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的发病机制与药物治疗

2014-01-23 17:45:12孙文娟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年16期
关键词:糖基化先天性晶体

孙文娟

白内障的发病机制与药物治疗

孙文娟

白内障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 , 其致残率极高 , 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相关研究表明 , 白内障的诱发机制非常复杂 , 与免疫系统、代谢、营养状况、晶体老化等均存在一定的关系。本文对白内障的诱发原因进行深入分析 , 并介绍了药物对该疾病的治疗情况 , 旨在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白内障 ;发病机制;药物治疗 ;进展

临床研究表明 , 白内障是眼科常见的疾病 , 老年患者是该疾病的高发性人群 , 目前该疾病的病发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由于白内障致盲率较高 , 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目前 ,临床常采用手术或药物进行临床治疗 , 但是眼部组织较为复杂 , 手术治疗易增加患者的临床不适感 , 因此探讨有效药物控制病情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作者对白内障的诱发机制进行深入分析 , 并探讨临床上药物治疗进展 , 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借鉴资料。

1 白内障的诱发机制

1. 1 先天性白内障 先天性白内障的发病率较低 , 其发病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有学者为分析先天性白内障与遗传因素之间的关系 , 通过设置先天性白内障鼠模型 , 观察其基因变化情况 , 发现其晶状体细胞与正常者相比存在明显还差异[1]。对此 , 作者认为遗传因素可能是导致患者出现先天性白内障的重要原因之一。

1. 2 老年性白内障 国外相关调查研究表明 , 老年性白内障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疾病。老年性白内障发病率与患者年龄存在一定关系 , 患者年龄越大 , 发病率越高。有学者提出 ,当患者长时间处于紫外线辐射中 , 会促使晶体产生大量的自由基[2], 并与晶体上的其他物质发生反应 , 不仅会造成晶体的颜色出现变化 , 还造成其蛋白结构出现变化 , 最终对屏障功能造成损伤 , 加速晶体老化的过程。

1. 3 糖性白内障 糖性白内障的诱发机制主要以下三种 :①渗透压。当细胞内的葡萄糖与醛糖还原酶相互反应时 , 会产生大量的山梨醇 , 降低晶体的排水性 , 从而造成晶体的内压升高 , 对晶体周围血管组织出现损害 , 同时可溶性蛋白量也随之减少 , 容易增加患者出现糖性白内障的几率。②糖基化反应。随着晶细胞内胆固醇量的逐渐增多 , 晶体会出现增厚的现象。同时 , 受到血液中糖分的影响 , 晶体蛋白结构以及情况会发生变化 , 促使晶体产生二硫键 , 增加晶体的散光度。③还原糖的自氧化。晶体捏的葡萄糖、果糖在氧化过程中产生大量自由基 , 并与晶体内的自由基发生作用 , 易导致患者出现白内障。

1. 4 辐射性白内障 辐射性白内障主要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 , 眼睛长期受到紫外线辐射 , 导致晶体内的自由基含量大幅上升 , 同时还可能会对晶体中的蛋白质结构造成变化。

2 白内障药物治疗进展

2. 1 阿司匹林 早在 20 世纪 , 阿司匹林已经开始应用与临床治疗中 , 基于该药物特殊的药理作用 , 能够有效控制白内障的发展。有学者分析阿司匹林对白内障的治疗作用时 , 发现该药物能够抑制晶体蛋白与其他物质的相对反应 , 可以减少晶体内不溶性蛋白的含量。同时 , 该药物还能阻止脂质结构出现变化 , 从而达到保护晶体的目的。

2. 2 糖基化抑制剂 糖基化抑制剂对治疗糖性白内障具有较好的疗效 , 该药物能够抑制糖基化因氧化反应增加对晶体的损坏作用。部分药物成分能够与糖基化的化合物发生反应,不仅能够减少晶体内糖基化的化合物的含量 , 还能够抑制其与晶体中的蛋白质发生反应 , 能够有效控制白内障的发展进程。

综上所述 , 白内障的诱发机制非常复杂 , 直接影响着患者的生存质量。但是 , 目前临床上还没有治疗该疾病的特效药物 , 常采用手术治疗白内障 , 就手术治疗效果而言 , 白内障初期患者的治愈率相对较大 , 治疗药物还有待进步一研究。

[1]邱晓頔 .白内障患者诱导性多能干细胞 (iPS)的建立及其定向分化的研究 .复旦大学 , 2012.

[2]张千帆 .白内障病因及治疗药物研究 .中外医疗 , 2011(26):57.

2014-05-16]

230011 安徽省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

猜你喜欢
糖基化先天性晶体
“辐射探测晶体”专题
微小RNA在先天性巨结肠中的研究进展
重视先天性心脏病再次开胸手术
糖基化终末产物与冠脉舒张功能受损
成人先天性小肠旋转不良长期误诊1例
光子晶体在兼容隐身中的应用概述
油炸方便面贮藏过程中糖基化产物的变化规律
糖基化终末产物对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早期诊断价值
精神分裂症免疫球蛋白核心岩藻糖糖基化水平的检测分析
放大镜下的晶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