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 达
(广西玉林市中医院,537000)
颈肩综合征是临床上常见的软组织损伤疾病之一,以颈部、肩背部乃至臂肘出现的酸痛、僵硬,或伴上肢麻木为主要症状。多见于中老年人,常有颈肩部外伤、肌肉劳损或颈椎病等病史。近年来,由于人们工作节奏加快,以及工作方式的影响,本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呈年轻化趋势,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工作及生活质量。笔者2009年8月~2011年8月采用超微针刀配合推拿治疗颈肩综合征58例,疗效满意,总结报道如下。
116例颈肩综合征患者均来源于我院针灸科门诊和病房,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58例,男26例,女32例;年龄最小27岁,最大69岁,平均43.5岁;病程最长者18年,最短者半年。对照组58例,男23例,女35例;年龄最小29岁,最大65岁,平均45岁;病程最长者15年,最短者1年。
诊断标准:①颈肩背部酸痛、僵硬,有颈肩部扭伤、受凉或姿势性劳损病史。②颈椎两侧和肩背部有明显的压痛点,疼痛间歇性发作,劳累、受凉后症状加重。③椎间孔挤压试验及臂丛神经根牵拉试验均为阳性。④X线片、CT、MRI检查可见颈椎生理曲度变直,C5~C7椎间隙变窄,椎间孔变小,椎间小关节骨质增生,项韧带钙化等改变。
治疗组:①超微针刀治疗。患者俯卧于治疗床上,暴露治疗部位,检查颈项部C3~C7棘突旁有无压痛点,于棘突旁开2~3mm用龙胆紫定位,常规消毒后,戴一次性无菌手套,选用0.5mm×30mm一次性超微针刀,左手按压横突旁,右手持超微针刀从痛点垂直刺入到骨质表面,刀口线与肌肉、肌腱走行方向一致,在横突前后结节骨缘切割2~3刀即可。接着仔细寻找肩背部痛点或条索物,多在冈下肌、小圆肌、肩峰下、结节间沟、肱三头肌长头起点等处,确定施治部位后,常规消毒,持超微针刀从痛点或条索物垂直刺入,到达筋膜、肌层或骨面,进刀深度约1cm,做扇形切割2~3下即可。出刀后用干棉球按压刀口2 min,然后用创可贴覆盖。每周治疗1次,3次为1个疗程。②推拿治疗。患者取俯卧位,医者用小鱼际、多指㨰揉放松颈项、肩胛部及上背部数分钟。接着用大鱼际、拇指揉拨颈项部数遍,手法宜轻柔而渗透,让颈项肩背部肌肉完全放松后,拇指点按风府、风池、天柱、百劳等颈项部穴位;继之双手拇指对肩背部的酸痛区、结节处进行揉按、弹拨,并点揉肩井、肩中俞、肩外俞、天宗等穴位。配合拿法,拿揉颈项、肩部十余次,最后在肩背部用擦法,以透热为度,结束治疗。隔日治疗1次。
对照组:仅予推拿治疗,方法和疗程同观察组。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
疗效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痊愈:颈肩及后背部酸胀疼痛等症状消失,活动自如,半年内随访无复发。好转:颈肩及后背部酸胀疼痛等症状明显减轻,受累或受凉后仍有不适。无效:治疗前后症状及体征无改善。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58例,痊愈35例,好转20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4.83%;对照组58例,痊愈27例,好转18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77.59%。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颈肩部是一个统一的整体,颈、肩、背部有较多深浅部肌肉组织,如斜方肌、肩胛提肌、大小菱形肌等,直接同颈椎或颅骨相连,维持着平衡状态。而颈肩部外伤、长期姿势不良等可引起颈肩背部动力肌和韧带肌肉的劳损,使周围软组织疼痛充血水肿,产生无菌性炎症,出现颈肩部的肌肉粘连、痉挛。久之改变了颈椎的力学点,出现颈椎间隙变窄,骨质增生,生理曲度变直反张,甚至失稳等变化,同时肌腱和韧带的弹性减弱,张力减退,最终导致肌群失去平衡,从而出现颈肩部硬痛不舒,活动障碍,甚至出现上肢麻木、头晕等症状。超微针刀疗法采用运动医学理论治疗软组织损伤,在小针刀疗法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一种更加安全有效的方法。其核心理论为改变软组织的力学平衡失调。超微针刀通过切开剥离深浅层粘连组织,缓解肌肉紧张痉挛,缓解椎间孔的神经卡压状态,改善血液循环及神经营养供应,消除局部水肿及无菌性炎症,使损伤后颈肩周围软组织恢复到原来的动态平衡,从而消除或减轻颈肩综合征的酸胀疼痛、僵硬、麻木、头晕等症状。推拿治疗对颈肩周围神经、血管功能亦有改善作用,可松解浅层软组织粘连,从而恢复患部的生理活动功能。本临床观察表明,超微针刀配合推拿治疗颈肩综合征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确为治疗本病的良好方法。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