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今庸
读《黄帝内经太素新校正》
——与钱超尘先生商榷
● 李今庸*
《黄帝内经太素》 钱超尘 商榷
近读学苑出版社2006年3月出版的钱超尘先生等校正日本仁和寺原钞古卷子本《黄帝内经太素新校正》(以下皆称《校正》),获益良多,尤其书中俗体字甚夥,并皆释之,给读者以方便,扩大了文字视域的知识,然书中亦感有几点可商之处,特写出以就正于钱超尘先生。
一
《黄帝内经太素·经脉连环》说:“心主手厥阴心包之脉……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按 此文“循小指次指出其端”句,《校正》于“循小指”字下逗断,而作“循小指、次指出其端”,误。考:手厥阴心包之脉,入掌中劳宫穴,循中指出其端之中衝穴而终。其支脉,别掌中劳宫穴部,循小指次指即今之”无名指“出其端之关衝穴,而交三焦手少阳之脉,与手小指无涉。所谓“小指次指”者,乃谓“小指之次指”,非谓“小指”又“次指”也。
二
《黄帝内经太素·督脉》说:“督脉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繫廷孔,其孔溺孔之端,其络循阴器,合簊间,绕簊后,别绕臀,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其男子循茎下至簊,与女子等。”
按 此文“合簊间,绕簊后”及“其男子循茎下至簊”等诸“簊”字,钱超尘先生等《校正》谓“簊,‘篡’字之讹”,是。然因要附会“纂组”之说而谓“纂,交纂之义,谓两便争行之所,前后二阴之间”,以疑“篡”为“纂”讹则非是。经文明说“女子入繫廷孔”,“男子循茎下至簊,与女子等”,又说“合簊间,绕簊后,别绕臀”。《说文·门部》说:“间,隙也。”怎么能说成“两便争行之所,前后二阴之间”之“会阴穴”部?王冰注:“督脉别络,自溺孔之端分而各行,下循阴器,乃合篡间也。所谓间者,谓在前阴、后阴之两间也”。清楚地阐明了“篡”是“前阴、后阴之两间”,而不是前、后两阴之间也。《针灸甲乙经》卷八第一下说:“寒热,篡反出,承山主之”,“寒热,篡后出,瘈瘲……大便难,承筋主之”,卷九第十一说:“丈夫颓疝,阴跳,痛引篡中,不得溺”,“痔,篡痛,飞扬,委中及承扶主之”,“痔,篡痛,承筋主之”。说明“篡”在于前、后二阴之窍也。《素问》引“篡”字,非用其“篡夺”之本义也,《吕氏春秋·孝行览·本味》说:“隽觾之翠”,高诱注:“翠,厥也”,厥乃“”之借;《礼记·内则》说:“舒雁翠”,郑玄注:“翠,尾肉也”。高诱训“翠”为“”,郑玄训“翠”为“尾肉”,其义同也。黄侃《训诂研究〈广雅疏证〉笺识》说:“……‘翠’转为‘篡’,《内经》之‘篡间’、‘篡后’是也”。“翠”为鸟尾之肉,为鸟之后阴,古人常以后阴说前阴,如《尚书·尧典·虞书》说:“鸟兽孳尾”,孔传:“乳化曰孳,交接曰尾”,是其例。是故动物相交曰“交尾”也。从而王冰注此文所谓“篡间”,是在前阴、后阴之两间当无疑义矣。
其实,在本书后面卷十一《骨空篇》与此相同一段文字中,《校正》也开始有了比较与经文相符合之训释,但由于第一,坚持“篡”为“篡夺”之义而改“篡”为“纂”以附会“纂组”而确定其在“会阴部”之“前后二阴之间”;第二,引《千金方》之文,无前阴之病证,只能证明后阴,且与“前后二阴之间”的“纂组”之说不合,致使临床证候之“反出”,“伤痛”,俱不可解也。
三
《黄帝内经太素·骨空篇》说“腰痛不可以转摇□,急引阴卵,刾九与痛上,九在腰分间”。
《备急千金要方》卷五上第一说:“凡生后……百八十日,凥(原误为尻,今改)骨成,能独坐”。是“凥骨”主管人之“坐”也。《说文·几部》说:“凥,处也,从尸几,尸得几而止也”,段玉裁注:“凡尸得几谓之凥。尸,即人也。……会意。九鱼切”。凥,今作“居”,“居”行而“凥”废矣。从而导致“凥”、“尻”不分,多以“凥”误为“尻”也。殊不知“尻”虽人体一组织部位名,然其非骨名。《释名·释形体》说:“尻,廖也,尻所在廖牢深也”,《说文·尸部》说:“尻,也,从尸,九声”,段玉裁注:“尻今俗云‘溝子’是也。今俗云‘屁股’是也。析言是二,统言是一,故许云‘尻,也’。……苦刀切”。今人何不辨“凥”、“尻”二字之有别耶?
四
《黄帝内经太素·三疟》说:“其但热而不寒,阴气绝,阳气独发,则少气烦寃,手足热而欲欧,名曰瘅疟。”
按 此文“则少气烦寃”之“烦寃”一词,《校正》谓:“‘寃’为‘冤’俗字,《正字通·宀部》‘寃,俗冤字’。《素问》、《甲乙经》作‘烦寃’;萧本作‘烦悗’与仁和寺原钞不合。”可商。
考1956年3月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明顾从德翻宋刻本《黄帝内经素问·疟论》和民国二十年中原书局石印本《黄帝甲乙经》卷七第五载此文皆作“”,无其字最后一画之“、”,不作‘冤’。《校正》以古代诸字书无‘’字,遂误加一‘、’而成“冤”,并以《正字通》“‘寃’为‘冤’俗字”之说以证之,殊不知《正字通》乃明末张自烈撰,其“贪于炫博,不善概括。在这一点,与《说文》的质实、简约形成强烈的反差”。且“引文不注书名、篇名,这本是《字汇》的不足,《正字通》也给继承下来了”。因而“我们不认为它是一部很好的字书(《说文初步》语)。”既未标明其说之根据,无从考察,很难说准确。而“”之为字,《尔雅》、《广雅》、《说文》、《玉篇》等古字书虽漏收,但在古代典籍里却每有用之者,除《素问·疟论》“则少气烦”之句外,其《阴阳应象大论》之“齿干以烦”,《玉机真藏论》之“少腹热而痛”,《气交变大论》之“民病飧泄食减,体重烦”,“民病腹痛,清厥、意不乐、体重烦”,《示从容论》之“肝虚,肾虚,脾虚,皆令人体重烦”,“咳嗽烦者,是肾气之逆也”等皆是。还有《楚辞》、《文选》等古籍亦有用“”字者,如《楚辞·九章·抽思》说:“烦瞀容,实沛徂兮”,《文选·宋玉风赋》说:“勃鬰烦,衝孔袭门”是其例。《晋书·孝愍帝纪》亦有“枕戈烦,肝心抽裂”之文。《金匮要略》元刊本、赵开美本、俞桥本引《素问》“瘅疟”之文,皆作“则热而少气烦”也。“”是形声字,“从宀,免声”,故萧延平本《太素》作“烦悗”,以“悗”、“”二字俱谐“免声”而可通假也。《素问·示从容论》“烦”诸词,此本《太素·脉论》亦作“烦悗”。烦悗,也写作“烦”,《黄帝内经太素·五藏热病》说:“心热病者、烦喜欧”是也。,悗字同。
五
《黄帝内经太素·寒热杂说》说:“病始手臂者,先取手阳明、太阴而汗出。”杨上善注:“故病起两手者,可取手阳明井商阳,在手大指、次指两侧,去爪甲角如韭葉”。
按 此杨注“在手大指次指内侧”之文,《校正》在“手大指”字下逗断,作“在手大指、次指内侧”,非是。《针灸甲乙经》卷三第二十七说:“大肠合手阳明,出于商阳。商阳者,金也,一名绝阳,在手大指次指内侧,去爪甲如韭葉,手阳明脉之所出也,为井”,与杨注合。所谓大指次指者,即“食指”也。大指次指,谓从大指数起之第二指,今通叫“食指”;小指次指,谓从小指数起之第二指,今通叫“无名指”也。人一手有“五指”,按古代经脉循行之叫法,即“大指、大指次指、中指、小指次指,小指”也。
这样逗断的例子很多,全书约有20几处,这里都不一一列举了。
六
《黄帝内经太素·寒热瘰疬》说:“黄帝问于岐伯曰:寒热瘰疬在于颈掖者,皆何气使生?岐伯曰:此皆鼠瘘,寒热之毒气也,堤留于脉而不去也。”
按 此文“此皆鼠瘘寒热之毒气也”句,《校正》于“鼠瘘”字下逗断,读为“此皆鼠瘘,寒热之毒气也”,似欠妥。在我国古代医学典籍里,疟疾、中风、伤寒、疬风、鼠瘘等皆称之曰“寒热”。而此文之“寒热”则连上“鼠瘘”而为“鼠瘘寒热”或“疬瘰寒热”也。如于“鼠瘘”字下逗断,则“鼠瘘”、“寒热”分之为二,不知“寒热”又作何解?然《骨空篇》“鼠瘘寒热,还□寒府”之“鼠瘘寒热”四字没有分之为二,是乃正确无误也。
以上数点,是否有当,特提出以与钱超尘先生商讨。
李今庸,男,当代著名中医学家,国医大师,资深教授。国家首批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全国首批500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导师、中国中医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原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本刊学术顾问。
湖北中医药大学(43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