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月红
有人认为,数学是一门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冰冷美丽”的科学,无法用枯燥的数学去育人。然而我认为,只要教师潜心挖掘、精心设计,数学内容中内隐的教育内涵会不断浮现。结合以下教学片段,我谈谈在训练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同时,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润泽学生的心灵。
【教材分析】
以下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找规律》的教学片段。本课《找规律》教学常见的、有固定周期规律的现象。教材通过发现具体现象的周期规律,对现象里的后续发展情况作出判断,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下面是“练一练”中的两道习题。
【思考】生活中蕴含周期规律的现象很多,但单纯出现判断后续情况的却很少见。为此,我在这两道习题的基础之上,结合孩子们的生活实际,设计了两道开放题,旨在让学生应用规律,尝试创造出个性化的周期规律现象,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渗透感恩教育、润泽心灵。
创意一:为老师选饮料
创意情境:学校打算在教师节期间表彰一批优秀教师,五(1)班同学协助做好后勤准备工作。活动前在每位老师的会议桌上摆好雪碧和可乐任意一种饮料。秦老师的座位号是24号,怎样有规律地摆一摆,才能让秦老师喝到她喜欢的雪碧饮料呢?
生1:我把28名老师平均分成两份,前14名老师都分发可乐,后14名老师都分发雪碧就可以了。
生2:我想以一瓶可乐和一瓶饮料为一组,根据单双数推理,只要第2瓶摆雪碧,那么秦老师的第24瓶肯定也是雪碧。
生3:我以可乐、可乐、雪碧为一组,24÷3=8(组),秦老师正好是第8组的最后一个,所以能够喝到雪碧。
……
【“创意一”与“练一练”第1题的对比】“创意一”和“练一练”的第1题都是以两种不同的物体交替出现,判断此规律后续第几个物体的种类。“创意一”与教材中的练习题不同的是,学生要自主设计出周期规律,并能让此规律符合后续第24个物体的种类。这个练习训练,培养了学生多角度、多方法的发散思维能力,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
创意二:为妈妈串项链
创意情境:老师为每人准备了一瓶彩色的珠子,有绿色、黄色、蓝色、红色,按一定的规律串一串项链。想一想,怎样让你串出的项链更有意义呢?
生1:我想把项链送给妈妈做生日礼物。
生2:我想把项链送给我的好朋友。
生3:我想把项链挂到门上。
独立操作……
展示1:妈妈今年36岁,我就串了36颗珠子。以红、黄、蓝各一颗为一组,共串了12组。
展示2:黄色代表美丽的心愿,所以我以一颗黄色珠为一组,串了66组,也就是66颗黄珠子,送给我的好朋友。希望她能实现愿望,让在外地打工的妈妈经常回家看看她。
展示3:我们是五(1)班,所以我以5颗绿色和1颗红色为一组,串了7组,共35彩珠,我想把它挂在班级的门把手上。
展示4:爸爸是个司机,车牌号是213,所以我以2颗红色、1颗绿色、3颗蓝色为一组,串4组共24颗彩珠,挂在爸爸的车上。
……
【“创意二”与“练一练”第2题的对比】“创意二”是以多个不同的物体(彩珠)交替组成按一定的规律出现。教材中的练习题是判断后续现象中第18颗和第24颗珠子的颜色。“创意二”更具挑战性和开放性。“怎样串才更有意义呢?”抛出个性化的问题让学生主动思考。学生“量体裁衣”,既要考虑到每几颗珠子为一组,确定串几组形成一定的周期变化。另外,教材中的珠子和“创意一”的项链不同,项链问题在数学上是个封闭图形,而教材中并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所以此创意的设计注重让学生操作,感悟其规律的存在。教育孩子关爱自己的父母、朋友以及班级,让孩子懂得感恩。
爱因斯坦说过:“教育,就是忘记学校教给我的一切知识之后,所剩下的东西。”数学教学要在数学素养和润泽育人之间达到一定的和谐。《找规律》中两个创意的设计,以周期规律为知识载体,发散思维为能力主线,感恩之心为情感容器,发掘身边的数学,培养孩子个性化的数学思维品质,打造润泽心灵的数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