流车的数量难以满足日常长期医嘱药品的发放,并且物流车的调度只能通过人工操作,将来可以考虑自动补足站点的物流车数量,以保证药品发放的时效性。③如何解决药品发放记录表中出现的记录差错。由于HIS系统和轨道物流系统没有对接,导致必须要手工记录物流车编号和发放站点,将来可以考虑将物流车编号通过系统二维码扫描,记录在系统发放信息内,真正做到药品发放数量,时间和病区的系统管理,以保证药品发放的准确性。④轨道物流小车会沿途经过一些部门,进出这些部门势必会“穿墙”,而这个暴露出来的“虚掩窗户”会带来这些部门的安保隐患。将来设计的轨道物流车箱可以安装红外感应装置,靠近横跨墙体的通道时通道门自动感应打开,小车离开通道时通道自动关闭。或者在重要部门的通道处安装红外感应装置,一旦有人试图爬通道时,安保系统会自动报警。
[1] 金兆章.医院物流传输系统的选择和应用[J].医疗装备,2011,24 (10):5-6.
R95
A
1671-8194(2014)23-038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