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力生 王燕娟
(北京顺义区医院急诊科,北京 101300)
177例心房颤动患者急诊就诊的临床分析
杨力生 王燕娟
(北京顺义区医院急诊科,北京 101300)
目的了解急诊就诊的心房纤颤患者的房颤类型,基础病因以及抗凝和抗血小板及原发病治疗情况,加强急诊心房颤动患者的规范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6月于我院就诊的177例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77例急诊就诊的房颤患者主要病因依次为;高血压病73例(41.24%),冠心病57例(32.20%),糖尿病28例(15.83%),风湿性心脏病9例(5.08%),心功能不全6例(3.39%),孤立性房颤4例(2.26%)。结论年龄,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和心力衰竭为心房颤动的常见病因和诱因,治疗中除控制心室率、转复房颤并维持窦律外,还应注重预防新发房颤或复发房颤的上游治疗,注重血栓事件的风险评估,合理选择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
心房颤动;急诊;临床分析
心房颤动是人群中十分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可以引起脑卒中、外周血管栓塞、心力衰竭及心肌缺血等多种并发症,我国心房颤动发病率为0.77%,75岁以上人群发病率为3%[1],以往资料显示房颤多发生于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者,2006年国际指南中提出引发房颤的5种临床常见疾病包括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心脏瓣膜病、糖尿病,提示相当比例的阵发性和永久性房颤的发生与这些基础病有关,临床医师治疗房颤时应注意对这些病因的兼治。心房颤动并非良性心律失常,其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有密切相关性[2]。研究显示房颤是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2]。心房颤动的药物治疗不仅包括控制心室率、转复房颤并维持窦性心律,也包括预 防血栓栓塞及预防新发房颤或房颤复发的上游治疗。
本文回顾性分析了2008年1月至2013年6月于我院急诊科就诊的177例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急诊心房颤动患者的发病原因、房颤类型、缺血性脑卒中的情况及治疗情况。
1.1 病例选择
统计2008年1月至2013年6月因心房颤动来我院急诊就诊的17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02例,女性75例,年龄30~82岁,记录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既往是否有房颤病史,房颤持续时间及治疗措施,华法林及阿司匹林的应用情况,既往其他慢性病史及治疗情况和效果。所有房颤经常规12导联心电图明确诊断。
房颤的分类,急性房颤:初次发作房颤,时间在24~48 h内。慢性房颤:①阵发性房颤:持续时间<7 d,能够自行终止。②持续性房颤:持续时间>7 d,非自限性,反复发作。③永久性房颤:持续时间>1年,不能终止或钟之后又复发。④孤立性房颤:患者年龄≤60岁且充分的临床检查未检测到病因(如心肺疾病、甲状腺功能异常)的房颤。
1.2 治疗经过
所有患者房颤治疗遵循以下原则:急性房颤或阵发性房颤发作不足48 h者给予药物转复,首选可达龙,以150 mg静脉缓慢推注,随后以1 mg/min的速度微泵注射6 h,后改为0.5 mg/min的速度持续泵入;慢性房颤治疗以控制心室率为主,根据心功能情况及禁忌证情况选用β受体阻滞剂、可达龙或洋地黄控制心室率目标为静息心率60~80次/分,2例并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6例心功能不全患者给予收住院或留院观察治疗。
2.1 一般临床资料
177例方差患者中,男性102例,女性75例,年龄段分布:30~40岁组共2例,男女各1例;41~65岁组共57例,男性32例,女性25例;66~82岁组共118例,男性69例,女性49例;急性和阵发性房颤79例,孤立性房颤4例,持续性及永久性房颤94例。
2.2 基础病分布情况
177例急诊就诊的房颤患者主要病因依次为;高血压病73例(41.24%),冠心病57例(32.20%),糖尿病28例(15.83%),风湿性心脏病9例(5.08%),心功能不全6例(3.39%),孤立性房颤4例(2.26%)。
2.3 并发症出现情况
缺血性脑卒中29例,其中急性发作2例;急性冠脉综合征6例;心功能恶化6例,心脏扩大104例。
2.4 既往治疗情况
177例房颤患者中服用华法林者7例,占3.95%;服用阿司匹林者74例,占41.81%;规律监测血压并控制满意者59例,占33.33%。
心房颤动是急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房颤的危害可归纳为以下几点:①病死率高,Framingham的一项长达26年的前瞻性研究结果表明,去除一切可能的因素后,房颤组的病死率是窦性心律对照组的2倍。因此,房颤是增加病死率的一个独立因素。②致残率高:在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中,缺血性卒中的年发生率是非房颤患者的2~7倍[3]。③损害心功能:正常时心脏的功能需要良好的心房和心室的同步性,其中心室完成心功能比例的65%~85%,称为主泵,而心房完成心功能比例的15%~35%,陈伟心脏的辅助泵。心房辅助泵的作用表现在舒张期P波引起的跨二尖瓣血流并形成A峰,房颤时随着P波的消失,A峰将消失,只剩下E峰,使心功能明显受损。④引起一定比例的猝死:体内植入自动除颤器(ICD)记录的资料表明:高达18%的室颤因房颤介导而发生,进而形成了房颤-室颤-猝死的新疾病链[4]。因此,房颤并不是一种良性心律失常,其存在多种重大危害,应当给予积极治疗。
缺血性脑卒中是房颤最常见、最严重的并发症,目前已经有多项研究表明心房颤动是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发病危险因素[5],对于发生卒中风险高的患者,合理应用抗凝药物有助于显著降低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6],然而在临床实践工作中华法林的应用率仍然很低,我国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房颤患者华法林的服用率很低,仅为1.6%~6.6%,而欧美国家房颤患者华法林的服用率约40%~50%[7],英国则高达60%以上[5]。可见,有效预防房颤引发的血栓栓塞症需引起足够的重视。许多临床医师可能顾忌华法林的出血并发症以及患者口服华法林期间需定期检测INR的遵嘱性差,是华法林口服率低的主要原因,2012ESC房颤治疗指南及2013心房颤动抗凝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均提出抗凝治疗是预防房颤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的有效措施。
对房颤患者进行血栓栓塞的危险分层,并决定是否需抗凝治疗,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评估工具为CHADS2评分系统。CHADS2评分:充血性心力衰竭/左室功能障碍(C)1,高血压(H)1,年龄≥75岁(A)1,糖尿病(D)1,卒中/TIA/血栓栓塞病史(S)2,总积分6分。随着CHADS2评分的增高,房颤患者未来发生缺血性卒中的风险增高。若无禁忌证,所有CHADS2评分≥2分的房颤患者均应长期口服抗凝药治疗。若房颤患者CHADS2评分为1分,可应用华法林或阿司匹林治疗,CHADS2评分为0分时,一般无需抗凝治疗。
本研究收集的样本量较小,华法林口服率为3.95%,阿司匹林口服率为41.81%,均未对患者进行CHADS2评分,提示急诊医师在诊治心房颤动的患者时应注意血栓栓塞的危险评估,与专科医师协同努力,以更好地降低房颤患者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
在收集本组临床资料过程中我们发现,177例房颤患者中只有59例患者能做到监测血压并达到满意控制,占全部病例的33.33%,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及高胆固醇血症等基础病是新发房颤或复发房颤的常见诱因及病因。常规进行UCG检查评估心功能,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及高血压合并左室肥厚患者进行规范治疗,利于预防新发房颤及房颤的复发,通过本组资料的分析,我们对房颤的治疗有待进一步规范,在治疗心房颤动是、时,除控制心室率,转复房颤并维持窦性心律外,也应完善血栓栓塞的危险分层,规范预防新发房颤及房颤复发的上游治疗。
[1] 周自强,胡大一,陈捷,等.中国心房颤动患者现状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内科杂志,2004,43(7):491-494.
[2] 中国脑血管病预防指南编写委员会.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S].北京:卫生部办公厅,2005.
[3] Hu D,Sun Y.Epidemiology,Risk Factors for Stroke,and Management of Atrial Fibriuation in china[J].J Am Coll Cardiol,2008,52(10):865.
[4] 黄从新,吴钢.心房颤动的机制[J].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08,12 (3):150-153.
[5] Copper NS,Sutton AJ,Lu K,et al.Mixed Comparison of stroke prevention treatments in individuals with nonrheumatic atrial fi brillation[J].Arch Intern Med,2006,166(12):1269-1275.
[6] 马长生.老年心房颤动患者的华法令抗凝治疗[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杂志,2006,8(10):649-650.
[7] 王光.老年人房颤并发脑梗死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12(8):52-53.
R541.7+<5 文献标识码:B class="emphasis_bold">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4)21-0149-025 文献标识码:B
1671-8194(2014)21-0149-02
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4)21-014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