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 慧,邱 彤
(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邱保国名医传承工作室,河南 郑州450004)
邱保国教授在中国传统养生方面有颇多建树,他对历代养生文献和哲学思想潜心研究数10 载,从佛、道、儒家有关养生思想到历代中医养生观,并结合自己在临床实践中的认识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形成了传统养生的衡动观(即动态平衡养生观)和养生思想动态平衡论。笔者在跟随邱老师学习期间,深受邱老的平衡养生观的影响,现将邱老的平衡养生观整理如下。
中国传统养生学是一个极其博大精深的思想知识体系和养生学的科学体系,包含了佛、道、儒家有关养生思想和中国古代的医学知识。从《黄帝内经》开始直到清代,许多医学专著中均含有丰富的养生思想和方法,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国养生学的科学体系。说它博大,是因为它法则自然,参透天人,洞彻世间有形、无形的奥秘;说它精深,是其阐发了人类的健康长寿问题,全面、深入地从天、地、人和精、气、神诸多领域论述了养生的哲学思想、医理和防病养生方法。
纵观历史,数千年来,中国传统养生学有着不同的流派和学术观点;但经深入研究探讨,发现其哲学思想有共同结合点。不论是静神派还是动形派,食养派还是固精学派,在认识宇宙生物界,特别是人类生命活动中,均强调了静中有动,动中有静,“衡动”是一切生命活动的特性。同时也认识到,物质世界中矛盾着的阴阳两个方面,明显地存在着“高下相召,升降相因”“动而不已,则变作矣。”(《素问·六微旨大论》)的客观规律,世界就是在阴阳对立双方的运动中蕴育、滋生、发展和变化着。
自然界的气交变化促进了生物界各种有机体在不断运动中进行着生命活动,每一种有机体在其发生、发展、消亡的全过程中都始终贯穿着一系列的内部矛盾运动。人的生命活动同样在大自然的循环中生存。人体的机能包括呼吸、消化、血液循环、神经思维、行走活动,以及气机的升降出入、化物的传导排泄。其功能与物质的相互转化等,无一不是在人体机能协调运动下实现的。朱丹溪说:“天之为物,故衡于动;人之有生,亦衡于动。”(《格致余论·相火论》)“衡动观”即动态平衡观是中国养生学的哲学思想,指导着历代各种养生方法。
《黄帝内经》把“阴阳”视为天地万物的本原和主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载:“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指出阴阳是万物之本,为医理养生之源。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其生命活动是通过体内阴阳既对立又统一的平衡运动来实现的。脏腑和经络的各种功能活动也是以阴阳平衡为基础的。《黄帝内经》指出:“生之本,本于阴阳”“人生有形,不离阴阳。”阴阳是人体的物理基础,阴就是“阴精”,如津液、血液、精等;“阳”即阳气,是人体的物质运动及其发挥的生理功能。
阴阳对立是作为统一体中的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相互制约与相互消长的关系。如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是由于阴阳的对立与制约而形成了不同的气候与季节特征。又如人体的虚、实、寒、热,致病皆因阴阳的偏盛所致,阴和阳相互制约和相互斗争的结果,取得了统一,即取得了动态平衡。人体的动态平衡称之为阴平阳秘。如果这种动态平衡遭到破坏,即是疾病的形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谓:“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故阴与阳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
阴阳双方,相互依存。《医贯·阴阳论》云:“阴阳又各互为其根,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是气和血。气为阳,血为阴,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两者互根互用。就物质与功能而言,物质属阴,功能属阳,功能是物质运动的结果,二者不可分割。《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载:“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再如人体阳气损伤,会累及阴津损伤;阴津损伤,也会累及阳气损伤。这些生理病理变化都是基于阴阳互根互用的原理。如果人体阴阳互根互用的关系破坏,就会引起“孤阴不长,独阳不生”“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的后果。
阴阳消长平衡是阴阳之间的相对平衡。静止或平衡是相对的,是在一定限度内的“阴消阳长”“阳消阴长”的相对平衡。如四时的气候变化,从冬至春到夏,气候的逐渐转暖变热;由夏至秋到冬,气候的逐渐由炎热转凉变寒。又如人体偏虚、偏实疾病的转变过程,都说明阴阳的动态消长平衡过程。
阴阳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向各自相反一面转化的。传统养生理论认为: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双方保持着对立统一的结果,体内阴气平和,阳气固密,阴阳两者保持着动态平衡,生命活动则正常有序,人就会精力充沛;阴阳双方失去相对的平衡,出现阴阳偏盛或偏衰,生命活动规律发生偏差,就会发生疾病。
阴和阳是解析天地万物和人体生理病理变化的纲要。阴阳学说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的脏腑经络、四肢百骸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从人体部位来说,上部与下部,体表与体内,背与腹,五脏与六腑,四肢内外侧等,均可以进行阴阳分类。《素问 金匮真言论》曰:“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五脏属阴,因其功能从静为主;六腑为阳,因其功能从动为主。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联系以“阴阳”为纲,以脏腑为中心,通过经络的运行而实现。它在生理、病理的具体理解上,体现在脏与脏、脏与腑、脏腑与经络、组织器官之间的各个方面。如肺合大肠,主皮毛,开窍于鼻;心合小肠,开窍于舌,主血脉;肝合胆,主筋,开窍于目;脾合胃,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肾合膀胱,主骨,开窍于耳等。脏腑的生理、病理变化通过经络可以反映于体表;体表组织器官病变也可以通过经络的内引外联而影响到脏腑的功能变化。
人体脏腑不是孤立不变的,而是以阴阳为纲,使各个脏腑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以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稳定与统一。其联系通路就是经络和脉道,联系的物质基础是营血和津液,具体的功能则表现在气和卫,由此构成了人体的卫、气、营、血系统。以经络和脉道作为脏与腑、脏与脏、腑与腑、四肢百骸之间的联系通路,义称十四经流注,环而无端。脏腑通过经络如环无端的运行而表现出各种相应的变化。当体内环境在阴阳为纲的前提下保持在和谐平衡状态,人体的健康就处于理想状态。
根据阴阳整体平衡、脏腑功能和谐平衡的理论,中国历代医药学家、养生家对疾病防治和养生保健方面,都十分强调调节阴阳平衡,极力主张促进人类机体功能平衡是传统养生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