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出土远古陶片上“水波纹”的图像学分析1

2014-01-22 06:15周丰庄灿慧孟新河海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创意与设计 2014年5期
关键词:水波纹马家窑彩陶

文/ 周丰 庄灿慧 孟新(河海大学 机电工程学院)

1.引言

自古以来,“水”是人类生存环境中被关注的焦点。在新石器时代,“水”就被人类以“水波纹”的形式刻画在陶器上。人类通过长期的生产劳作,逐步形成利用图像,如:用“水波纹”来装饰陶器。“水波纹”是远古先民对自然之水的抽象概括,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之情。

我国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纹样可以上溯8000年以上的历史。它是按照抽象化法则将图案结构进行变化,形成具有装饰趣味的成熟的图案。陶纹的题材多以自然物为主,以网格纹、锯齿纹等几何纹样的形式,通过不同的排列、组织、构成,形成连续变化的装饰效果。“水波纹”就是具有代表性的远古的陶器装饰纹样,形似水流动的形态。有的表现水的漩涡形状,所以,又称作“漩纹”或“漩涡纹”。

目前,国内对陶纹的分析仅局限于纹样的构型方式,没有更深入的挖掘图像的内涵。所以,本文立足于先史人类的日常生活,融合比较考古学方法,以陶纹中“水波纹”为对象进行图像学的分析,通过对不同地域陶纹中的水波纹图像进行对比,分析远古人类对于没有固定形态的物体,如:“水”是如何表现的。

2.我国陶纹的分布及水波纹状况对比

我国新石器时代彩陶主要分布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淮河流域、太湖流域等地。根据本研究需要按地域可划分为: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二里头文化等;长江流域的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等;淮河流域的万北遗址、青莲岗遗址、龙虬遗址等;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马家浜文化等。

图1 漩涡纹四系罐

关于中华文明的起源虽有许多争论,但是,黄河、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是公认的事实。因此,本研究范围设定为黄河、长江流域以及淮河流域。今天的考古发现表明中国其他地域虽也有彩陶出土,但至今没有发现明显的“水波纹”,且出土的多数陶片过于零碎,不能作为研究的根据,故不在本研究对象之列。

图2 内彩水波纹盆

图3 水波纹盆

图4 锯齿漩涡纹双耳壶

图5 四大圈彩陶罐

图6 水波纹双耳罐

图7 鱼纹加水波纹

为了探究中华史前文明中的水波纹的特点及表现内涵,对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长江流域的大溪文化以及淮河流域的水波纹彩陶进行分析比较。研究选取的彩陶纹样研究的样本是从中国农业博物馆,甘肃省马家窑彩陶博物馆,重庆三峡博物馆等博物馆的彩陶收藏中选取的。

2.1 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有早、中、晚三个时期,分别以陕西半坡类型、河南庙底沟类型和后期发展起来的多种类型的文化为代表。

马家窑文化位于黄河上游,是庙底沟类型在甘、青地区的继承和发展。马家窑文化彩陶可分为马家窑型、半山型、马厂型,彩陶的内涵十分丰富,它的三个类型代表了三个时期的文化特征和社会状态。

马家窑型彩陶画着大量水波纹。这个时期的人们生活在奔流不息的黄河流域,有着对大自然的原始崇拜。该时期的水波纹以漩涡纹为主,形成以自由曲线构成的二方连续的图像表现形式,形成极富流线韵律及动感的漩涡纹(图1、2、3)。

半山型彩陶分布范围基本与马家窑类型相同,已逐渐西移。彩陶的装饰以曲线和折线为主,流行运用锯齿纹。其图案组织大体可分为两种:一是用漩涡纹组成装饰;二是用葫芦形纹作面的分割,使装饰面区分为数个单位(图4)。从人类比喻认知的视角来看,这些纹样除了表现水的特征之外,还融入了植物的元素。

马厂型彩陶的分布基本与半山类型相同,但更向西发展。彩陶保持半山类型彩陶的制作特色,并有新的发展。几何纹样常见的有折线纹、回纹。这时期的折线纹是被认为是由人形纹或山形纹演变过来的三角折线纹(图5、6)。水波纹样由过去的装饰性特征转向写意性表现特征。

2.2 大溪文化

重庆市巫山县大溪遗址的大溪文化(约为公元前4400 ~前3300年)是中国长江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代表。

表1 江淮地区水波纹对比

图8:天地自然河图

早期大溪文化的陶器是素面、素色的,然后逐渐出现了少量绘有几何纹、水波纹(图7)、卷云纹、网状纹、曲弧纹等简单纹饰的彩陶,从图案的线条来看,当时用于绘画的工具还过于原始,无法描绘精细的纹饰。

2.3 江淮地区彩陶

江淮地区出土彩陶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主要有江苏淮安青莲岗和高邮龙虬等;而地处沂、沭、泗水下游即黄淮地区南缘的沭阳万北遗址,由于文化面貌与江淮平原相同,从研究上归入江淮地区的范畴。

代表江淮地区的三个古文明遗址出土的彩陶属于内彩系,彩绘图案的“水波纹”,纹样形式简略,是带有符号形式的重复排列。(表1)

3.陶纹中“水波纹”的分析

本研究以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以及淮河流域中陶纹中的“水波纹”图像进行比较分析,根据艺术学的图像学并融入图像考古的研究方法展开研究。

3.1 水波纹的图像艺术学分析

通过运用图像艺术学对各地文化遗址出土的彩陶中的“水波纹”进行分析后可以发现其中的相同之处:对于“水”这种流动物质的表现,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人们大体上都采用曲线这种基本元素,通过不同的构造方法来表现水,形成各具特色的水波纹。

从马家窑文化中出土的众多漩涡纹中可以发现其具有的基本构型:整个图形一点为起点向四周旋转发散构成,好似湍急的水流中快速旋转的漩涡。这种构图的方式也与宋代蔡季通从蜀地带来的一张天地自然河图(图8)颇为相似。后者出现的年代较前者晚了许多,可以推测水波纹演变为天地自然河图,河图又演变为后来的阴阳符图,都是以一点出发的外旋线作为一个构图原型。

从图2的水波纹盆与图8的天地自然河图中构图的旋转方向,可以发现,都是逆时针旋转。我国位于北半球,由于地球偏向力的影响而导致水流的漩涡方向为逆时针(图9)。《周易》讲“天道左旋,地道右旋”,古人形成了这种观念,是立足于自然现象的。

图9:北半球涡流方向

阿城分析商代出土的蟠龙纹盘和大量苗族服饰中出现的河图,推测这些螺旋的纹饰代表“玄武”,与北极星有关,他还认为新石器时代出土的彩陶纹饰中的旋转纹好似星宿的旋转。其实,在远古时代“玄武”代表北方和水神,从“玄武”可以推测到北极星,自然也可以推测到水的漩涡,也反映了古代先民们把上天的景象与大地的事物进行对应思考的特征。这种思维模式在建筑紫禁城时体现的淋漓尽致。阿成将甘肃出土的新石器时代彩陶总结为两种基本型,分别是“旋转纹”与“振动纹”。阿成依据人类学者对原始部落的考察,发现原始部落人们具有使用迷幻药物的普遍性,在药物的作用下产生幻象。阿成推测这些彩陶上的“旋转纹”或是“振动纹”,是药物作用下的“幻象艺术”。阿成并没有回答这些旋转纹样为什么都是逆时针旋转的问题。如果说“振动纹”与迷幻药物的作用下产生幻象有着某种内在的因果关系,这些图像也必须符合人脑对美的信息处理的特点,必须有现实的参照物,而且是非具象的绘画。这些从现代艺术家的作品里可以找到答案。

自然界中的螺旋,除了星宿之外,如:台风,圈贝,蕨类植物等都具有螺旋形的特点。古代先人就已认识到螺旋运动形式的神奇,并将其抽象、绘画出来。从神话传说来看,远古先民认识到水的神秘莫测的巨大威力与灵性,借助洛克“形象是物质感知所产生的一种感觉在精神中的再生产”的观点,笔者认为,马家窑出土的漩涡纹在对“水”有一定认知的基础上融入了先人的情感,用这种旋转上升而产生的虚幻艺术,来表达对水的恐惧感和崇拜感。

马家窑彩陶螺旋状的陶纹,从格式塔心理学视角看代表水是完全的作为“图”而存在的。各类的水波纹从整体上看是螺旋形态,但是从部分看,这些螺旋线其实是许多单个的同心圆组成,符合了格式塔心理学中所说的心理场与物理场,而人类的活动则是两者结合而成的心物场。此外,鲁道夫·阿恩海姆在视觉艺术著作中专门论述过“张力”的概念,即人们的“视觉判断”。水波纹的这种螺旋式的形态,蕴含着一种强烈的运动感与节奏感,并向外膨胀,形成具有“张力”的视觉表现。因为存在这种“力”,赋予了曲线运动感,使得“水波纹”的形象更加生动。如马家窑型和大溪文化的波浪纹,也有弯曲的线条给人一种即将回归到直线的错觉,即所说的“张力”。

马家窑彩陶纹样最明显的构成特征便是对曲线的运用,借助丰富多变的曲线构成形式,对今天的艺术工作者提供了无限的创作灵感。如:水波纹的二方连续的形式表现,形成连续动态的视觉效果;特异构成——如图1在漩涡纹中添加一些大小不一的圆圈,打破了单一的形式;发射构成——如图2碗底以点为中心,向四周呈发射状展开形成绚丽的纹饰。这些不同的构造方式形成了马家窑陶纹丰富多彩的形式。

从色彩上分析,马家窑彩陶用了土黄色的底色加上黑色和红色的曲线配图,这种黑色图案,以黄底相衬,色差明显,图案醒目。

大溪文化和江淮流域的彩陶,陶纹的形式简单。图案运用简单的曲线和重复排列的形式构成。与其说用于装饰,不如说具备了符号或初文的特质。陶符出现在距今约6000年左右的仰韶文化时期,陶纹出现的时期更早。与陶纹用于装饰作用相比,陶符更倾向于信息的传递。

远古先民傍水而居,与水有着密切的关联,他们观察水并借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去描绘。中国甲骨文的“水”()字,以曲线的组合形象地反映了水的特点,青莲岗遗址出土的和甲骨文的“水”字的写法有着极其相似之处,可以看出人们反映水的流动性及动感特质的相同之处。虽然青莲岗出土陶片中的陶纹与陶符较为相似,但理论上仍属于陶纹。并且青莲岗陶片上的纹饰是由一个基本图形重复排列而成,有装饰陶器的作用。

3.2 比较考古学分析

研究新石器时代的陶纹采用的考古学的比较法从纵向的时间和横向的地理空间来进行比对和推测的。可以肯定的是,无论是何处出土的陶纹,都是对当时生活环境中常见事物进行描绘,例如半坡彩陶中多以鱼纹和变体鱼纹为主,体现了其渔猎文化的特征;庙底沟的农业文化中则以植物纹和鸟纹较为多见。这些经常出现的纹样,许多学者断定为是其氏族的图腾或者崇拜之物。由此可以推测远古人们把充满神秘感的漩涡绘成“水波纹”作为图腾崇拜。水波纹的绘制也反映先民“远取诸物,近取诸身”的天性。除了水波纹之外,远古出土的玉璧、玉琮、璇玑、天罡的物件都呈现出螺旋的动势造型,这些是否与水波纹一样都源于远古人类对水的装饰性表达,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论证。

4 结论

通过对我国出土的新石器时代彩陶上的水波纹的分析,可以总结出以下结论。

首先,彩陶的漩涡纹与阴阳符图在方向上一致,均是逆时针旋转,这种一致性可以说明远古先民对漩涡纹的描绘是根据自然现象如实描画的。

其次,从马家窑文化到半山文化再到马厂文化,文化遗址的地理位置虽不断西移,但是“水波纹”的图像表现形式上有着承传性与变化,由装饰性向写意性发展的倾向。水波纹的表现是用曲线作为构图方式(半山文化中添加了折线)、漩涡状的形状加上二方连续的表现手法来表现漩涡的特点。而部分马厂文化的“水波纹”也与大溪文化的“水波纹”相似,以波浪纹形式展示。可以说明各遗址间曾有文化方面的联系。

再次,远古先民表达 “水”这样没有固定形状的物体,选用水在某特定条件下呈现固有造型(漩涡型)进行图像化,人类具备通过用线记录物理运动轨迹来表达“水波纹”图像的生物学基础。人类对于水的图像化视觉表现特征,是地球环境改变导致人类大脑认知进化的结果。古代先人对在彩陶的水波纹的图像表现上,从格式塔心理学视角来看,“水”是作为“图”而存在的,与远古岩画中水作为“地”的存在相比,人类的表现更为丰富。人类对于水的造型的热衷于表现,与人类热衷于植物装饰一样都是人类对于原始栖息地的适应性的反映。

陶纹中的水波纹的表现既有相似的一面,又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特征。对彩陶上水波纹的研究为现代设计学和众多设计工作者提供了创作表现的灵感,从今天人类生存环境的视角来看,“水”是被人们关注的焦点,在国际化的今天,不同语言的人们跨文化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多,高度的信息化社会下,非语言形式的记号,图像的交流开始出现于网络等场合。当代社会文化已经一致认同了“图像时代”的来临。与“水”相关的Pictogram 包括交通、体育、航海、民间符号等等需要设计者展开设计,如何将本土的元素与现代设计融合值得我们去探讨和挖掘。

[1] 李志钦.黄河彩陶纹饰欣赏,安徽美术出版社,合肥,2009.

[2] 户晓辉.地母之歌:中国彩陶与岩画的生死命题,上海文化出版社,北京,2011.

[3] Eran Sharon;Michael Marder;Harry L.Swinney, Leaves, Flowers and Garbage Bags:Making Waves,American Scientist,2004 (92) ,3, p.254-261.

[4] 中国农业博物馆,数字展厅,藏品精粹,http:// www.zgnybwg.com.cn/gb1/cp/cpjc03_tq_ct2-1.html.

[5] 费玲伢.江苏新石器时代彩陶与彩陶系研究,东 南文化,2,98-103.2010.

[6] 阿城.洛书河图—文明的造型探源.中华书局,北京, 2014.

[7] W.J.T.米歇尔.图形学——形象、文本、意识 形态,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2014.

[8] Koffka K.Kurt Koffka,Principles of Gestalt Psychology.Routledge,1999.

[9] 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四川人民出 版社,成都,1998.

[10] 饶宗颐,符号•初文与字母——汉字树(第一版),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

[11] インゴ レンチュラー,デイヴィッド エプスタ イン,バーバラ ヘルツバーガー,美を脳か ら考える―芸術への生物学的探検,日本新曜 社,2000.

猜你喜欢
水波纹马家窑彩陶
回顾与反思:界首彩陶的历史源流与传承现状
山东诸城发现水波纹遗迹化石和恐龙足迹化石点
银河春韵
夜读春秋
马家窑彩陶器型的发展与演变
神秘的马家窖彩陶
马家窑彩陶的装饰纹样美感
瓷上波涛
文明厚土 再添华彩
水纹图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