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伟 张月芳 杨丽芳 俱西驰 张 欢 郭 萌
1)陕西省人民医院儿童保健科 西安 710068 2)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 西安 710061
近年来肥胖患病率呈显著上升趋势[1],儿童期肥胖已成为社会公共问题。超重肥胖不仅威胁儿童的身体健康,而且也是诱发成年期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血管疾病及癌症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重要因素[2]。随着儿童学习负担的增加,静态活动增多,超重肥胖儿童明显增多。了解该年龄段儿童运动状况,将有助于预防和控制儿童超重肥胖发生。本研究通过分析西安城区295名六年级超重肥胖学生2009—2012年间BMI的变化及饮食、运动状况,为进一步防治儿童超重肥胖提供科学依据。
1.1 对象与方法 按照体重指数(BMI)=体质量(kg)/身高(m2)计算BMI值,以中国肥胖工作组制定的标准作为筛查超重、肥胖的标准[3]。对295名超重肥胖学生男194名,女101名。对超重肥胖学生进行活动状况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基本情况、运动状况等。
1.2 统计学分析 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3录入数据,核查并纠错;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2.1 2009-2012年超重肥胖学生BMI纵向变化 295名超重肥胖儿童2009-2012年间的BMI值均呈逐年上升趋势(P<0.001)。超重肥胖男生BMI值依次为:21.98±2.04、23.68±2.034、26.06±2.01、26.18±1.80;超重肥胖女生BMI值依次为:21.69±2.30、23.14±3.79、25.79±1.96、26.68±2.36。
2.2 超重肥胖学生饮食习惯分析 有关饮食习惯的调查内容,超重肥胖学生食欲差者仅占15.93%,进食速度慢者仅占9.83%;不能每天坚持吃早餐者占38.98%;每天或经常睡前加餐习惯者占39.66%;每天喝奶量超过250mL者占76.95%;选择“喜欢吃甜食”者占51.86%。
2.3 超重肥胖学生活动状况分析 有关活动方式的调查内容,超重肥胖学生中有67.12%应答“喜欢安静,看电视或打游戏”,有32.88%应答“喜欢户外活动”,有36.95%应答“户外活动时间<0.5h/d”,有20.68%应答“户外活动时间1~2 h/d”而“户外活动时间≥2h/d”的应答率仅为15.59%;48.14%超重肥胖学生应答“看电视或打游戏时间≥2h/d”。
目前认为超重肥胖的病因除与遗传因素因素有关外,还与后天的饮食、体育锻炼等因素相关[4]。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西安城区小学6年级学生(11岁及12岁)2009—2012年即从3年级至6年级,年龄9~12岁同一个体BMI的变化趋势,发现超重肥胖学生BMI值随年龄增长呈现快速上升趋势。处于小学4~6年级的9~12岁儿童由于学习负担加重,在校托管等原因,造成其静态时间延长,导致运动量不足等。为了探讨影响儿童BMI上升,并最终导致其发生超重肥胖的环境相关因素,我们对该年龄段儿童日常生活饮食习惯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超重肥胖学生食欲好,进食速度快,喜吃甜食及喝饮料、有睡前加餐、喝奶等习惯;相关研究报道认为进食快与肥胖有关,进食快可引起过量进食[5]。当机体摄入超过机体消耗的热能,过多的能量会以脂肪的形式贮存在体内。早餐占全天总能量摄入的25%~30%,WHO提倡要每天坚持吃早餐。本研究显示:38.98%超重肥胖学生不能坚持每天吃早餐。不吃早餐时,中枢神经系统受到空腹刺激,饥饿感会使儿童在午餐时不知不觉地超量进食而引起肥胖,说明不吃早餐是儿童超重肥胖的诱发因素之一[6]。有晚上加餐习惯及喜欢吃甜食的超重肥胖儿童较多,该结果与大多文献报道相符。但也有研究认为吃夜宵是肥胖的保护因素[7],所以对于睡前吃东西是否与肥胖相关还需进一步研究。
静态生活方式是导致儿童单纯性肥胖的重要环境因素[8]。每天静坐时间过长使体内能量不断蓄积,最终导致超重肥胖发生。写作业、阅读是我国儿童的主要静态活动之一,小学生的活动时间被上课、上辅导班、看电视、玩电子游戏等静态活动挤压[9]。儿童肥胖发生率随每天平均看电视时间的延长而明显升高。超重肥胖学生喜久坐少动,户外活动时间较少,不爱参加消耗体能较大的活动。这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影响了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也是导致超重、肥胖等健康问题的危险因素。
本研究提示我们应该加强超重肥胖儿童的健康教育,使其认识到肥胖的远期不良后果,纠正其不良饮食习惯,提倡科学平衡饮食,同时加强户外活动,定期检测BMI变化,从而达到预防超重肥胖的目的。
[1] Sundblom E,Petzold M,Rasmussen F,et al.Childhood overweight and obesity prevalences levelling off in Stockholm but socioeconomic differences persist[J].Int J Obes(Lond),2008,32(10):1 525-1 530.
[2] Beilin L,Huang RC.Childhood obesity,hypertension,the metabolic syndrome and adult cardiovascular disease[J].Clin Exp pharmacol physiol,2008,35(4):409-4l1.
[3] 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质指数分类[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2(25):97-102.
[4] 李敏,刘洋,徐佩茹,等.新疆伊犁地区哈萨克族6-13岁儿童超重与肥胖状况及其影响因素[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1,45(6):506-510.
[5] 郭亚文,姜庆五,高洁,等 .上海市静安区学生肥胖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9,30(11):1018-1021.
[6] 李珊珊,王海俊,吴双胜,等 .北京市不同体型小学生饮食行为调查.中国学校卫生,2010,31(6):662-664.
[7] 郭亚文,姜庆五,高洁,等 .上海市静安区学生肥胖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9,30(11):1 018-1 021.
[8] 汪玲 .儿童青少年肥胖相关研究进展[J].中国学校卫生,2008,29(10):875-877.
[9] 刘爱玲,李艳平,崔朝辉,等 .我国中小学生学习日平均活动时间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6,27(6):473-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