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天津,30050) 张津玮 孙熙罡 指 导 李永成
《金匮要略》白酒考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天津,300150) 张津玮 孙熙罡 指 导 李永成1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篇,提到白酒的运用。用白酒通阳且助药势。《金匮要略》所言白酒同现在所说白酒不同,并无异议。然而,《金匮》所用白酒究竟是米酒、米醋、黄酒还是高粱酒,历代医家看法不一,争议较大。笔者以为“白酒”是古人根据酒的外观,质地,或者是制作方法,对古代酒的一种称呼。白酒非高粱酒、米醋、黄酒。《金匮》所讲之“白酒”,应该是古时的“米酒”,因为汁糟混合,或者是因为色白而称“白酒”。米酒色白味甘,酒度极低,热饮甚良,煎煮无妨,性辛温轻扬,具行药势、通血脉、厚胃肠、润皮肤、散湿气、宣通气机等作用,可适用于治疗胸痹。
金匮要略 白酒 考证
酒,味苦,甘,辛,性温,有毒。入心、肝、肺、胃经,通血脉,御寒气,醒脾温中,行药势。主治风寒痹痛,筋脉挛急,胸痹,心腹冷痛。因原料、酿造、加工、贮藏条件不同,酒的名色甚多,其成分差异亦很大。
我国的酿酒文化可追溯到五千年前的龙山文化早期。商代的甲骨文已有“酒”字。商周遗址曾出土大量青铜酒器制品,说明酿酒业已初具规模。历代文献医籍关于酒的名称、品种、性质、作用,尤其在医疗上的运用,治疗上的地位均有不少精辟论述,《金匮要略》就是其中之一。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篇,提到白酒的运用有“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楼薤白白酒汤主之”。“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楼薤白半夏汤主之”。此两条,皆论胸痹,病机均为“阳微阴弦”,本虚标实之证。治疗应以扶正祛邪为基本原则,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祛邪以通阳宣痹为主,扶正以温阳益气为主。栝楼薤白白酒汤所治为胸痹典型症候,治当通阳散结,豁痰下气;若痰饮过多,心痛彻背,不得卧,则加半夏以通阳散结,降逆除痰,而成栝楼薤白半夏汤。两方证均有上焦阳虚,阴寒滞塞的一面,均有薤白,辛温通阳,豁痰下气,均用白酒通阳且助药势。
上两方中白酒同现在所说白酒不同,并无异议。然而,《金匮》所用白酒究竟是米酒、米醋、黄酒还是高粱酒,历代医家看法不一,争议较大。《金匮要略语译》认为是米酒,谓“米酒初熟,称为白酒。”丹波元简认为是米醋。由陈纪藩主编的中医药学高级丛书《金匮要略》,亦认为白酒乃米醋。曹颖甫则认为是高粱酒。五版教材指出“临床运用时,可以不必拘于米酒,或用高粱酒,或用绍兴酒,或用米醋,皆有温通上焦阳气的功用。”
《周礼·天官下》载:“辨三酒之物,一曰事酒,二曰昔酒,三曰清酒。”郑玄注白酒为“事酒、昔酒也”。事酒为新酿酒,用于祭祀;昔酒为陈酒,平时饮用。二酒皆为汁、糟混合,去糟存汁则为清酒。卷八四四引《魏略》:“太祖时禁酒,而人窃饮之,故难言‘酒’,以白酒为‘贤人’,清酒为‘圣人’。清酒作为酒更纯粹,故有‘圣人’之美誉,级别高于‘贤人’者,滤酒之筛也。”“白酒新邹进玉壶”,白酒经过滤装壶,实际上已近于清酒。另外,“白酒”之称或许同酒曲有关。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也提到“作白醪曲法”和“酿白醪”酒法。白酒曲之得名,大概与根霉繁殖呈现白色有关。用白酒曲所酿之米酒,遂称白酒。可见,“白酒”是古人根据酒的外观,质地,或者是制作方法,对古代酒的一种称呼。
在制法上,酒可分为非蒸馏酒(如米酒)和蒸馏酒(如高粱酒)两大类。非蒸馏酒的成分为水、乙醇、麦芽糖、葡萄糖、糊精、甘油、酸类、含氮物质、酯类、醛类、矿物质类等。米酒是非蒸馏酒,以大米、糯米或黍米为原料,加麦曲、酒母边糖化边发酵的一种发酵酒,各地浓淡不一,含酒精量多在10%-20%之间,属低度酒。蒸馏酒除乙醇的含量高于非蒸馏酒外,尚含高级醇类、脂肪酸类、酯类、醛类,少量挥发酸和不挥发酸,或含少量糖类。蒸馏酒又称烧酒、火酒,属高度酒。栝楼薤白白酒汤、栝楼薤白半夏汤二方用“白酒”,动辄“七升”“一斗”,用来煮药,可见酒度必低,所以,“白酒”不会是高粱酒,理解为米酒,较为恰当。
从《金匮·水气病篇》“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的方后注,结合《本草纲目·醋条》“弘景曰:醋酒为用,无所不入,愈久愈良……以有苦味,俗称苦酒。”可知,方中之“苦酒”是指“米醋”。因古人认为“醋有数条,唯米醋二三年入药,余止可啖,不可入药”。《辑义》:“魏氏云:古人称醋为苦酒,非另有所谓苦酒也……醋各处皆是,总以社醋入药。”由此观之,醋之古称,虽有多名,但其呼甚严,未尝与“白酒”相混,更况仲景在一书中分别以“白酒”、“苦酒”列入方名。一用作治“胸痹”,一用作治“黄汗”,显然是指二物。
酒在色泽上,约可分为白酒和色酒两大类,在色酒方面,“绍兴黄酒”恐是最古老者。《吕氏春秋》:“越王之栖于会稽也,有酒投江,民饮其流,而战气百倍。”由此可见,春秋时代即有“绍兴黄酒”。查“绍兴黄酒”,黄亮有光,香气浓郁芬芳,口味鲜美醇厚,度数为15-20度左右。访当地,除饮用外,尚有以为烹调菜肴之佐料,如以此酒代水煮成之“酒煮肉”,即是当地名肴。由此推测,以此酒煮药是可能的,从这点出发,与《金匮》二方中的酒药同煮似乎相符。但无论如何,仲景断不至于视黄为白,黄白不分。故“白酒”即“黄酒”之说非也,余各种色酒当无例外。
总之,米酒色白味甘,酒度极低,热饮甚良,煎煮无妨,性辛温轻扬,具行药势、通血脉、厚胃肠、润皮肤、散湿气、宣通气机等作用,与胸痹之病机相吻合,故《金匮》所讲之“白酒”,应该是古时的“米酒”,因为汁糟混合,或者是因为色白而称“白酒”。现代的米酒应当同它最为接近。但米酒、高粱酒均具有温通上焦阳气的作用,临证可根据条件因人而异,随证选用,不可拘泥。本刊为双月刊,大16开,内文6 4页,双月25日出版。刊号:C N31-16 82/R,ISSN 1006-4737。每期定价16.00元,全年96.00元。邮发代号:4-540。各地邮局均可办理订购。如当地邮局订购有困难,亦可直接向本刊编辑部订购。欢迎广大读者、作者赐稿、订阅。联系地址:上海市黄浦区瑞金二路156号,上海市中医文献馆,《中医文献杂志》编辑部收;邮编:200020;电话:(021)546 6 9083×8012;E-m a i l:s h t c m l i t e r@16 3.c o m。现金订阅请寄本刊编辑部收,订阅人姓名、详细地址及邮政编码务必书写清楚。
欢迎订阅2015年《中医文献杂志》
《中医文献杂志》编辑部
1为通讯作者,E-mail:jinweizhanga@sina.cn
2014-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