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130117) 马 丹
《家藏心典》之妇科学术思想初探*
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130117) 马 丹
陈修园,清代著名医家,一生著作颇丰。《家藏心典》是其晚年的家传秘籍,也是研究其学术思想的重要代表作。笔者有幸见到现存于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的《家藏心典》海内孤本,经过整理校勘后,对该书中妇科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进行了探讨和研究。本文从月经病、带下病、不孕症、妊娠病、产后病等五个方面阐述了陈修园在妇科方面的医学理论和用药经验:月经病治疗重视期、量、色、质、痛的多角度辨证;带下病治疗辨虚实,别阴阳;不孕症治疗遵循女性的生理特点,强调审其脉证;妊娠病以安胎为主,详于辨证;产后病则注重形证脉三者相参,益气血,兼消瘀。《家藏心典》中陈修园的妇科学术思想博采众家之长,又具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为研究陈修园妇科诊疗经验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并对中医妇科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陈修园 妇科 家藏心典
陈修园(1753-1823年),名念祖,号慎修,字修园,福建省长乐县人[1]。他学识渊博,医术精湛,一生著作颇丰。《家藏心典》乃是陈修园晚年的一部家传秘籍,汇集了他一生的学术经验和精华,反映了清以前中医临床各科的成就。该书传本稀少,仅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存有一孤本,颇为珍贵。
正如陈氏在该书自叙中所言:“考古证今,辨疑订误,汇纂大小杂证、妇科、外科、紧要药性,共十八卷,计二百五十余症。”[2]书中载有妇产科证治五十余论,涉及经、带、胎、产等各个方面内容,文字简明,医理精湛,在阐述医理的同时,附有医案,理彻易懂,切合实用。既综各家之长,又颇有独到之处。本文仅对陈修园《家藏心典》妇科学术思想作初步探讨。
在《家藏心典》中,陈氏对于月经病的论述十分推崇薛己的观点,并于多处引用。如引“薛己曰:经云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以及“薛己曰:东垣谓脾为生化之源,心统诸经之血,心脾平和则经候如常”。在此基础上,陈氏提出调经者,当理心脾为主。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心统诸经之血,故心脾平和,则百骸五脏皆润泽,而经候如常。若心脾受伤,则血无所养,亦无所统,而月经不调。以往对于女子的月经病多以血论,而该书中陈氏将月经病责之于心脾,乃为治病求其本。
在该书中陈氏还提出了月经病总的治疗原则:“妇女之证,有因先病而后经不调者,有经不调而后生诸病者。如先因病而后经不调,当治病,病去则经自调;若因经不调而后生病,当先调经,经调则病自除。”并根据个人临床经验的体会,强调辨证的关键,认为妇人之月经病应明辨血量、血色、血质以分寒热虚实,更当审其有无瘀块腹痛。量多色浓者,为血盛;量少色淡者,为血衰;血色深红紫黑者,乃热之征也,色浅淡红白乃气虚也;色黄如米泔,乃湿化也;色黯而紫黑清澈臭腥,多属寒凝;色明而紫黑稠黏臭秽,多属热结;未行经而腹痛,多属气血凝滞;行经后而腹痛,则为气血虚弱。
陈氏从期、量、色、质、痛经各角度辨证分析,实用价值极高,对当今妇科临床辨证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用药方面,陈氏重四物汤,认为四物汤乃月经调血之专剂,但如遇血崩之证,此方不能骤补,而反助其滑脱,则当补气生血,使阳生阴长,如圣愈汤之类是也。而圣愈汤实为四物汤加人参、黄芪。
若血寒者,四物汤加肉桂、附子;血热者,四物汤加黄芩、黄连;风伤卫分,四物汤合桂枝汤,宜先以此表之;寒伤营分,四物汤合麻黄汤,宜先从此发之;治腹结瘀血,疼痛不行,桃红四物汤主之;经后腹痛,乃血虚,当归建中汤主之;月经后期,气血凝滞者,过期饮主之;月经先期,内热壅迫,吐血衄血,三黄四物汤主之;月经先期,血少色淡,脉大而虚,重按则微者,当归补血汤主之。
在陈氏的十六种医书中均未见到有专篇带下病的论述,而在《家藏心典》一书中,陈氏对妇人带下之病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对于研究其学术思想大有裨益。
陈氏认为白带出于胞宫,为精之余,多由于脾胃虚滑或膀胱湿热而致。若胞中冷痛,脉沉迟无力,乃寒湿也,宜四物汤加附子、干姜,日久滑脱者,更加升麻、柴胡、龙骨、牡蛎、赤石脂;若治带下色见红赤,或烦渴,胞中热痛,脉滑数,乃热湿也,宜服知柏地黄丸;若五色带下,污水绵绵,小腹胀痛,脉滑数,乃湿热有余者,宜服导水丸;若五色带下,色白清冷,小腹冷痛,脉微涩,属湿寒有余者,宜万安丸;若下元虚损,白浊如脂,或胞气虚寒,腰中少力,小便无度,宜固精丸。此外,治带下病,将牡蛎用火煅红,合地上冷定再煅,如法七次,研细,空心用黑豆浆调下三钱,一二服即愈。或用砂锅内煅醋淬七次,用醋糊为丸,桐子大亦可,陈氏认为此为治白带神方。
陈氏提出缪希雍所言“带下病,皆由风木郁于地中使然耳。法当开提肝气,补助脾元。属阳虚者,用东垣补中益气汤;属阴虚者,用景岳补阴益气煎,或兼服六味地黄加五味,随症酌加:若如脓泔而臭秽者,湿热甚也,宜苍术、白术、黄柏、茯苓、椿树皮之类佐以升提。若如鸡子清者,脾肾虚也,面色不华,或足胫浮,腰腿酸,宜八味丸,或归脾汤之类;若因心虚而下者,朱砂安神丸之类;滑泄不固者,秘丸煎之类。”只不过是言其大略,强调盖病无常形,医无常方,进退顺逆,有乎其时,神圣工巧,存乎其人。是当以新久为辨,禀受为别,阴阳为衡,虚实为变,不得胶于一途,而概为施治也。
关于不孕一症,陈氏引《易》“天地氤蕴,万物化醇,男女媾精,万物化生”,认为天地之道,阴阳和而后万物育。夫妇之道,阴阳和而后男女生。苟父精母血不及而有孕者,未之有也。故将不孕症责之于男女双方,认为女子之经血通调,男子之真精充足,阴阳和则有子。因此提出男女受孕之根本,男子以补肾为要,女子以调经为先。
陈氏指出对于女子而言,欲求子者,必先调经,此为治疗不孕之大法。审因辨证的同时,陈氏还十分重视察脉,指出“舍脉而独言药者妄也”,认为人体禀赋不同,有着虚实寒热的差异,只有察脉可知。脉太过而数,则为热;脉不及而迟,则为寒;脉太有力而实,实脉正气虚,邪气乘之以实,治疗当散郁伐邪,邪去后正可补;脉太无力而虚,虚脉气血虚,治疗当调补气血。强调当诊脉而辨证治之,不妄用药,乃能生子。
在选方用药方面与以往相比,除收录了毓麟珠、启宫丸、八珍益母丸、当归建中汤等常用方剂,更引人注意的是在各方之首记载了“奇效加味地黄丸”一方,该方实为六味地黄丸加香附,但却被陈氏誉为“治妇人真阴不足,经水不调不受孕者,宜常服此方,神效无误。勿轻视之。阴虚阳盛,水不济火者,最宜。”对于当今不孕症的诊治具有指导意义。
陈氏在妊娠病一门中更重安胎养胎。反对古书中分经养胎之论,认为“人自受胎于母腹,则手足十二经脉气血周流,俱养胎元,岂有逐月分经,某经养某月之胎之理”。
陈氏集各家之验,并结合临床实践,指出安胎总的治疗原则为“凡因母病以致胎动者,但疗其母,母安则胎自安。若因触动,胎病以致母病者,但安其胎,胎安则母自愈矣。”
在选方用药方面,肝脾多火多滞而屡堕胎者,陈氏宗丹溪之法,以清热养血为主,兼理脾疏气,固胎煎主之。黄芩清热安胎,白术健脾安胎,白芍养血柔肝,当归、阿胶养血补血,陈皮、砂仁疏理肝气以安胎。陈氏对于安胎之法并不局限于一家之言,而是更加强调详审表里寒热虚实,辨证治之。若胎不安,气血亏虚者,胎元饮主之;妊娠卒然腰痛下血,安胎散主之;妊娠五七个月,安胎饮数服可保全产。而胎元饮、安胎散、安胎饮三方实为四物汤加减,可见在安胎方面陈氏更重补血养血。此外,陈氏还十分推崇泰山磐石散,为治妇人血气两虚,或肥而不实,或瘦而血热,或肝脾素虚倦怠食少屡有堕胎者,以为此方平和,兼养脾胃之气血,而此方实则亦含有四物汤。陈氏还强调此方合千金保孕丸(杜仲、川续断两味)可谓能夺化工之妙,百发百效,万无一失。
产后诸症,众说纷纭,治法各异。朱震亨曰:“产后气血两虚,惟宜大补,虽有他症以末治之。”张从正曰:“产后慎不可作诸虚不足治之。”而陈修园则认为两者之说各有偏颇,产后一证,当形证脉三者相参,方可不致有误,并赞同《产经》云:“产后宜补虚消瘀,此其要也。”
陈氏认为凡治产后之症,不得尽用补剂,以免致实实之患,然而产后又应以去瘀血为先,因为瘀血停滞可致诸疾。对于产后气血极虚者,气无力推动血行,易致气滞血瘀,所以虽应大补气血,但在峻补之中,宜加入温行之药,以利于气血宣通而不凝滞。即便为实证瘀血阻滞亦不可用峻猛之药,因为产后元气大虚,血无主宰,任何峻猛之药,都可导致血崩不止,气虚易脱,犹如覆水难收。所以陈氏十分推崇生化汤,认为此方“行中有补,补中有行,温则不滞,不伤胃气为至当,实为产后之圣药也。”
综上所述,在《家藏心典》中,陈氏既汇集了历代医家的精华,同时又尊古而不泥古,在理论上有所创见,该书为研究陈修园妇科学术思想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在妇科疾病的诊疗中又处处体现了陈氏重视辨证的思想,对中医妇科学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林慧光.陈修园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8.
2清·陈修园.家藏心典[O].文焕堂本(存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清道光十一年辛卯(1831年)
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课题“孤本《家藏心典》临床应用价值研究”(编号:8XK-013)
2014-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