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杰
(辽宁大石桥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辽宁 大石桥 115100 )
80例多发性硬化的临床特点与治疗分析
王 杰
(辽宁大石桥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辽宁 大石桥 115100 )
目的 探讨多发性硬化住院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治疗的相关方法。方法 从80例多发性硬化住院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其相应的治疗等方面的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与总结。结果 80例患者中对以急性。亚急性起病为主,且多表现肢体无力的首发症状,对患者进行辅助检查和相应的药物治疗可以有效的提高对该类患者的早期诊断率,且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急性与亚急性多发性硬化患者效果显著。结论 根据患者的临床特点,给予脑脊液、MRI等辅助检查,有利于对多发性硬化的早期诊断。而激素的应用对大多数对多发性硬化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
多发性硬化;临床特点;治疗
多发性硬化(MS)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在临床上表现复杂多变,不利于对患者的早期诊断。文章选取我院在2009年2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80例多发性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2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80例多发性硬化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Poser诊断标准进行相应的诊断,全部为临床上确诊的病例。其中男35例,女45例,男女比例是7∶9。患者按照发病年龄阶段可分为三阶段,其中青年组有5例,中年组有60例,老年组有15例,患者的发病年龄在15~70岁,平均年龄是(35±2.5)岁,发病率最高的人群以中老年人为主。所有患者中,有高血压患者30例,糖尿病患者5例,肝炎患者15例。所有患者均未患影响本次研究的其他病史,且精神正常。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病情上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①起病形式:在80例患者中,有明确病因的患者有40例,多为呼吸道感染、劳累、受凉所致。所有患者以急性起病(30例)和亚急性起病(40例)为主,慢性起病(10例)占少数。②首发症状:在所有患者中,以肢体无力为首发症状的患者有40例,占多数,其他患者伴有感觉障碍、视力下降、头晕、尿便障碍、精神异常、恶心呕吐等症状。③神经系统症状及其体征:患者中,意识障碍5例,精神障碍20例,以智能减退为主,语言障碍5例,视神经损伤25例,以视力下降为主,肌力减弱15例,感觉减退10例。
1.2 方法
①辅助检查:a.MRI检查:对60例患者进行头颅实质及脊髓核磁共振检查,发现50例患者在检查中表现异常。b.影像检查:主要表现为合并脑萎缩、脑室扩张、脊髓炎样病变、脑积水等多种症状。c.脑脊液检查:患者多为碱性蛋白异常、蛋白定性阳性、IgG增高等表现。②临床治疗:a.急性期治疗:50例患者给予甲基强的松龙500~1 000 mg/d静滴,5 d后减半量再应用5 d,然后口服强的松片60 mg/d,并依据病情逐渐减量。20例患者每天服用免疫球蛋白0.4 g/kg,服用3 d。b.缓解性治疗:急性期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后改为强的松口服,并进行每2周5 mg的减量。若病情没有反复则口服5 mg 1~2个月后停止用药。若患者属于反复性发作症状就给予隔日一次口服强的松2.5 mg的形式进行治疗[2]。
采用EDSS评分对患者进行临床疗效评价,对患者的恢复程度进行相应评价。80例患者中10例治愈,65例基本好转,5例无效。其中激素治疗对急性及亚急性患者效果较显著,而慢性起病患者恢复较慢。
目前,临床上对多发性硬化发病基因以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还处于不断完善的阶段,研究出来的结果多认为该病症的发生多与患者的遗传因素、病毒感染、免疫障碍、内分泌失调及其相关的环境恶化等因素相关[3]。
在本次研究中,可发现,多发性硬化患者的首发症状多表现为肢体无力,视力障碍和感觉异常等,并且以肢体太无力为主,并常伴随有头晕、头痛、复视、失明、言语不清、意识障碍等首发症状。同时,这些症状对多发性硬化的诊断带来了一定的困恼,不利于对其的早期诊断。此外,在本次研究中发现,肢体无力、感觉障碍、视神经损害是该类患者最常见的症状和体征表现。其中肢体无力以四肢瘫截瘫为最常见,而感觉障碍多以主观感觉为主。主要表现为视力障碍的多发性硬化患者,其视力减退多从一侧开始,然后逐渐引发另一侧视力的减退,最后导致患者的双眼受累情况严重。多发性硬化病变的部位较为广泛,且临床症状复杂多变,因此,对患者进行MRI、影像学检查和脑脊液检查,诊断率明显提高,且有利于对患者的早期诊断。在研究中发现,急性期患者通过服用大剂量的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效果显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并缩短其病程。
综上所述,多发性硬化的起病形式和临床症状都具有多样性,因此,对患者进行辅助检查和相应的药物治疗可以有效的提高对该类患者的早期诊断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与应用。
[1] 崔传举,娄季宇,杨霄鹏.105例多发性硬化临床特点及治疗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8(14):10-12.
[2] 李冰,赵雪梅,孙曙.多发性硬化临床特征分析及治疗[J].临床医学,2011,7(24):4213-4214.
[3] 徐辉,白宏英.多发性硬化42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11(2):24-26.
R744.5+1
:B
:1671-8194(2014)08-016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