郜明东
(建平县医院 普外科,辽宁 建平 122400)
普外科常用的特殊诊断技术简介
郜明东
(建平县医院 普外科,辽宁 建平 122400)
普外科;特殊诊断;技术简介
现代外科诊断技术,除了主要依靠病史、体征和实验室检查外,还需要考虑采用其他检查方法。自从1895年伦琴发现X线后,放射学诊断技术飞跃发展。20世纪70年代各种影响检查,如CT、B超、核素成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等相继问世,80年代磁共振成像(MRI)等影像技术及介入放射诊断学的临床应用,影像诊断发生了革命性变化,此外,光导纤维内镜检查等亦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当前,已有种类繁多的检查技术用于诊断普外科疾病。但传统X线检查,如胸腹部透视、摄片和造影检查如胃肠、胆道造影以及乙状结肠镜检等仍是普外科最常见、最基本的检查方法。B超、CT、 MRI、核素显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以及纤维胃镜、十二指肠、全结肠镜等,在临床实践中,具有突出的重要作用,已成为不可缺少的特殊诊断技术,并形成相应的专科,由专职人员操作检查,协助诊断。但是,普外科医师对这些诊断技术仍需要有较为深入地了解,特别是各种检查方法的特点及局限性以及适用范围等,方可扬长避短,较为合理地选用。
B超检查是超声诊断方法的一种。它是基于超声波在介质传播中,具有方向性、直线型、反射性、折射性和被介质吸收衰减以及频移等物理特性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B超可提供人体内部某一体层的断面声像图,显示出脏器或病灶的轮廓、内部结构以及与邻近脏器的关系等信息。常见的回声信息包括:无回声区(主要见于含液性器官或病变),低回声区(多见于实质性器官或病变),强回声区(见于钙化、骨骼、肺、肠胃等),声影即在强光图之后形成的一条暗带。
1.1 B超检查的优点
B超检查具有以下特点:①可提供较清晰的多切面断层图像,较准确地鉴别囊性和实质性病变。在其引导下可行穿刺检查,提供细胞学、组织学和病因学诊断以及介入性治疗等。如采用超声多普勒诊断仪,还可提供血流信息,观察内脏和病变的血流灌注,以及了解肢体动、静脉血流情况,因此也被称为“无创性血管造影检查”。②操作方便、检查判断结果迅速,可用于术中或床旁以及急诊检查。③无损伤、无痛苦、无放射性辐射、检查费用较低,可追踪动态观察病情变化,可适用于孕妇、儿童,一般不需要造影剂。B超检查的这些特点,使其在临床应用中易推广普及。在影像检查筛选中,为首选的方法。
1.2 B超检查的缺点
B超检查的局限性,突出的表现在:①不易查出小病灶,特别是囊性<0.5 cm,实性<1.0 cm。②图像解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检查者的经验。同时检查结果可受气体、骨骼、以及肥胖和深部结构等影响,因而诊断空腔脏器、肺和骨骼病变等可不准确。③判断病变的性质,诸如,良恶性,以及原发或继发性等,有一定困难。
1969年Hounsfiel试制成第一台头部CT机,于1972年公诸于世。现已发展到电子束成像,可显示全身各部位横断面图像。其成像的基本原理为:由X线管发出的窄束X线,对人体某部位一定厚度的层面进行扫描,并由探测器接收透过该层面的X线,经转换器转变为电信号,再转为数字输入计算机处理获得该层面的图像,也可使用图像重建程序提供冠状面、矢状面图像,再显示出来,或由照相机摄片,供分析诊断。
2.1 阅读CT图像时应注意的事项
①了解扫描的技术条件,是平扫还是增强扫描(图像有+C、腹主动脉显影增浓等),以及扫描的范围。②观察脏器的解剖关系以及病变情况。根据病变的密度高于、等于或低于所有器官的密度分为高密度、等密度或低密度病变,如果密度不均则为混合密度病变。③对增强扫描应分析病变有无密度变化即有无增强,并测出CT值作出定量比较。④观察邻近器官组织受压、移位、浸润、破坏等。
2.2 CT检查的优缺点
CT的发明、应用是放射诊断领域的重大突破。与传统的X线检查比较,它有很多优点。
2.2.1 有较高的密度分辨率,可直接观察传统X线检查无法辨认的体内组织结构和病变。可通过测量CT值对正常或病变组织的密度作定量比较,为诊断提供更多信息。
2.2.2 能较清晰地显示增强的解剖关系和病变情况,以及病变与周围脏器、血管的关系等,有助于设计手术方案,判断病变切除这可能性和估计预后。
2.2.3 在CT引导下,可对全身各部位行细针穿细胞学、组织学检查。除包囊虫病、出血性疾病外,都可考虑应用。特别是适用于腹部病变需行定性诊断者,如肝脏、胰腺占位性病变、肿大淋巴结、盆腔病变等。需要指出的是,CT检查也有不足之处,不能将其视为常规诊断手段。其局限性是:定性诊断有一定限度;发现小病变和空腔脏器病变有一定难度;设备价格较高,检查费用也较贵。
MRI和CT都是用计算机重建体层图像,对图像解释的原则有许多相同之处。但MRI不仅可提供横断面图像,而且也可显示矢状面和冠状面图像,并有T1加权像以及质子加权像等不同。MRI成像的基本原理是:当受检者躺入有强大外磁场的专门装置中,其体内含量最多的氢原子核受外磁场的影响而磁化。此时再加另外一个射频脉冲激发欲检查的,则引起磁共振,质子多吸收一定能量。当激发中止后,该能量逐渐放出,质子恢复原始磁化状态,此即弛豫过程,其所需有两种:一是纵向弛豫时间即T1,二是横向时间即T2。如果组织的质子含量、化学状态不同,其方能快慢多少不一,使测得的MR信号强度不等,则层面图像有差异,因而可区分组织,展示解剖,分析病变,提供诊断。
3.1 MRI检查的优缺点
MRI可有用于全身,显示横断面、矢状面、冠状面扫描图像。对神经系统(脑和脊髓)病变的诊断价值最为明显。其软组织分辨优于CT,尤其是盆腔扫描。在肝脏内占位性病变,特别是肝血管瘤的诊断,明显优于其他检查。其可直接显示血管结构,了解血流,较准确地区分血肿和含水病变。
MRI的局限性是:定性诊断有一定难度。纯骨和气体不产生磁共振信号,成像困难,显示钙化灶不如CT清晰;扫描时间长,受胃肠运动干扰大;体内有金属异物,如装心脏起搏器者不宜用;孕妇慎用;价格昂贵,不宜推广。
当放射性核素或其标志物,经口服或静脉注射等途径进入人体后,可被某种细胞摄取或聚集在某些器官和组织,或参与某些器官和组织,或参与某些代谢过程,或由某种细胞清除和排出,流经某些通道,借助放射性控测器在体表测定其放射性核素活动和变化,或利用照相机成像,判断体内某组织和脏器的解剖和生理改变。
4.1 核素检查的优缺点
放射性核素检查,除可显示脏器或病变的形态结构外,还可提供其功能信息。是B超、CT、MRI等影像检查所不能提供的。由于这种特点,它较广泛的应用于临床诊断。核素检查的局限性是:图像欠清晰;定性诊断不够准确;病变<1.0 cm或深在者较难显示。
血管造影是将高浓度的碘造影剂注入血管,行X线摄片显示心脏和血管形态。选择性血管造影检查,在普外科主要用于腹部动脉检查。依据Seldinger法,经穿刺血管,如股动脉或静脉等,将导管经导丝引导插入并调整到拟显影的部位如腹腔动脉、肠系膜上或下动脉、肾动脉等。临床上主要用于诊断和治疗消化道出血病变。在大出血时可显示出血部位,协助定位诊断;也可了解血管本身情况或血管变异或病变与主要血管的关系等,有助于手术操作或判断病变切除之可能性。
纤维内镜的应用,其普外科诊断技术有了突破性进展。不仅检查部位增多,可深入到小肠、胆道等部位,而且超声内镜的应用,使对病变的范围及其累及的深度等都可能较为精确地判断。纤维血管镜可有助于血管病变的诊断。
总之,随着医学的发展,影响诊断技术不断更新和丰富,并应用于临床。无疑,熟悉这些新的技术,对提高疾病的诊断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R197.6
:A
:1671-8194(2014)03-024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