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奇为民务实清廉二三事

2014-01-23 00:00孙中华
红广角 2014年1期
关键词:刘少奇子弹同志

孙中华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刘少奇作为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成员,始终与人民群众心连心,经常深入人民群众中调查研究,与人民群众保持着休戚与共的血肉联系。他坚持实事求是、务实求真的工作作风,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诞生,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开拓,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和艰辛的探索,奉献了毕生的精力。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他始终保持艰苦奋斗品质和人民公仆本色,清正廉洁、克己奉公、无私奉献,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和人格魅力,是为民务实清廉的党风楷模。

为民故事一:让药

1942年,党中央调刘少奇回延安,华中局100多名干部随行。这是一次极端严酷和艰险的长途行军。由于连日连夜急行军,一路上生活又比较艰苦,一些随行人员生了肠胃病,泻肚子很厉害。刘少奇知道后,每天派人去看望他们,又叮嘱身边的同志说:这些同志一路上很辛苦,现在病了,应该很好地照顾他们,不要让病再继续发展。在饮食、卫生等方面,要好好安排,使他们早日恢复健康。同时,他还将为他准备的一些食品和药品,分送给病人吃。

那时候,根据地不能制造药品,华中局的同志特地从上海,设法搞到了这些药品,以备刘少奇在长途行军中服用。同志们听了刘少奇的话,感到这些虽是简单的成药,可是在当时的环境下,是很宝贵的。顾虑到这些,就向刘少奇提出:把吃的东西送给病员,药留下来。因为到延安的路途还很遥远,刘少奇的肠胃又不好,万一在半路上病了,找不到药品,怎么办?从党的利益出发,保护刘少奇的身体很重要。刘少奇知道他们的想法后,恳切地告诫大家说:“这些药目前就摆在这里,可是,你们却要留给现在没有病,准备给将来生病的人去用,这怎么行?药,本来是给病人吃的,就是治病救人的嘛!凡是参加革命的人,任何一个人都是革命大家庭的一员,病了应该吃药,我们应该设法找药给他们吃。”后来,刘少奇还是把药品和食物送给了病员,在他的关心下,病员的病情都有了好转,慢慢地恢复了健康。

为民故事二:让房

1942年,刘少奇和随行赴延安的同志们在山东根据地时,正赶上日本鬼子扫荡,经常随八路军一一五师师部的战士们转移。一天夜里,他们来到了黑林子村。连日的急行,刘少奇和大家都十分疲劳,引路的同志急匆匆地带他们来到了一户贫农家里休息。当他们走进屋子,看到老乡正在腾房子。老乡全家5口人,住着两间小北屋,里间的炕上,躺着一个老汉,面带病容,看样子正害着重病。这时,他的儿子和儿媳妇正要把老人搬到他们自己住的炕上去。刘少奇发觉后,急忙摆摆手说:“不要搬了,让老人家好好躺着。”他对跟来的同志说:“怎么能占用病人的房子呢?病人是需要舒适和安静的。我们什么地方都可以睡,就是一夜两夜不睡觉,又有什么关系!”其实,他已经几天没有好好地睡觉了。

青年农民夫妇听后,激动地对刘少奇说:“首长,你们为我们老百姓没日没夜地干工作,打鬼子,够辛苦了。我们随便凑合几天,腾出间把房子,让你们好好歇一下,难道还不应该?”

“你们的心意,我明白,可是我们不能占用病人的房间,影响了老人家养病。”结果,刘少奇和警卫员在外间的堂屋睡了一夜。第二天清晨,刘少奇便叫部队医生来给老汉治了病。经过医生的治疗,老汉的病逐渐好了起来,这家老乡也和他们建立了亲密的友谊。

为民故事三:江心救险

为选定葛洲坝坝址,1960年4月的一天,刘少奇亲自乘轮船前往现场视察。晚上轮船顺水而下,向武汉驶去。紧张忙碌了一天的刘少奇,这时又审阅起带上船来的文件,直到深夜尚未休息。

突然,天空乌云滚滚,狂风大作,江浪翻腾,暴雨倾盆。船员们判断,这是可怕的龙卷风的预兆。为了保证国家主席的安全,在船长的指挥下,全体船员果断地采取脱险的紧急措施。偏偏这时在航道的前方,隐约看见有几只小木船,在巨浪中飘荡,危在旦夕。若要前往抢救,轮船自身难保……人们争论不休,一时不知所措。

此时,刘少奇感到船身晃动,人声嘈杂,便立即走出船舱,打听发生了什么事情。当得知附近小木船的险情,立即命令船长救援小木船。船长解释说:“我们要保证国家主席的安全呀!”

刘少奇坚定地说:“不能因为我个人安全就不救群众。正因为是国家主席坐的船,更应该首先抢救人民!”

随着船长的一声令下,一场抢救小船的战斗,在漆黑的江面上紧张地进行。船员们争先恐后,奋勇拼搏,终于用缆绳把一条条小木船拴在了轮船上,木船上的人也脱离了危险。刘少奇这才放心地回到了船舱。

第二天早上,雨过天晴,风平浪静。小木船的船工们解开缆绳,向船长道谢告别。这时他们才知道,是国家主席刘少奇坐的船救了他们。

务实故事一:把子弹留给战斗部队

1942年8月刘少奇来到了在微山湖地区坚持抗战的铁道游击队。这里方圆200多里地都是敌占区,而微山湖却是我们插在敌人心脏里的一个据点。

白天,同志们分开住在几条船上。船停在湖边的芦苇丛中,没有篷,用竹杆撑起一条被单,遮遮阳光。刘少奇就在船舱里和王政委谈话。王政委30岁出头,长脸,尖下巴,中等身材,身上披件黑短褂,结结实实,从饱经风霜的脸庞来看,就像这微山湖上地地道道的打鱼人。他兴奋地向刘少奇汇报他们这支游击队以微山湖为中心,在津浦、陇海线一带,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破坏铁路,炸毁火车,袭扰敌人的“买卖”,搅得敌伪心惊胆寒、草木皆兵。当刘少奇询问他有什么困难时,他犹豫了一下,说:“最缺的是子弹”,但马上又补充说,“这没什么,可以想办法到敌人仓库里去要嘛,收条都不用打呢!”

然而,刘少奇听说他们缺子弹,就记在心里。过后他要警卫班抽些子弹留下来。当时担任刘少奇警卫的魏良彬等人想不通,虽然每位警卫人员都配备有一支亮闪闪的驳壳枪,有一百多发子弹和两个手榴弹。但这个数目不是多,而是嫌少呀!因为从华中到延安路途遥远,要经过无数道日伪军封锁线,谁能担保在路上不会遇上新的情况呢?警卫员们恨不能每人都扛上一挺机关枪,子弹少了还行吗!所以,当刘少奇找警卫员提出这个意见时,他们都不吭声,有的禁不住背地里抱怨起王政委来:“你这位王政委呀!眼睛那么大,就看不准我们首长是多大的干部,他的安全有多么重要!当然,你不是有意要子弹,可是,你压根儿就不该提到子弹的事嘛!”班长计应昌似乎摸透了警卫员的心事,直截了当地说:“我们要向党、向首长负责。任务重,子弹少了不行!”

刘少奇看出警卫员思想不通,耐心地动员说:“他们打鬼子,子弹越多越好。你们的任务就是保卫我,子弹少些没关系。子弹打光了,我以后负责给你们补。”

实在没有办法,警卫员只好硬着头皮抽子弹了。起初,大家抽的是较差的、带钢锈的子弹。刘少奇看了直摇头,笑着说:“既然愿意给人家,就要给最好的。同志们,别看这是小事情,应该从大局出发来考虑问题嘛。”

刘少奇的话使警卫员们深受感动。大家互相望了一眼,都有点不好意思,就忙把原先拿出去的收回来,改挑红屁股头的,写有“403”号码的最好的子弹,一共挑了七八十发,心情舒畅地送给了王政委。王政委感到十分意外,一再谢绝,但是,警卫员们众口一词,他不收下是不行的了。王政委珍重地审视着每一颗子弹,不知道说什么才好,只是紧紧地握着警卫员的手,久久不放。

“应该从大局出发来考虑问题。”刘少奇这句话,使警卫员们毕生难忘。

务实故事二:关心同志的政治生命

1942年4月,刘少奇及随行人员从苏北阜宁单家港起程回延安。一天,他们到达了淮海区党委所在地一周村。当刘少奇正在听取淮海区的负责人汇报情况时,他的秘书柳岗进来,小声告诉刘少奇说:“有一位同志要求见你,反映他的党籍问题。”刘少奇立即叫柳岗先去接待他,并且叮嘱说:“党籍有问题的人,心情常是抑郁的,你要很诚恳地接待他,让他心里有什么话都敢于向你讲出来。”

柳岗接待了那位同志后,详细了解了他失去组织关系的原因,又仔细地看了他随身带来的申请书和党委关于处理他党籍问题的材料,发现他在被捕后,有些关键性的问题已经没有人能够证明。事后,刘少奇认真地听了汇报,沉思了一会儿,才郑重地对柳岗说:“明天你去找他,再好好地详细谈一次,把他的话仔细记下来。要想办法解除他的顾虑,让他把心里话彻底地大胆地讲出来。这对党组织有好处,对解决他的问题也有帮助。党籍问题关系一个人的政治生命,我们一定要很严肃地去对待,要给予极大的关切。”

第二天清早,柳岗就跑到几里路外的一个小学校找到那位同志。他感动得热泪盈眶,哽咽地说出了以前一直不敢说出来的情况。原来,当初和他在一起进行斗争的人中,有几个叛变了,他怕讲出来把问题弄得更复杂。之后,他又诚恳地说,对于找不到适当的人证明的几个问题,愿意自己提供保证,如果将来党组织发现他讲的与实际情况不符,愿意接受党组织的任何处分。

刘少奇看过柳岗写的详细报告后,在报告上批了几句话:建议华中局根据该同志提出的申诉和有关材料,认真进行调查,依据原则处理。后来,经过华中局反复调查,这位同志的党籍终于恢复了。当刘少奇接到他充满激情和喜悦的来信之后欣慰地说:“经过斗争考验的同志,是我们革命的最宝贵的财富,我们应该珍惜呀!”

务实故事三:要有实际精神

1940年春节后不久,刘少奇随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来到淮南地区,住在来安县半塔集,有几位同志则安排住在离半塔集数里的高家瓦房。那是间地主的屋子,有个国民党起义将军住在这里,他带着几个卫兵,住在正屋,另有小厨房供应他,吃得很好。我们的几位同志则住在马厩、磨房、草料棚子之类的附屋里,吃榨了油的豆渣当饭。一天,这几位同志去见刘少奇,说起此事,认为那位国民党起义将军吃“特供”,而我们辛辛苦苦地干革命却吃得很差,这不公平。刘少奇听了,真诚地说:“那位将军的起义,对我军在苏北黄桥战役的大捷有功啊。让他吃得比你们好,住得比你们好,是必要的,人家不习惯嘛。不能要求人家同我们一样过艰苦的生活,这得要尊重人家。你们好好想想就明白了,光有我们这些人,革命不能成功,要有各种各样的人。这位开明人士所起的作用,就不是我们这些人中谁所能做得到的。”

说完,刘少奇见大家不再计较此事,他又对着其中一位同志问道:“小吴,你所到的那个团的工作开展怎么样了?”刘少奇所说的这个团,原是“会道门”武装,新收编过来的,全团1200人,只有3个干部是共产党员。为了做好这个团的政治工作,才抽调了小吴等几位同志到这个团去。小吴他们刚去了半个月,工作难做,正感到苦恼呢。刘少奇一问,他的气就不打一处来,愤愤地说:“这部队纪律太坏,是改造不好的,留下来反而败坏了我们新四军的名誉,不要它算了。”

“嗬,你这个人倒真大方啊!1000多人的部队说不要就不要。可这部队,我们不要,日本人会要,一点也不嫌纪律坏;国民党要它,也不嫌它纪律坏。再不然,它自己去当土匪,纪律也不会比现在好。你举个例子,看看你说的纪律坏是一个怎么样子?”刘少奇皱着眉说。

“这种例子太多啦!”小吴说,“一次,一个战士偷了老百姓的鸡,见我来,忙把鸡藏在衬衫底下,我喝问他:你干什么?他忙立正行礼,手里的鸡也就咯咯地飞脱了。”

听到这里,刘少奇莞然地笑了,说:“你们的工作很有成绩嘛!你们已经让那些人知道新四军的纪律是不准偷鸡的,因此他见了你要把鸡藏起来,怕你看见。还有,你们是共产党派去那里做政治工作的,那些人原不懂什么是政治工作,不尊重你,现在,他也懂得尊重你,当你是长官,见了你,要立正行礼了。这很好嘛,不要总看到人家不好的一面,看不到人家的进步。这些人可以改造好,一定要改造好!”

小吴原来自以为颇有理由,不料刘少奇这样一说,立刻就觉得自己十分幼稚可笑了,脸早红了,不好意思地低下头。这时,刘少奇目光环视大家,严肃地说:“我们中国同志的革命热情很高,比得上任何外国的同志。许多同志不怕危险,不怕杀头,英勇牺牲了,许多同志不仅自我要求很高,而且恨铁不成钢,也希望别人跟自己一样,甚至比自己还要好。这种热情很可贵,是应当保持下去的。但光有热情,还不能使革命胜利。还要有实际精神,讲求实际,用科学态度找出有效方法,这才会胜利。而这种实际精神,我们却往往是很不够的。什么时候我们的同志们做到既有革命激情,又有实际精神,大家都这样来努力工作,那时,革命就会胜利了。”

看同志们心结似乎打开了,紧接着刘少奇便又同大家谈起心来,谈得大家都心悦诚服地接受。回去后,几位同志跟那位国民党起义将军相处得融洽多了。小吴则急忙又回团里去工作,后来这个部队真的改造好了,还成了主力团呢!

清廉故事一:住房简朴心自得

1949年,刘少奇的家搬进了中南海,住在旧式的万字廊。这幢房共三间,办公、会客、卧室各一间。因年久失修,房子较破旧。房子里没有什么设备和装饰,烧水做饭都是用煤球炉。只有一个很旧的小锅炉,每周用它烧水洗两次澡。他常说,这样的居住条件,比以前好多了。因此,他从不要求翻修装饰。他就在这幢房子里,为建国初期繁忙的国家大事日夜操劳,一住就是两年多。

1952年,中南海里的西楼盖好以后,管理部门安排朱德和刘少奇搬进去住。西楼分甲楼和乙楼,条件有些差别。这时朱德说:“甲楼房子大点,又有会议室,少奇同志开会多,先搬进去住吧!”刘少奇不同意。他说:“不,那房子离街远点,安静。总司令年纪大了,住在那里比较合适。”就这样,他俩让来让去谁也不肯先搬。最后朱德坚决表示:如果刘少奇不先搬进甲楼,他就不搬家。刘少奇这才搬进了甲楼。

甲楼是比原住的万字廊好些,但仍然很简朴。一间不到20平方米的办公室,室内一张办公桌,一对沙发,一张藤椅,还有几个书架和文件柜,再没有其它设备了。办公室西墙上有4个大窗户,室内光线好。但夏天午后的太阳晒进来,热得刘少奇常常汗流浃背;冬天西北风从窗缝钻进来,冷得还要穿棉鞋。

刘少奇的卧室更简单,除了书架以外,就只有床和两个凳子,再也没有其他设备。办公室前的楼道是地板,走路易摔跤,不安全。一天,管理部门乘刘少奇外出的机会,在楼道上铺了一条地毯。刘少奇回来看了不高兴,让马上撤掉。不管工作人员怎么解释,就是不让铺。他严肃地说:“不管是不是讲排场,反正铺这个太浪费。”后来给换上了橡胶垫,刘少奇才满意地说:“这个好,又便宜,又结实,走路又不滑,铺这个蛮好了。”

清廉故事二:对身边工作人员约法三章

长期以来,刘少奇对组织上安排在他身边工作的同志,都是坦诚相待,关怀体贴,严格要求,循循善诱。从思想作风、工作方法,到待人接物,都有一套严格的规矩。这些同志刚来到这里,刘少奇都要同他们细谈一次,了解他们的情况,明确提出要求,以后就靠他们自觉遵守了。1956年3月,刘振德调到刘少奇办公室当秘书,到任那天,刘少奇就找他谈话。开始,刘振德很紧张。刘少奇见了就立即请他坐下,和蔼地同他拉家常。问他家住哪里?家人可好?身体怎样?哪年入党……?亲切的话语,慈祥的笑容,很快消除了刘振德紧张的心情。随后,刘少奇便把话题转到了工作上来。

刘少奇对他说:“到我这里工作,一是如实地向我反映情况,要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凡是要经过我办的,要请示我的事情,你们不要自作主张;对外要如实地传达我的意见、我的话;不要以我的名义干其它个人的、别的事情。第二,保守机密。在这里工作,有些事知道得早一点,多一点,不能搞小道消息,对谁都一样,包括我的孩子都一样。第三,对外联系,传达我的意见,或人家打电话来,要注意态度和蔼、谦虚、礼貌,不能盛气凌人;要埋头苦干,夹着尾巴做人;处理问题要及时,要紧张而有秩序地工作,轻重缓急要安排好。”

刘少奇整整谈了三点,这大概就是他对身边工作人员的“约法三章”吧。这次谈话,给刘振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时刻记住刘少奇的教导,深深感到在这位慈祥而严谨的领导身边工作,是多么温暖、多么责任重大啊!

清廉故事三:下放子女去支边

1958年夏,为了贯彻“多快好省”的建设方针,改变政府机关臃肿,人浮于事的现象,国家机关进行了精简整编。精简下来的干部,都下放到基层工作。其中一部分支援边疆建设,另一部分调往文化教育单位工作。

当时,刘少奇一子一女在机关工作。刘少奇一向主张,青年人应在基层多受锻炼。因此,这次机关精简整编,他积极支持子女下放支边。

刘少奇的女儿刘爱琴,在国家计委机关工作。机关精简整编时,计委采取自愿报名,领导批准的办法进行精简。当召开干部大会动员后,干部们纷纷报名要求下放支边。

刘爱琴回家后,把详细情况讲给父亲听。刘少奇听后,向她讲了干部下放的重要意义,然后关心地问:“你是怎么考虑的?”女儿漫不经心地回答:“我怎么考虑?我考虑下放挺好呗!”刘少奇又问:“那么,你看你能不能下去?”女儿一听,感到有些突然。原来她对这个问题并未认真考虑过。对爸爸的提问,没有立即表态。事后,她对自己去留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她知道爸爸对子女管教一向很严,经常教育他们要跟普通家庭的孩子一样,不搞特殊化。这次爸爸又对她讲了下放的意义,从讲话的口气可以听出,爸爸鼓励她下放,完全是出于对自己的关心爱护。经过几天的考虑,她终于下了决心,便报名去支边。

刘少奇十分关切地对她说:“你下去,我支持。你嘛,就该下去锻炼锻炼。过去你出去了几次,也跟我谈了很多,都是些浮光掠影,实质性的问题了解得还少。”不久,刘少奇的儿子刘允斌一家,也在父亲的支持下,由北京到内蒙古包头去工作。

猜你喜欢
刘少奇子弹同志
刘少奇与中国共产党
同志
『大元帅』与『小同志』
刘少奇在安源过春节
OVER THE RAINBOW
三颗子弹
子弹VS防弹
刘少奇:不忘初心 对党忠诚
刘少奇:求真务实,反对形式主义
Karma:让子弹飞一会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