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下不同部位子宫肌瘤剔除术113例临床分析

2014-01-24 13:59:42付晓芳刘亚琳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3期
关键词:包膜肌瘤韧带

付晓芳 刘亚琳

(河南省新郑市人民医院,河南 郑州 451100)

腹腔镜下不同部位子宫肌瘤剔除术113例临床分析

付晓芳 刘亚琳

(河南省新郑市人民医院,河南 郑州 451100)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不同部位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手术路径,对于减少术中出血,缩短手术时间,改善预后的影响。方法 本院自2007年5月至2013年5月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病例113例,针对不同部位子宫肌瘤,根据其大小、深度、部位及数量,腹腔镜下采取横形、纵形、斜形、梭形等方式切开肌瘤包膜进行肌瘤剥离,1号强生薇乔可吸收线单层或者双层缝合方式;真性阔韧带肌瘤剔除至根部时,采用可吸收线套扎、包膜荷包缝合方式。总结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留置尿管时间、肠功能恢复时间及患者生活自理时间(包括患者自行下床就餐,大小便等)。结果 选择合理的手术路径进行腹腔镜下不同部位子宫肌瘤剔除术,可明显减少术中出血,缩短手术时间,提高腹腔镜手术的缝合质量,并很大程度上缩短患者的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结论 不同部位子宫肌瘤进行腹腔镜下剔除术时,应因人而异,术前要制定详尽的手术预案,术中合理选择手术路径,力争减少术中出血,缩短手术时间,降低远期并发症(术后妊娠期子宫破裂等),有着及其重要的临床意义。

腹腔镜;不同部位;子宫肌瘤剔除术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院自2007年5月至2013年5月共进行子宫肌瘤剔除术176例,其中腹腔镜手术113例,开腹手术63例。113例腹腔镜手术患者中,根据子宫肌瘤部位不同分为,浆膜下子宫肌瘤32(其中带蒂的11例,突出于浆膜下的21例),肌壁间子宫肌瘤52例,混合型(即同时有肌壁间和浆膜下子宫肌瘤)的25例,阔韧带肌瘤3例;根据子宫肌瘤的大小(以每例患者最大的肌瘤统计):6~8 cm的93例,3~5 cm的20例;根据子宫肌瘤数量:单发子宫肌瘤42例,多发子宫肌瘤71例;根据年龄:30~40岁35例,40~50岁63例,50岁以上12例,其中未生育的5例,生育1胎者12例,生育2胎及以上者96例。

1.2 方法

患者住院后,详细术前检查,积极术前准备,排除宫颈病变。术前必须进行子宫肌瘤的定位,充分估计术中可能发生的异常情况及应对措施。手术设备和器械选用德国狼牌腹腔镜,气管插管静脉全麻,患者取膀胱结石位,臀高头低30°,放置举宫器(未婚者不放),自脐窝处脐轮上方向横形切开皮肤约10 mm,气腹针自切开的皮肤处进入腹腔,连接CO2气体形成气腹后,用10 mm套管针穿刺,置入腹腔镜探查盆腔。分别于左右下腹脐与髂前上棘联线外上1/3无血管区选取穿刺点,左侧置入5 mm,右侧置入10 mm套管针,作为操作孔,于耻骨联合与左髂前上棘连线附近无血管区选取穿刺点,置入5 mm套管针,作为第三个操作孔。仔细探查腹盆腔后,确定子宫肌瘤的部位、大小及数量,根据患者术中血压情况,选择应用合适的宫缩剂,如果血压正常,选用100 mL生理盐水+垂体后叶素6U,如果血压偏高,应用缩宫素生理盐水20 mL+缩宫素针20 U,用带芯腰穿针,经下腹壁穿刺入肌瘤包膜层,退出针芯,接注射器注入形成水垫,使瘤体与子宫肌壁分离,前壁肌瘤采用纵形或斜形切开包膜,后壁肌瘤采用横形切开包膜,肌瘤体积超过6 cm的,采用梭形切开肌瘤假包膜,以有齿抓钳钳夹瘤体向外牵引,以吸引器钝性分离瘤体与假包膜见的组织,并可辅助单极电铲电切瘤体假包膜,遇有血管或出血时,用双极电凝止血后再行分离,逐步将肌瘤剔除,遇不同部位多发子宫肌瘤剔除时,根据瘤腔出血情况,决定是否进行全部肌瘤剔除后再缝合,还是剔一个缝一个。肌瘤剔除后,以1号薇乔可吸收线连续缝合瘤腔,如果瘤腔较深,需双层缝合,但要注意勿缝合子宫内膜层,以免日后发生子宫内膜异位症;带蒂的浆膜下肌瘤,可用双极钳夹、凝切肌瘤蒂部,无需分离(此类肌瘤腹腔镜下操作最为轻松),肌瘤切除后的,视创面大小决定是否缝合,如果创面>3 cm,应给予缝合;阔韧带肌瘤剔除时,要注意分辨同侧输尿管的走形,根据肌瘤突出的方向,打开阔韧带的前叶或后叶,并用单极电钩纵形或横形切开,以有齿抓钳钳夹瘤体向外牵引,钝锐性分离,遇出血要先止血,避免出血多时,盲目钳夹电凝而损伤输尿管。如肌瘤位于宫颈部位伸向阔韧带,需用1号薇乔可吸收线缝合子宫浆肌层创面及阔韧带前叶创面,如果是真性阔韧带肌瘤,则可在肌瘤蒂部以1号可吸收线进行套扎后,再将肌瘤完全剥离,之后再加固套扎1次,阔韧带内仔细止血后用1号薇乔可吸收线荷包缝合阔韧带切缘。缝合完毕,创面未见明显出血后,用子宫粉碎器粉碎肌瘤后全部取出,腹腔内放置引流管一根,放出腹腔内气体,拔除腹腔镜及操作器械。术毕清醒后返回病房,术后心电监护4 h,低流量吸氧4 h,留置尿管,于当日静脉输液完毕后拔除,并在尿管拔除后下床活动,自行小便,促进肛门排气,术毕6 h进食免糖免奶无渣流食,肛门排气后进食半流质,逐渐恢复正常饮食

2 结 果

113例手术患者平均手术时间65 min,术中出血10~50 mL的31例,50~80 mL 70例,80~200 mL的12例;术后引流管放置24~48 h,平均引流出血性液体100~500 mL(大多为冲洗液);113例患者中术毕留置尿管12 h内的96例,留置18 h的11例,留置24 h的6例;平均肛门排气时间17 h;平均下床时间19 h;生活自理(自行下床进餐、大小便)时间平均于术后24 h;术后刀口疼痛程度为1级。

3 讨 论

子宫肌瘤是生育期女性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可表现为月经紊乱、周期缩短、经期延长及不规则阴道流血,肌瘤压迫直肠或者膀胱而引起排便异常和排尿困难,并可因为肌瘤的位置而影响正常受孕,或在孕期发生红色变性而导致流产或死胎,产后易发生产后出血,产褥期子宫肌瘤红色变性等,少数患者可发生肌瘤肉瘤变。所以子宫肌瘤一经发现,应定期随访,遇有肌瘤增大迅速、并发月经紊乱且药物治疗无效、合并不孕等情况时,应及时手术治疗,随着微创手术的开展和日益成熟,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也越来越多的得到广大患者的认可,既保留了生育能力,又避免了腹壁上难看的手术瘢痕。

术中因为电凝设备的运用,先止血后缝合,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术中出血,且手术后腹腔粘连的机会较开腹的明显减少。但是腹腔镜下缝合技术是一项难度极大的镜下操作,需较长时间训练才可以完成娴熟缝合,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主要是医师选择患者,为患者提供最为科学的手术方案,而不是盲目追求手术方式,所以选择患者,既要考虑患者的条件(年龄,是否有生育要求等)同时也要考虑术者自身的技术情况。具备腹腔镜下缝合技能的医师在进行镜下肌瘤剔除之前,就要考虑什么样的切口更利于缝合操作,因为腹腔镜下缝合缺乏三维立体空间感,器械操作缺乏手指的灵活性与随意性,一旦切口不合理,就可能导致缝合困难,出血增多,术者也会因此心急气躁,手术时间延长,麻醉药品摄入过多等,从而增加手术和麻醉并发症。腹腔镜下肌瘤剔除后的缝合方法与开腹的相同,注意解剖学层次的对位缝合,穿透子宫黏膜层的瘤腔要先缝合黏膜下肌层,尽量减少医源性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风险[1]。阔韧带肌瘤突出时,切口选择要依据肌瘤的位置、大小和外凸的方向确定切口的位置与长短,肌瘤向前方突出,则应选择阔韧带前叶、圆韧带前下方入口,如果肌瘤向后方突出,则应切开阔韧带后叶腹膜,剔除肌瘤[1]。本组113例患者中,在我们腹腔镜下缝合开始之初,也因为肌瘤包膜切开方向不利缝合,而发生术中出血较多,手术时间较长的情况,随着缝合技术的提高,不断地总结,选择合理的手术路径,使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手术时间明显缩短,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术后患者恢复良好,6年来,本组患者中有13例已顺利妊娠,无孕期子宫破裂发生。所以对于腹腔镜下不同部位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患者,选择合适的手术路径,对减少术中出血,缩短手术时间,降低远期并发症非常重要。

[1] 段华. 微创妇科全真手术[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191-203.

R737.33

:B

:1671-8194(2014)03-0137-02

猜你喜欢
包膜肌瘤韧带
假包膜外切除术治疗无功能型垂体腺瘤的疗效
三角韧带损伤合并副舟骨疼痛1例
注意这几点可避免前交叉韧带受损
保健与生活(2021年6期)2021-03-16 08:29:55
子宫肌瘤和怀孕可以共存吗
你了解子宫肌瘤吗
肺淋巴管肌瘤病肺内及肺外CT表现
你了解子宫肌瘤吗
魔芋葡甘聚糖-乙基纤维素包膜尿素的制备及其缓释性能
树脂包膜缓释肥在机插杂交稻上的肥效初探
距跟外侧韧带替代法治疗跟腓韧带缺失的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