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东市第一医院药剂科,辽宁 丹东 118000)
重视药源性哮喘 促进合理用药
冷芳
(丹东市第一医院药剂科,辽宁 丹东 118000)
目的 探讨药源性哮喘的发病机制与特点,临床上如何预防。方法 以药源性哮喘为关键词搜索国内期刊数据库,并对文献进行整合分析。结果 引起药源性哮喘的药物主要集中于抗菌药物、中药制剂、心血管药物和非甾体抗炎药。结论 医疗机构有针对性地开展药物不良反应知识的教育,医患共同提高防范意识,合理用药以减少和避免药源性哮喘的发生。
药源性;哮喘;合理用药
随着医学的进步发展,药物除了是治疗疾病的主要工具,也是目前主要的致病因素之一。在使用药物的过程中,由于药物的作用,或者多种药物共同使用时发生的相互作用引起患者机体组织或者器官出现临床症状,称药源性疾病[1]。而药源性哮喘是指用药者既往无哮喘史,服药后诱发哮喘或使既往患有支气管哮喘的患者用药后出现哮喘加剧。临床诊断主要以明确的既往用药史、哮喘发作时及时停药、对症治疗后症状缓解、再次使用该药物时哮喘复发为标准[2]。本文就近年来国内报道的有关药物所致哮喘情况进行分析,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依据。
对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分析总结,得出用药后出现药源性哮喘,主要会出现以下临床特征:如端坐呼吸、口唇发绀、胸闷气短、持续喘息以及咳嗽、咽喉部不适等。而体格检查时患者多可出现呼吸频率以及心跳的加快,双肺出现哮鸣音,个别患者会出现大汗淋漓以及小便失禁,严重者会意识丧失,手足厥冷,呈濒死状态[3]。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总结目前药源性哮喘的发病机制主要存在以下6种:①Ⅰ型速发超敏反应学说;②类过敏反应学说;③组胺受体功能失调观点;④cAMP过多所致的负反馈;⑤β-激动剂代谢产物学说;⑥支气管平滑肌舒张和收缩限度观点。下面以药物为代表对各种学说进行分析阐述:
1.1 以氯苯那敏和抗菌药物为代表的Ⅰ型速发超敏反应学说:氯苯那敏本身为抗变态反应药物,具有抗组胺以及抗胆碱的作用。有研究认为氯苯那敏引起药源性哮喘的原因,可能是患者服用药物之后,机体本身产生免疫球蛋白lgE,为过敏反应的介导因素,通过与嗜碱性粒细胞相结合,进而引起Ⅰ型速发超敏反应[4]。这类原因引起的药源性哮喘主要特点:起病迅速强烈,存在个体差异。
1.2 以阿司匹林为代表的类过敏反应学说:阿司匹林小剂量作为抗血小板药物,大剂量作为解热镇痛药,是人们日常生活经常用到的。但作为经典药物,阿司匹林带来的不良反应也值得我们关注。因服用阿司匹林引起的哮喘发作占过敏反应的2/3,一般口服20 min左右出现,发作初期伴水样鼻涕,继而出现呼吸困难,重者窒息。目前公认的阿司匹林诱发哮喘的原因是前列腺素E可以扩张支气管,而阿司匹林抑制环氧酶,进而使得前列腺素E的合成减少,作为原料花生四烯酸通过脂氧合酶的作用,合成过多的白细胞三烯(具有强烈的支气管收缩效应)而引起药源性哮喘。致哮喘发作时,一般起病急,可发生呛咳、胸闷、继而喘息、口唇发绀、呼吸困难。
1.3 以西咪替丁为代表的H-受体功能失调的观点:西咪替丁为H2-受体拮抗剂,通过拮抗组胺受体,抑制胃酸分泌。H-受体存在于气道平滑肌部位,调节气道的收缩与舒张功能。使用H2-受体拮抗剂可以使气道平滑肌部位H受体功能失调,使血液中cAMP进一步下降,最终导致哮喘发生或加重。一般症状为咽部瘙痒、流涕、喷嚏,继而出现典型的哮喘发作,再次服药可复发,停药后症状不会持续。
1.4 以沙丁胺醇为代表的β-激动剂代谢产物学说:该类药物为选择性β2受体激动剂,可以有效地抑制组胺的释放,防止支气管痉挛,用来治疗哮喘。但长期使用该类药物可形成耐受性,不仅疗效降低,且可能使哮喘加重,主要原因是还类药物长期使用可以使支气管过度扩张、痉挛,细胞内cAMP增多,超过一定水平,可反馈性抑制腺苷酸环化酶或激活磷酸二酯酶,发生反向调节,反射性的刺激支气管收缩,使得支气管的收缩舒张功能降低,继而加重哮喘发作。
1.5 以普萘洛尔为代表的抑制支气管收缩舒张性的观点:普萘洛尔为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对β1、β2受体进行抑制,常用于心脏病的治疗。其中,β2受体主要分布于支气管平滑肌,介导支气管平滑肌松弛,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抑制支气管平滑肌松弛,使通气功能下降,具有诱发或者加剧支气管哮喘的风险。可以选择具有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进行替代治疗。
通过对文献的整理分析,引起哮喘最多药物的为抗菌药物,占药源性哮喘的23.15%。而在抗菌药物中,青霉素类药物所占的比例最高,这主要与其产生变态反应相关;另外,由于头孢菌素类与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在临床的大量广泛使用,引起药源性哮喘占抗菌药物的比例也相对较高。其次为中药制剂,占药源性哮喘17.13%,主要是因为中药注射剂的引起的过敏发生率相对较高,尤其是对于老年体弱以及过敏性体质等患者详细询问患者的用药过敏史,尽量避免应用中药制剂。另外,解热镇痛药物与β-受体阻滞剂所引发的哮喘,占药源性哮喘的比例也相对较高。药源性哮喘的发生途径主要为口服、静脉给药,发生率较其他给药途径大,与临床常用的给药途径相关。
2.1 药源性哮喘的治疗:一般停药后即可缓解、消失、恢复正常。常规给予吸氧、平喘、解痉、镇静、抗过敏等对症治疗[5]。个别患者使用平喘药效果不佳,且有加重危险,应严密观察,及时改换药物。可以根据病情选用抗组胺和(或)支气管扩张药,静脉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一般情况下初次发作的哮喘可以自行逐渐缓解;如果哮喘发作呈持续状态,最好让患者娶卧位姿态,并且不要做过多而搬动,防止哮喘加重导致患者窒息;对于出现二氧化碳潴留,甚至出现意识障碍的患者,应当立即给予患者机械通气治疗,避免意外发生。
2.2 药源性哮喘的预防:为减少和防止药源性哮喘的发生,保证用药安全,预防是十分重要的手段。①既往有哮喘病史的患者,尽量避免使用抑制前列腺素合成的药物,既往有阿司匹林过敏的患者应该禁用阿司匹林以及含有阿司匹林的复方制剂。应用抗菌药物是应注意详细询问患者是否有过敏史等。②高度过敏特异性体质的患者应该慎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需应用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用药反应。③合理使用β受体激动剂等平喘药物。不可超剂量以及长期持续使用,对于每日使用的次数和每次使用的剂量需要严格控制严格控制,减少药源性哮喘等不良反应的发生。④对于有哮喘病史或高度过敏性体质的患者,在同时使用多种注射药物时,要避免不同的药物注入到同一组溶酶中进行静脉输液。⑤作为临床医护人员需要熟悉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以及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有些药物的说明书或教科书中无诱发或加重药源性哮喘的记载,但在临床应用过程中,会发现该不良反应的发生,应该引起临床医护人员的警惕与重视。在应用药物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临床医护人员需要密切观察药物的相互作用与不良反应,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提高药物治疗的疗效,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6]。
为减少和防止药源性哮喘的发生,保证用药安全,提高临床安全用药水平,科学用药以及正确的预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一名医护人员,应掌握药物的相关不良反应以及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充分发挥药物治疗作用的同时,尽量降低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重视药源性哮喘,促进合理用药,实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来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1] 李大魁,张石革.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315-320.
[2] 杨瑞红,何权瀛.药源性哮喘[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6,8(1): 45-49.
[3] 赖荷.呼吸道过敏性疾病的诊断[J].中国实用医学杂志,2009,25 (11):836-840.
[4] 王雯,王辰.支气管哮喘与药物的关系[J].中华哮喘杂志(电子版), 2009,3(3):223-225.
[5] 刘坚,吴新荣,蒋琳蓝,等.药源性疾病监测与防治[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276.
[6] 余自成.药学监护工作中的药物咨询和患者用药教育[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2007,16(5):318-320.
R595.3
:A
:1671-8194(2014)30-038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