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病介入治疗术致急性低血压并发症的特点与处理

2014-01-24 12:41:18黄流强阮锡勇聂荣军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16期
关键词:源性心血管病低血压

黄流强 陆 健 阮锡勇 聂荣军

(广西武鸣县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广西 南宁 530100)

心血管病介入治疗术致急性低血压并发症的特点与处理

黄流强 陆 健 阮锡勇 聂荣军

(广西武鸣县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广西 南宁 530100)

目的观察分析心血管病介入治疗术导致的急性低血压并发症的临床表现特点及其发生原因,探讨有效的预防措施以及处理原则。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2012年近4年来在我院行心血管介入治疗术的600例患者临床资料,整理、分析出现急性低血压症状的临床特点,总结发病原因并提出有效的预防措施及处理方法。结果600例患者发生急性低血压者18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所有患者经对症处理后,血压、心率以及全身症状均得到有效控制,恢复正常水平。结论心血管病介入治疗过程导致的急性低血压并发症并不常见,是一种危害极大的急性并发症。做到及早发现病因并及早处理是正确的处理原则。

心血管病介入治疗术;并发症;预防措施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各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身体健康都有很大的影响。目前心血管病介入治疗术是临床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手段,为临床诊断及治疗冠心病、心脏病、心律失常以及风心病等疾病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但由于在心血管病介入治疗术是一种侵入性的检查,会对患者造成一定的损伤,从而引发恶性心律失常、冠脉闭塞、急性心力衰竭等各种并发症。本文主要对我院行心血管病介入治疗术的6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介入治疗中并发急性低血压并发症的特点及发病原因,探讨有效的处理方法,具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近4年来在我院连续进行心血管病介入治疗术6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心内科介入诊疗过程中并发急性低血压患者18例,发生率为3%。其中男性10例,女性8例;患者年龄在40~75岁之间。

1.2 发病特征

1.2.1 基础疾病及其发生时间。①基础疾病:10例行经皮冠脉成形术+支架植入术(PCI);3例行外周动脉狭窄扩张+支架植入术;3例行先心病介入封堵术;2例行冠脉造影术。②并发症易发时间:在心血管病介入开始、术中及术后均有发生急性低血压并发症。

1.2.2 主要临床表现。所有急性低血压并发症患者均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眩晕、浑身乏力、恶心呕吐、视力模糊、冒湿冷汗以及脸色苍白等症状,血压下降明显,且心律失常。

2 结 果

600例患者发生急性低血压者18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所有患者经对症处理后,血压、心率以及全身症状均得到有效控制,恢复正常水平。其中在15 min内恢复者2例,30 min~1 h恢复者13例,90 min内恢复者2例;1例血压为0的严重患者在120 min内恢复。4例非神经源性特殊病例经对症处理后,血压及心率也恢复稳定。

3 讨 论

3.1 发病类型及作用机制

在心血管病介入治疗术过程并发的急性低血压症状主要包括血管迷走神经反射性功能失调以及非神经性两种类型。

3.1.1 血管迷走神经反射性功能失调。主要包括神经源性休克和血管迷走神经反射性低血压综合征,①神经源性休克。其主要是由于神经中枢系统严重丧失对动脉阻力的调节功能,导致血管急速扩张,张力下降,造成动脉组织周围的阻力调节能力也相应下降。同时血管容量也会迅速扩张,机体有效循环的血管容量明显不足,导致血压急剧下降,心率变化快(减慢或升高),患者常常表现为剧烈疼痛难忍。②血管迷走神经反射性低血压综合征。它也被称为迷走性昏厥,主要是由于血管受外界压迫、刺激,机体损伤、疼痛等各种刺激,使大脑心血管运动中枢处于应激状态,胆碱能植物神经系统被激活导致肌肉及内脏中的大部分中小血管骤然扩张,短时间内患者的血压及心率出现明显下降,严重的情况下,患者血压会急剧下降为0,心率降至20~30次/分,患者常常会出现反应低下、面色苍白、视力模糊、头晕、恶心、呕吐、视力模糊等症状。一般血管迷走神经反射性功能失调患者若及时发现,采取积极的对症处理,预后良好。

3.1.2 非神经源性。临床也称为器质性损害,其主要是由于手术操作不规范而引起的,患者常常表现为急性或亚急性心包填塞、休克、严重的腹膜后内出血、血气胸以及冠状动脉造成的血栓等症状,若未及时发现,采取紧急的急救措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对患者危害极大。

3.2 心血管病介入治疗并发急性低血压的预防措施

①一般行PCI的患者发生急性低血压的情况居多,由于患者冠状动脉硬化,管腔较狭窄,导致血管储备功能严重不足,神经对动脉阻力的调节功能发生严重障碍[1]。若患者的动脉血压在十分钟或数十分钟仍<80 mm Hg(正常平均动脉压),冠状动脉灌注压会明显下降,血流速度会减慢,极易导致PCI术中急性或亚急性血栓形成。尤其在行介入术前,若临时决定行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支架术或抗凝不足极易在支架部及球囊扩张部,出现急性或亚急性心包填塞、心肌梗死、血栓、恶性心律失常、猝死以及心源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②行肾动脉狭窄者行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时也会导致严重的急性肾功能衰竭及肾动脉闭塞等症状。结合急性低血压的基础疾病及其发生机制和特点,可从以下几方面采取预防措施:

3.2.1 心理疏导:针对并发症的易发时间,在手术开始时、术中、静动脉鞘管拔管前后、术后压迫止血时做好心理护理,详细介绍操作的原理及步骤,提醒患者必要的注意事项,了解可能导致并发症及鞘管拔管压迫的方式和时间,最大限度的安抚患者紧张、恐惧心理,排解患者的后顾之忧[2]。

3.2.2 麻醉处理得当。手术过程中及动脉鞘管拔管前充分做好患者的局部麻醉处理,特别是针对深部动脉周围易发并发症部位的麻醉,进行拔管前必须试验性的按揉穿刺部位3~5 min,观察患者在适应期间后是否出现疼痛不适感,若患者表现出疼痛说明麻醉深度不够。

3.2.3 维持静脉通道畅通,密切监护血压、心率变化。拔管前应先摸清患者的动脉波动部位,不可用大沙袋等大面积压迫止血,应用中、食指按压动脉波动部位止血。同时严密监护心电及血压,建立完好的静脉通路,缓慢拔出动脉鞘,拔动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心率、血压的变化,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异常,若患者血压、心率波动快速,反应异常,迅速给药补液、输血。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可待患者返回病房进行输液后30~90 min,再行拔管[3]。

3.2.4 密切观察拔管后病情。拔管2 h后,观察患者是否出现非神经源性引发的急性心包填塞、内出血等严重并发症。

本组研究中,由神经源性引起的急性低血压并发症14例,占77.8%,非神经源性器质损伤引发的急性低血压并发症4例,占22.2%,非神经源性损伤的后果较严重,但神经源性并发症发病率较高,也极其危险,临床医师应充分了解急性低血压并发症的发病特点,及早预防,采取紧急对症处理。

[1] 陈颤珠.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心脏病学分册[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杜,2011:164.

[2] 马长生,盖鲁粤,张奎俊,等.介入心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2.

[3]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介入心脏病学组,中华心血管杂志编辑部.全国首次心脏病介入治疗病例注册登记资料分析[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1,26(1):25.

R654.2

B

1671-8194(2014)16-0115-02

猜你喜欢
源性心血管病低血压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征稿启事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征稿启事
无声的危险——体位性低血压
中老年保健(2022年1期)2022-08-17 06:14:12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征稿启事
低血压可以按摩什么穴位
今日农业(2021年19期)2022-01-12 06:17:04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征稿启事
低血压: 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大问题
祝您健康(2021年3期)2021-03-09 13:35:35
后溪穴治疗脊柱源性疼痛的研究进展
雄激素源性秃发家系调查
健康教育对治疗空气源性接触性皮炎的干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