阚 宁
(吉林大学南岭医院,吉林 长春 130021)
老年患者静脉输液的原因及护理对策
阚 宁
(吉林大学南岭医院,吉林 长春 130021)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原因、采取预防对策及治疗。方法 收集2012年1~12月在我科收治180例老年静脉输液患者,分析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原因,规避风险,对症治疗。结果 16例患者发生静脉输液渗漏,占8.89 %,发生2次以上输液渗漏的病例为4例占2.22 %。经外用复方七叶皂昔钠凝胶对症处理,无1例注射部位出现皮肤坏死。结论 通过学习引起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原因以及处理方法,有针对性的预防,积极处理对症治疗,可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老年患者静脉输液的质量。
输液外渗;原因;老年;护理
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中最多见的治疗方法,而静脉输液渗漏是输液过程中常见的护理问题[1]。静脉输液一旦发生外渗,应立即更换输液部位,迅速采取相应措施,争取早期发现,早期治疗。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的老龄化,老年患者日益增多,由于其自身因素临床治疗过程中药物外渗率较高,防止和妥善处理输液外渗是临床护理管理工作者需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我科对静脉输液老年患者在输液护理工作中,有针对性的预防和处理,加强护理干预,取得满意效果,现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1~12月在我科收治静脉输液老年患者180例,男94例,女86例,年龄60~85岁,平均年龄76.2岁,其中上呼吸道感染73例,肺炎107例,高血压60例,上述患者除治疗原发病外,还进行扩张血管、改善循环药物治疗,住院过程中平均每人约输液18次,患者的各项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结果
发生静脉输液渗漏的病例为16例占8.89 %,发生2次以上输液渗漏的病例为4例占2.22%。经外用复方七叶皂昔钠凝胶对症处理,无1例注射部位出现皮肤坏死。
2.1 理论学习和技能培训
护士应具备良好规范的穿刺技术,加强输液相关理论业务学习和基本功和技能培训,加强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护理理论和护理技术操作的考核,从静脉外渗的源头抓起,培训内容包括严格无菌操作、穿刺前的评估、常穿刺的浅静脉体表位置,血管的选择,要有计划地使用静脉,遵循由远端到近端的原则,避开有炎症、硬结、瘢痕或皮肤病处进针。选择合适输液器具,对高营养药物、刺激性大药时选择外周静脉套管针,因留置针导管柔软,不宜损伤血管,轻微活动不会发生外渗,而且留置针一般可保留3~5 d,避免反复穿刺,保护血管。在使用套管针穿刺时掌握穿刺部位的护理、肝素帽三通接头的连接使用方法、封管技术的掌握、输液部位的更换;正压封管的原理、封管液的选择、穿刺后固定牢固等理论知识。操作时护士要有自信,和心理承受能力,保持情绪稳定,注意用语言与患者沟通,提高穿刺的成功率。针尖拔出皮肤时迅速用干棉签沿血管方向按压出针部位5 min,直至无出血点为止,切忌揉压,防止皮下淤血,正确拔正针可避免血管损伤,提高血管利用率,防止皮下淤血和再次输液时发生外渗。
2.2 分析引起输液外渗的原因
2.2.1 老年人由于各个器官老化,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慢性疾病,血管出现管壁硬化,弹性差,血管脆、皮肤松弛、回血慢等,血管通透性差等特点,生理、心理、行为功能减退,容易失控导致注射针头移位;痛感减低,反应迟钝,皮肤松弛,静脉脆弱这是不可避免的血管因素。此外,老年人生理功能的减退,痛阈降低,末梢循环差等,心力衰竭患者以及静脉炎患者更增加了外渗的可能[2]。
2.2.2 技术因素
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低;针头固定不牢固;输液前对血管状况评估不足;同一部位多次穿刺;推注药物用力过大;输液外渗输液管道维护不当。
2.2.3 外力因素
老年人由于输液速度慢、时间长,易感到疲劳,有的人会出现肌肉不自主运动,因此在挑选血管时,应选择比较舒适又利于活动的部位,如手背、足背、小臂背等,应避免在关节部位。患者在输液前排空尿液,将输液过程中所需物品放置于床头,避免因患者上厕所、取物所致的外渗因素,向护理人员讲解输液的滴速,不要随意调节输液速度,在输液开始时计算好时间,固定好输液部位,防止老年患者在改变体位或上厕所时针头脱出[3]。
2.3 加强巡视
观察全面:在输液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加强责任心、多巡视病房,同时也要做好患者的宣教,并指导患者及家属自我观察,如果出现注射部位疼痛、肿胀及时向护理人员报告,更换注射部位。护士查看输液患者时,经常注意液体是否滴空和液体流速是否准确顺畅等方面,忽视了观察穿刺部位是否有药液渗漏的情况。特别是没有护理人员看护、需要自己取拿物品的患者,患有前列腺增生、尿频、尿急老年男性,他们活动频繁,针头容易活动,或者因寒冷静脉输液侧肢体被衣服或被盖遮挡的患者,如发生药物外渗不易被发现,轻者引起酸、麻、胀、痛等刺激症状,重者出现红斑、水泡、溃疡,处理不当可造成输液外渗的严重合并症。
2.4 静脉输液外渗处理
2.4.1 传统用于治疗液体外渗所造成的局部组织肿的药物是50 %硫酸镁,其机制是:镁离子通过高渗作用渗入水肿组织,镁离子可以降低神经细胞的兴奋性,起到止痛作用,也可使血管平滑肌收缩能力下降,血管扩张,血流加快,促进药液吸收,从而减轻水肿对局部组织的损伤。但在临床应用中50 %硫酸镁蒸发快,需经常在纱布上滴加或更换纱布,水温下降时50 %硫酸镁常常形成结晶,患者感觉不适并易受凉,不能达到疗效。小面积的药液渗漏患者往往不能接纳,而大面积的药液渗漏患者疗效缓慢,且有可能由于高渗吸出水分,致渗出处液体渗透压增高而加重组织的损伤。治疗过程中皮肤因长期液体浸泽而破溃,见效慢、疗效差,效果不理想。
2.4.2 复方七叶皂昔钠凝胶(山东绿叶制药有限公司,规格为20克/支)主要成分为七叶皂苷和二乙胺水杨酸,是从七叶树科植物天师栗的成熟干燥种子中提取的一种含酯键的三萜皂苷,具有较强消除氧自由基及抑制脂质过氧化作用,可以改善局部代谢,加强血液循环;同时还可收缩毛细血管壁,拮抗缓激肽释放,进而发挥减少组织渗出、减轻局部疼痛等作用。水杨酸二乙胺具有抗炎、镇痛作用。在预防及治疗由于炎症及创伤引起的局部肿胀方面有着直接有效的作用。七叶皂苷钠凝胶外涂与静脉输液药物渗漏局部,无油腻感,对皮肤黏膜无刺激性,使用简单、方便,患者易于接受,效果明显优于硫酸镁湿敷[3]。
2.4.3 肝素钠乳膏主要是通过阻止血小板的聚集来达到预防血栓形成,或是溶解已经形成的血栓,在预防血栓形成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也报导用马铃薯,生姜外敷治疗静脉输液药物渗漏。
静脉输液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静脉输液的成败直接与临床治疗相关,输液外渗是一项有预见性、可防的护理工作,面对老年患者,比一般患者有更强责任心、更熟练的基本技能,通过学习引起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原因以及处理方法,有针对性的预防,积极处理对症治疗,可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老年患者静脉输液的质量。
[1] 姜绍芬.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19(4): 674.
[2] 刘忠俊.老年患者静脉榆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21):5172-5173.
[3] 秦维.复方七叶皂苷钠凝胶与硫酸镁治疗药物渗漏效果比较[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20):58-59.
R472
:B
:1671-8194(2014)03-023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