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气功研究所(上海,200030) 李小青 许 峰 沈晓东 赵 丹
历代有关医籍中导引内容之评析*
——再述导引之内涵与外延
上海市气功研究所(上海,200030) 李小青 许 峰1沈晓东 赵 丹
笔者曾对隋末唐初的重要医籍《诸病源候论》中所载导引法试作分类、评析,并以此为据试对导引法的内涵和外延进行阐述。《病源》是隋唐之前导引法集大成之医籍,以此为依据来阐述导引法的内涵和外延,自然是可行的。但仅凭一部医籍来立论,毕竟还存在一定局限性。本文则扩大范围,摘录了两汉至明清有关医籍中与导引相关的代表性记载,加以评析,进而对前篇文章的内容进行补充和深化,再述导引之内涵和外延。导引法的内涵:在天人合一思想指导下,以调理内在气机为主,兼以锻炼外在筋骨皮的中国传统的防病治病方法;外延:中华民族自古原创并沿用至今的多种常用的保健养生的方法。
历代 古医籍 导引 内涵 外延
笔者曾对隋末唐初的重要医籍《诸病源候论》(以下简称《病源》)中所载导引法试作分类、评析,并在此基础上试对导引法的内涵和外延进行阐述,形成文字,发表于《中医文献杂志》2012年第4期上[1]。《病源》是隋唐之前导引法集大成之医籍,以此为依据来阐述导引法的内涵和外延,自然是可行的,但仅凭一部医籍来立论,毕竟还存在一定局限性。本文则扩大范围,摘录了两汉至明清有关医籍中与导引相关的代表性记载,加以评析,进而对前篇文章的内容进行补充和深化,再述导引的内涵和外延。
1.先秦时期
《庄子》“导引”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刻意》篇:“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此段文字说明呼吸吐纳和熊经鸟伸等活动是导引的基本内容,其目的是为了养形、益寿等。但为什么动动筋骨、练练呼吸这样外在的简单动作能收到养形、益寿的效果呢?庄子没有明说。宋代《圣济经》中的一段记载对此作了精辟的注解:“昔之明乎此者,吹嘘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道引按蹻,所以调其气也。”(《圣济经》卷之八·卫生篇·存神驭气章第三)这就是说,导引练习是“调其气也”,即调理内在的气机,气机顺畅平和了,自然能收到健身之奇效。首见于文献记载的导引看似外动,作用的机理却是调整内在的气机。
中国传统养生法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把人体的内部调整作为重点。这里的内,不是指空间上的内外之内,而是指层次上的深浅之深,它落脚于与物质、肉体相区别的深层次的“无形之大象”的层面。人体“无形之大象”的层面是由经络、脏腑(不可见的)、精气神所构成。中国传统医学着眼于“无形之大象”的调整,使经络、脏腑、精气神之状态趋向于“和”,做到以平为期、阴平阳秘。深层次的变化带动浅层次即物质肉体的变化,身体功能由此得以改善。不过,导引也并不忽视筋骨皮的锻炼,人体的“无形之大象”是与有形之筋骨皮不可分离的,筋骨皮的强健有助于“无形之大象”状态的改善。以下所列医籍中的导引法,单纯锻炼筋骨皮的技法占比不少。
《行气玉佩铭》 是战国初年的玉雕文物,上刻有如下文字“行气,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退,退则天。天几舂在上,地几舂在下。顺则生,逆则死。”
郭沫若指出此段文字描述了“深呼吸的一个回合”。实际上这是以深呼吸来引导“行气”的一个过程,其重点在调整内气。这段文字虽未出现导引两字,但郭沫若先生经探究后认为:“这是古人所说的‘道引’,今人所说的气功。”说明调整内气是导引的重要内容。
2.汉唐时期
《引书》《引书》是传统导引术的最早专著,刻于1984年湖北江陵张家山出土的汉简上,其中“引”是导引之简称。该书载有60余种导引术式,40多种病症的导引对治方法等,涉及内、外、眼、耳、鼻、口腔、精神病等多科。书中所载60余种导引术式中,肢体动作导引占多数,包括徒手操作、按摩,借助器械、双人合作导引等。肢体动作导引的大部是活动筋骨,但也有一些重点在于调整内在气机的,如治疗酒病之法,动作为:手握木杖,面壁,屏息,脚踏壁,作用为“头气下流”。按高大伦先生的注释,意为“使头上的阳气往下流通。”[2]其他还有一些吐纳行气、意想导引等方法,甚至闭气闭息导引法。如意念导引的记载有:“病肠之始也,必前胀。当胀之时,属意小腹而精吹之,百而已。”“属意小腹”即意守丹田。
《导引图》 1974年出土于长沙马王堆。《导引图》形象地描摹了各种导引的动作,其中不仅有模仿动物的,如“熊经”、“鸟伸”,还有各种类型的肢体运动和呼吸运动,还有的似在进行瞑目存想。
从《引书》和《导引图》的内容来看,进入汉朝以后,导引的外延扩展了,在“熊经”、“鸟伸”这样配以动作的项目之外,又有了“意想”、“瞑目存想”之类静定的项目。调整内在的“无形之大象”是导引的最主要功能,以筋骨皮锻炼为主的一些导引尚且如此,更不用说以静定为主的导引了。
《黄帝内经》《内经》重视导引,如《灵枢·病传第四十二》云:“余受九针于夫子,而私览于诸方,或有导引行气,乔摩、灸、熨、刺、焫、饮药,之一者可独守耶,将尽行之乎?”将导引置于诸种治疗法之首,并与行气相提并论,表明导引锻炼的重点在于使内气的运行顺畅。《内经》记载了针对肾病患者的导引操作法:“所有自来肾有久病者,可以寅时面向南,净神不乱,思闭气不息七遍,以引颈咽气顺之,如咽甚硬物,如此七遍后,饵舌下津令无数。”(《遗篇·刺法论》)此导引法集意念调节(净神不乱)、呼吸锻炼(闭气不息)、身体活动(引颈咽气)于一体。
《养性延命录》 梁代陶弘景著,该书秉承道家理论,特别强调“我命在我不在天”的观念,认为每个人通过激发自身内在的潜力,可以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导引便是其重要方法之一。书中有关导引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导引按摩篇第五”一章中,所列导引法有叩齿咽津、握固顿踵、摩指熨目、梳头摩面等。该书还首次详细介绍了华佗创编五禽戏功法,使久已失传的五禽戏习练要领得以重见天日。该书所载导引法均为动功,其锻炼所指是外在的筋骨皮,但同时也对经脉进行导引,其效果显著,如书中所述:“导引诸脉,胜如汤药。”此书还首次记载了如下呼气锻炼法:“内气有一,吐气有六。内气一者,谓吸也;吐气六者,谓吹、呼、唏、呵、嘘、呬,皆出气也。”此法在后世被命名为“六字气诀”,成为导引重要方法之一。
《诸病源候论》 该文献是隋以前导引法之集大成者,其中记载了214条导引法,这些导引法可分为“动势”、“静势”和“动、静结合势”三大类,在每一大类下又能以锻炼方式(单纯势训练、与呼吸配合训练、与意念配合训练等)为准分成若干小类。具体的导引方法有:肢体运动、呼吸吐纳、存想、自我祝由、入静、自我按摩等沿用至今的多种常用的保健养生的方法。这些导引法具有5个共同特性:内向性、简易性、自为性、传统性、实用性。笔者曾发表“试析《诸病源候论》‘导引法’之类型——兼述“导引法”之内涵及外延”一文,对此有详述,可参看[1]。
《备急千金要方》 唐代名医孙思邈所著。其中“卷第十九·肾脏·腰痛第七”介绍了腰痛导引法:“正东坐,收手抱心,一人于前据蹑其两膝,一人后捧其头,徐牵令偃卧,头到地,三起三卧,止便瘥。”导引法大多是自我操作的,而此导引法却是在两人帮助下进行的。该文献与《内经》一样,也将导引和行气视为一体,“卷第二十七·养性·调气法第五”在介绍了彭祖关于如何得道的论述后曰:“兼之以导引,行气不已,亦可得长年,千岁不死。”孙思邈的另一著作《千金翼方》也有类似记载,“卷第十二·养性·养老食疗第四”曰:“非但老人须知服食将息节度,极须知调身按摩,摇动肢节,导引行气。”
《摄养枕中方》 亦为孙思邈所著。书中有一“导引章”,其中一节为:“常以生气时咽液二七过,按体所痛处。每坐常闭目内视,存见五藏六腑,久久自得分明了了。”在这段文字中,“闭目内视”被归于导引,而“闭目内视”完全是一种内向的修炼方法。
3.宋元时期
《圣济总录》 宋徽宗赵佶所编。该书把运气内容列于全书之首。导引是促进体内气机顺畅运行的重要方法之一,因此在书中屡被提及。该书总结了导引之要旨:“善摄生者,惟能审万物出入之道,适阴阳升降之理,安养神气,完固形体,使贼邪不得入,寒暑不能袭,此导引之大要也。”把“安养神气,完固形体”作为导引锻炼的两大目标。“卷第一百九十九·神仙导引上”还以天人合一理念指明导引最佳修炼时间:“夜半子。少阳之气生于阴分,修生之士,于子时修炼。古人一日行持,始于子,一岁功用起于复。”子时修炼有助于体内正气的生发,着眼点在于体内之气。显然,此处的导引主要是指內练法。
《素问玄机原病式》 金代著名医家张元素所著。该书介绍了五运主病和六气主病的机理,重点阐述火热病机,主张采用传统导引法六字诀去各脏有余之火。对“破伤中风”患者,提出“宜早令导引按摩。自不能者,令人以屈伸按摩挽之,使筋脉稍得舒缓,而气得通行。”这里实际上是给出了导引治疗的一个原则:导引主要是患者的自行训练,而在患者难以主动进行时,才由旁人加以辅助。
《儒门事亲》 元代著名医家张从正所著。张从正认为“汗、下、吐,以若草木治病者也。”其中的汗法,就包括导引,“炙、蒸、熏、渫、洗、熨、烙、针刺、砭射、导引、按摩。凡解表者,皆汗法也。”认为导引可以在“无药时”用之。书中所列导引法多为动功,如“又有导引一法,可于一闲处用之。先教病人盘脚而坐,次用两手交十指攀脑后风池、风府。二穴乃是风门也。向前叩首,几至于地,如此连点一百二十数。急以葱醋粥辛辣汤投之,汗出立解”(卷四“解利伤寒·七”)。华佗五禽戏是被重点推举的,“平准所谓导引而汗者,华元化(华佗)之虎、鹿、熊、猴、鸟五禽之戏,使汗出如傅粉,百疾皆愈。”(卷二“凡在表者皆可汗式·十五”)
《寿亲养老新书》 该书是一部综合性养生著作,共4卷。宋代陈直原著,元代邹铉增续。主要介绍针对老人的养生方法。其中卷三中的“太上玉轴六字气诀”,为古代解说最详细的六字气诀。六字气诀历来被公认为是重要的导引法之一。此书认为,六字气诀的锻炼须顺天时,一天之中,以阳时锻炼为最佳:“此六字气诀,分主五脏六腑也。凡天地之气,自子至巳,为六阳时;自午至亥,为六阴时。如阳时,则对东方……,低头开口,先念‘呵’字。”一年之中,各个季节所念的重点字有不同:“春,肝气盛者,调‘嘘’气以利之。夏,心气盛者,调‘呵’气以疏之。秋,肺气盛者,调‘呬’气以泄之。冬,肾气盛者,调‘吹’气以平之。”
《丹溪心法》 该书为朱丹溪治疗杂病的经验集结,对当今临床仍有很高的实用价值。该书对《黄帝内经》以及《千金药方》中的导引内容进行记述并加以应用,对霍乱转筋的病人采用《千金药方》的导引法进行治疗。关于导引可治的病种,在“治病必求于本”一节中有如下记载:“气滞、痿厥、寒热者,治以导引。”表明导引是中医治本之法之一。
4.明清时期
《修龄要旨》 明代冷谦所著。冷谦是一位多才的道士,精于养生之道,对导引很有研究,活了150多岁。该医籍是其养生修炼的经验总结,书中先点明了导引修炼的最佳时间:“凡行导引,常以夜半及平旦将起之时,此时气清腹虛,行之益人。”与《圣济总录》的所载一致。而后介绍了导引修炼的程序,先是一系列的动作,诸如握固、叩齿、两手抱项、托天、鸣天鼓、两手扭项、摆撼两肩、伸脚扳脚、摩膝、扳身向后、摆手等等,最后是“复闭息,想丹田火自下而上,遍烧身体内外,热蒸乃止”。可见,冷谦所主张的导引是內练与外练相结合而偏重于內练的。八段锦一般被认为是导引中的动功,而冷谦却在其中添加了内修的成分,在“第七篇八段锦导引法”介绍文字中,把“想火烧脐轮”、“河车搬运讫,发火遍烧身”等道家内修的方法穿插在八段锦规定的动作中。在“第八篇导引却病歌诀”中,更是把“起火得长安”这一道家内修法门作为导引修炼的重点。
《普济方》 明代朱橚(周定王)、滕硕、刘醇等编,全书168卷,清初编《四库全书》时将本书改编426卷,其中有16卷单独列出导引条目,载入导引的治病方。该书所载导引法动、静皆有,不少在此前的医书中出现过。书中有一段精辟的论述,深刻地点明了导引的作用所在:“人之五脏六腑百骸九窍,皆一气之所通。气流则形和,气逆则形病。导引之法,所以行血气利关节,辟除外邪使不能入也。传曰:户枢不蠹,流水不腐,人之形体,其亦犹是。故修真之士。以导引为先。”(卷二百六十六·服饵门·导引法)此段文字指明了导引的训练目标是体内的气的层面,是调整体内之气最重要的方法,内气的流转正常了,则可祛病强身,故修炼者应视导引为入手功夫。这段文字是对《圣济经》注解《庄子》导引作用“调其气也”的进一步铺展。但同时也以“户枢不蠹,流水不腐”为喻,强调了形体活动的锻炼的重要。书中还引《圣济总录》中的一句话来说明导引是治未病的利器:“导引搬运,行之三年,自无疾病。”
《养生类要》 明代吴正伦编著。该书中有“逍遥子导引诀”一节,以歌诀的形式阐述了导引的修炼方法,除了有“搅海咽津”(歌诀为“水潮除后患”)等动作外,更多的是类似道家内丹小周天的内修功夫,如“火起得长安”曰“子午二时存想,真火自涌泉穴起,先从左足行上玉枕,过泥丸,降入丹田,三遍。次从右足亦行三遍,复从尾闾起又行三遍,久久纯熟。则百脉流通,五脏无滞,四肢健而百骸理也。”又如“凝抱固丹田”曰:“元神一出便收来,神返身中气自回。如此朝朝并暮暮,自然赤子产真胎,此凝抱之功也。平时静坐,存想元神入于丹田,随意呼吸,旬日丹田完固,百日灵明渐通。不可或作或辍也。”
该书还提出,六字气诀导引法的训练次数应根据不同病症来加以确定。
《奇经八脉考》 明代医家李时珍所著。此书主要探讨奇经八脉的生理病理,主治病症等,在叙述过程中,介绍了奇经八脉在传统內练丹法中的作用,如:“八脉者,先天大道之根,一炁之祖,采之惟在阴蹻为先,此脉才动,诸脉皆通;次督、任、冲三脉,总为经脉造化之源。而阴蹻一脉,散在丹经,其名颇多:曰天根、曰死户、曰复命关、曰酆都鬼户、曰生死根;有神主之,名曰桃康。上通泥丸,下透涌泉。倘能知此,使真气聚散,皆从此关窍,则天门常开,地户永闭。尻脉周流于一身,贯通上下,和气自然上朝。”这段文字显然是对道家丹法周天运行的描述。尽管此书未提导引两字,但历代医家大都将内丹法归于导引,因此可以说此书对丹法的描述也就是对导引的描述。丹法训练有素者,能做到返观,“内景隧道,惟反观者能照察之,其言必不谬也。”李时珍这句名言,启示我们,中医的基础概念如经络等,只有通过深入的导引修炼才能体察,进而把握之。
《遵生八笺》 撰者为明代的高濂,全书从八个方面(即八笺)讲述了通过修身养生来预防疾病、达到长寿的方法。书中涉及导引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四时调摄笺”、“延年祛病笺”等篇章中。所列导引法有动功,如肝脏导引法、肾脏导引法、肺脏导引法、八段锦导引法等。动功中多结合內练法,如八段锦导引法,一开始,要“闭目冥心坐,握固静思神”,结束前,要“发火遍烧身(想丹田火自下而上遍烧身体,想时口鼻皆闭气少顷)”,与冷谦在八段锦中穿插内修的做法一致。
该书推崇六字诀导引法,并提出了一些独特的观点,如特别强调“呵”的作用,认为:“但五脏三焦,冷热劳极,风邪不调,都属于心。心主呵,呵所理诸疾皆愈,不必六气也。”(“延年祛病笺·幻真先生服内元气诀”)吐“呵”字有益于心,心的功能得以调整,其他脏腑的功能均能得以改善。这是将《内经》的“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主明则下安”的观念应用于导引法的具体范例。“调心”是传统內练法的重要核心,强调导引代表功法六字诀中的“呵”字训练,表明对內练的重视。该书导引法中还有不少静功,大都为道家的内丹法,如“延年祛病笺·导引却病歌诀”介绍的“起火得长安”等。
此书认为,导引法,特别是与脏腑有关的导引法的锻炼须顺天时,肝脏导引法应在“正二月三月行之”,脾脏导引法应在“六月行之”,肺脏导引法应在“七八九月行之”,肾脏导引法应在“冬三月行之”。
《赤凤髓》 明代周履清编撰,是一部导引专著,共3卷。卷一为太上玉轴六字气诀、幻真先生服内元气诀、李真人长生一十六字妙诀、胎息、秘要歌诀、去病延年六字法、五禽戏圈诀、八段锦导引图诀等;卷二为圣真秘传四十六长生图诀;卷三为华山十二睡功图诀。此书序言对导引的作用作了如下概括:“气之在人也,周行于五脏六腑、百骸九窍之间,导而引之,小可却病,大可长年。”强调导引针对的是体内气机的调整,解决的是“本”的问题,因此可以做到却病延年。关于导引过程中动与静的关系,认为:“导而引之,调剂节适,俾气合于神,神合于心,和之浃也。秉静以制动,恒动而不失静之本,有为而归之无为也。”就是说,导引修炼,当以静为本(此处所说的静,主要是指心境的宁静),导引的静功当然要求静,动功也要做到动而不失静。静是为了最后达到道家无为的境界。当然,做到心静,动功是不如静功的。书中所列功法,除六字诀、五禽戏、八段锦外,多为道家传统的内丹之类的静功,表明了编撰者对静的推崇。
还需要指出的是,此书将布气,即现代所谓的外气发放,也列为导引术之一种,在卷一载有“布气诀”,诀曰:“凡欲布炁与人疗病,先须依前人五藏所患之处,取方面之炁,布入前人身中。令病者面其本方,息心净虑,始与布炁。布炁讫,便令咽炁,鬼贼自逃,邪炁永绝。”(此“布气诀”也见于《遵生八笺》)导引术之绝大部分为自我修炼之法,但也有借助他人实施的导引法,布气就是一种特殊的由他人辅佐进行的导引法。
《针灸大成》 明代杨继洲撰写。这是一部针灸专著,但也包含了丰富的导引内容。杨继洲对导引法十分熟稔,自称:“用药之方,诊脉之诀,针灸之穴,禁忌之法,至导引之要,无不周悉。”在“卷之六·五脏六腑图”中,对各脏的论述,均有“导引本经”一节,介绍了针对各脏的导引训练要领。杨氏认为防病治病,“与其求金石之饵,而常患其不足,孰若求吾身之精,而恒自有余也。”这个“吾身之精”就是“人(所)禀天地之气”。內练法能调补此内在的天地之气,因此,杨氏力荐的导引多为內练法,如肺脏的导引:“必先调息,息调则动患不生,而心火自静,一者下着安心,二者宽中体,三者想气遍毛孔出入,通用无障,而细其心,今息微微,此为真息也。”要点是,调息,意想气遍布全身、出入自由。又如心脏的导引:“心静则种种欲静,而神气相抱也。”要点是入静。而各脏的导引,只是筑基,而后才可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导引——内气的小周天运行即道家的内丹功,“卷之七·仰人经穴图”对此有详解:“导引各经,调养纯熟,即仙家之能筑基是也。然后扫除妄念,以静定为基本,而收视返听,含光默默,调息绵绵,握固内守,注意玄关,顷刻水中火发,雪里花开,两肾如汤煎,膀胱似火热,任督犹车轮,四肢若山石,一饭之间,天机自动,于是轻轻然运,默默然举,微以意定,则金水自然混融,水火自然升降。”杨氏认为:“病至而疗之,孰若无病之可疗也。”而导引就是通达“无病可疗”境界的重要方法。一些病症,不宜灸刺,杨氏则以导引替代,“病胁下满,气逆,二三岁不已,外曰息积。不可灸刺,为导引服药。”(“卷之一·针灸直指·素问·奇病论”)
《东医宝鉴》 此书名为朝鲜医学家所撰的汉方医书,实为中国古代医籍精华之荟萃,因此业内均视之为中国古代医籍之一部,而非朝鲜之原创。从这本文献中也可以看出中国传统医学对导引的重视,其“卷之一”便题为“按摩导引”。所列举的导引法为道家的周天运行:“想火自丹田透双关,入脑户,鼻引清气闭少顷,两脚放舒伸,放直两脚,叉手双虚托,叉手相交向上三次或九次,低头攀足频,以两手向前钩双脚心十三次。”“河车搬运讫,摆肩并身二十匹及再转辘轳二十四次,发火遍烧身,想丹田火自下而上遍烧。”周天运行一般是在静态下进行,而此处的周天运行结合了一些动作,如“低头攀足”、“摆肩转辘轳”等,以取得更佳的锻炼效果。
该书“卷之一”还有一内容——“以道疗病”,对此的阐述如下:“欲治其疾,先治其心,必正其心,乃资于道。使病者尽去心中疑虑思想,一切妄念,一切不平,一切人我,悔悟平生所为过恶,便当放下身心,以我之天而合所事之天,久之遂凝于神,则自然心君泰宁,性地和平。……能如是,则药未到口,病已忘矣。此真人以道治心疗病之大法也。”要而言之,就是修心,做到恬淡虚无,提升自我的道德水准,这样便可与道合真,疾病便可自愈。“以道疗病”的文字之后,便是“按摩导引”一节,这样的章节安排,实际上透露了撰者的一个观点:导引就是“以道疗病”的入手功夫。
《养生导引法》 明代胡文焕编写。该书为导引专著,共列病症27门,每门列功法若干条供选用。这些功法大部为《诸病源侯论》中所载的“养生方导引法”。此外,该书还收辑了《云笈七笺》、《太清导引养生经》、《通玄集》等书中的导引功法。可以说,此书是明代以前导引法之集大成者。书中所载导引法大部为动功,但其中有一些虽是外动,锻炼的重点却是内在的经络、精气神,例如“脚气门”之一法:“坐,两足长舒,自纵身纳气向下,使心内柔和适散。然后屈一足安膝下努长,舒一足,仰足指向上,使急。”其中就有引气向下的锻炼内容。
此书认可咒语疗法(即自我祝由)为导引法之一种,辑录了《诸病源候论》中的咒语疗法,如“胁痛门”之一法:“卒左胁痛,念:肝为青龙,左目中魂神,将五营兵,千乘万骑,从甲寅直符吏,入左胁下取病去。”
书中视道家的丹法为导引法,对“通玄集周天法”作了详细介绍。此书对五禽戏的记载颇为详尽,引《道藏经》中的一段话感叹五禽戏这一导引法简便易行,能获健康长寿之效,然而“行者甚稀,悲哉!”此段文字未提五禽戏的创始人为华佗,而是借老君之口这样说:“古之仙者,为导引之事,熊经鸟伸,挽引肤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名曰:五禽之戏。”是否五禽戏的产生在华佗之前呢?值得探讨。
《景岳全书》 明代张景岳著。该书曰:“夫病有宜导引者。”认为有些病是宜于以导引治疗的。又曰:“导引可逐客邪于关节”,“宜导引而不导引,则使人邪侵关节,固结难通。”认为导引所防治,仅限于关节之邪。自古以来,驱除关节外邪的导引方法是活动肢体,因此,该书所指的导引是动功。该书还要求导引的应用必须恰当,“不当导引而导引,则使人真气劳败,邪气妄行。”“内无客邪,勿导引。”张景岳仅把导引局限在动功,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不重视被历代医籍也列为导引的內练,相反他十分推崇內练,在书中多次强调內练,他说:“修炼家以精气神为三宝。盖先天之气,由神以化气化精,后天之气,由精以化气化神。”“化生精气之元神也。生气通天,惟赖乎此。《经》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而这一系列转化过程,就是道家的内修过程:“河车之济在辘轳,实转运之神机也。”
《杂病源流犀烛》 清代沈金鳌撰写。该书重视导引,“于每病方论后,有导引运功之法,以备采用,庶获万病回春也。”,认为:“医道通仙道,则修炼家导引运功之法,所以却病延年者,未始不可助方药所不逮。”此书所举导引之法,大部引自已佚失的导引专著《保生秘要》,曰“诸法皆本《保生秘要》,系明俞俞道人曹士珩元白氏所著”,主要是归元、周天、艮背、行庭,及涤法、通关、涤秽,具体方法为南旋式、北旋式等。这些方法实际上都脱胎于道家内丹术,可以说是内丹术的变型。
书中特别强调修炼必以德行的提升为先,“每云先要筑基炼己者,何也?己者,意中之土也,时时返念守中……人者,仁也,以一点仁心,敦养于土,六根皆归于元,心有所注,久久凝定,便觉真种常在,方可用意运行。”修炼前,须先筑基炼己,就是要培育仁心,而后以此仁心“守中”,进而“用意运行”。在介绍“艮背(意守背部)”之法时,又曰:“先立内念之正,而止外念之邪也。”强调必须扫除外来的邪念,使思念纯正,然后方可“凝神定志,归于背。”导引修炼的崇德性在此得到明确表现。
《内功图说》 又名《卫生要术》,清代潘霨辑撰。书内载有十二段锦、分行内外功、易筋经、却病延年法等导引功法。曰:“继之以砭石、导引、按摩,酒醴等法,所以利关节、和血气,使速去邪,邪去而正自复,正复而病自愈。平日尤重存想乎丹田,欲使本身自有之水火得以相济,则神旺气足,邪不敢侵。”此处特别强调导引练习“平日尤重存想乎丹田”,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做到水火相济,从而“神旺气足,邪不敢侵”。
此书十分重视练功者的道德修炼,曰:“凡行功时,先必冥心,息思虑,绝情欲,以固守神气。”又在“全图说”一节中曰:“天地本乎阴阳,阴阳主乎动静,人身一阴阳也,阴阳一动静也,动静合宜,气血和畅,百病不生,乃得尽其天年。如为情欲所牵,永违动静。”这里所谓的思虑、情欲,都是杂念,属于道德的范畴,是道德水准不高所致。因此,道德修炼是导引锻炼的重要一环,或者说是前提。
1李小青,王兴伊,许峰.试析《诸病源候论》‘导引法’之类型——兼述“导引法”之内涵及外延[J].中医文献杂志,2012,30(4):11-16.
2李大伦.张家山汉简《引书》研究[M].成都:巴蜀出版社,1995:122.
(未完待续)
声明:本刊已被《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书生数字期刊》收录,作品一经采用,即视为同意将网络传播权及电子发行的权利授予本刊,本刊一次性给付的稿酬中已包含上述授权的使用费。如作者不同意将文章编入上述数据库,请在来稿时声明,本刊将作适当处理。
本刊编辑部
上海市教委人文社科项目“中医传统导引术‘气道’思想的整理与研究”(编号:2012JW 89)1为通讯作者
2014-06-16)
·学术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