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高华郁 超,曹宏文,综述 陈 磊,周智恒,审校
1.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 200032); 2. 上海市名中医周智恒泌尿男科工作室
前列腺癌的中医药治疗概况
倪高华1郁 超1,2曹宏文1,2综述 陈 磊1,2周智恒1,2审校
1.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 200032); 2. 上海市名中医周智恒泌尿男科工作室
在西方国家前列腺癌是占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第2位[1]。近年来,我国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2],已上升为泌尿系肿瘤第三位[3,4]。目前治疗前列腺癌的方法主要包括手术、放疗、化疗和性激素内分泌疗法等。除手术根治以外,上述其他疗法虽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疗效皆不能令人满意或有严重的不良反应,尤其是对雄激素非依赖性和手术后复发、转移的患者[5],临床有效的方法不多,目前新的疗法在不断被探索中,中医药治疗就是其中最主要的治疗方法之一。现将其诊疗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传统医学文献中未见前列腺癌之病名,由于没有公认的病因病机规律可遵循,故治疗亦显示其多样化。周智恒治疗前列腺癌的经验是辨证辨病相结合,采用分期辨证和使用类雌激素样中药的治疗,基本方前列腺MT方、前列负阴方等主要有生黄芪、熟地、党参、全当归、炮山甲、土茯苓、山慈菇、蛇莓等,根据疾病所处于激素依赖期、非依赖期和转移后期分别予以解毒、养阴和补虚等各有侧重。同时认为滋阴益肾、益气扶正、祛瘀除癌、解毒软坚中药能使患者体内雄激素降低,PSA、PAP下降至正常,并维持恒定水平[6,7]。厉将斌等认为前列腺癌治则以祛毒补肾、活血散结、清利湿热、益气养阴为其法,以自制前列腺癌方为主加减,基本方药为:龙葵、生首乌、女贞子、菟丝子、补骨脂、生干蟾皮等。再根据前列腺质地硬韧与否、有无排尿症状、有无腰痛乏力症状酌情加减药物[8]。邵梦杨等均将前列腺癌分为湿热蕴结、瘀血阻滞及肾气亏虚三型,分别拟方进行论治[9]。李辅仁治疗上从补肾入手,兼顾脾、肝两脏,调整阴阳,平和气血,其基本方为生熟地、山萸肉、女贞子、黄精、菟丝子、枸杞子、地骨皮等[10]。李日庆将前列腺癌分为早期的湿热下注、中期的肝肾阴虚、晚期的气阴两虚三型论治[11]。李昌源教授用大补元煎加味(炙黄芪、太子参、丹参、生地等),取得了显著效果[12]。赵映前总结了临床上常用的方药,(1)野葡萄根、白花蛇草、半枝莲及菝葜,水煎服,日服3次。(2)海藻、昆布、三棱、莪术、当归、赤芍及丹皮,水煎服,日服3次。(3)土茯苓水煎服,日服三次。具有减轻患者痛苦,缓解症状,延长生存时间等作用[13]。侯成饮等根据前列腺癌病居下焦属肝、肾的症状,自拟扶正除湿饮,基本药物有女贞子、旱莲草、人参、知母、龟板、黄柏、苍术等,对于症状的减轻以至消除有疗效[14]。王涛对目前治疗前列腺癌的常用中药进行总结,对改善排尿困难、血尿、疼痛等常见症状的辨病治疗方剂进行整理归纳出白花蛇舌草、穿山甲、天葵子、王不留行、薜荔果等有效药物[15]。李恒山等认为肾虚是前列腺癌变及骨转移的基础。其应用补肾活血化痰散结中药治疗晚期转移性前列腺癌,基本方为熟地、土茯苓、鹿角胶、生黄芪、枸杞、川牛膝、穿山甲、制大黄、蚤休、制鳖甲、土元等[16]。彭煜等运用泉安方治疗前列腺癌:方用熟地、知母、黄柏、龟版、玄参等,在延长生存期和提高生活质量有一定的辅助疗效[17]。以上百家争鸣,但以肾虚,阴阳失调,气化不利为主要的“本虚”和以湿热蕴结、瘀血阻滞、痰浊内阻三型为代表的“标实”,为各家所普遍认同[18]。相信在今后的研究中有待进一步挖掘整理。
目前中药治疗前列腺癌的基础研究主要集中在单味药,一种有效提取物对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诱导凋亡,减少雄激素受体数目和结合能力,影响前列腺癌细胞内PSA水平和释放量几个方面[19]。邓刚等[20]研究发现,中药姜黄中的姜黄素能显著抑制PC-3 细胞的增殖,呈剂量与时间依赖性。刘雪莉等[21]发现枸杞子5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出单体化合物莨菪亭具有抑制人前列腺癌PC3 细胞增殖活性的作用。杨磊等[22]研究发现姜黄素抑制LNPCa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王英俊等[23]研究发现甘草提取物甘草甜素能诱导前列腺癌细胞株DU145凋亡等。中医药复方治疗前列腺癌的基础研究较少,张亚强等[24,25]研究发现前列消癥汤对前列腺癌C57 小鼠移植具有抑制作用。
天然药物治疗前列腺癌的研究国外早已开始。80年代末,美国开始使用一种名为PC-SPES的纯天然植物联合提取制剂治疗前列腺癌。PC-SPES是由棕榈子、黄芩、大青叶、菊花、三七、冬凌草、灵芝、甘草8味药组成。研究显示其中单味药的成分不仅各自具有抗肿瘤的特性,而且各种成分之间能产生协同作用延缓前列腺癌的发展,另外,研究还显示PC-SPES本身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类雌激素样制品,它能降低雄激素依赖性前列腺癌患者血清中睾酮和前列腺特异抗原的水平[5]。Halicka等报道PC-SPES的醇提物可抑制肿瘤多种细胞株的增殖,包括前列腺癌细胞[26]。纽约医学Hsieh研究发现PC-SPES抑制体外培养的CaP细胞的增殖,有时效和量效关系[27]。Taille等研究发现PC-SPES不仅可诱导激素敏感前列腺癌细胞INCaP细胞凋亡,而且也可诱导激素不敏感细胞PCI-3和DUI45细胞凋亡[28]。据当时报道,激素依赖前列腺癌患者,每天服用9粒PC-SPES,所有患者血PSA水平下降80%以上,64%患者的PSA降为零,并且血PSA持续在低水平达46.5周,74%患者肿瘤体积减少50%以上;非激素依赖前列腺癌患者中,54%的患者PSA降低50%以上[29]。不良反应主要包括性欲丧失、男性乳腺女性化发育、腹泻、静脉血栓和下肢痉挛[27]。在国内,中药复方制剂紫金龙的主要成分为甘草、龙葵、丹参等。研究显示紫金龙能明显改善转移性前列腺癌的体外增殖及侵袭力,表明其对前列腺癌有抑制作用[30]。南勋义等[31]采用中药鸦胆子油乳局部或静脉注射治疗中晚期前列腺癌,无不良反应。结果前列腺癌肿硬结缩小,PSA降低,收到了较好的疗效。郁超等认为[32]鸦胆子油乳含有邪胆子苦素、鸦胆子苦醇、鸦胆子苷、鸦胆子碱等,其治疗前列腺癌的机制为大量药物微粒进入癌细胞内,阻碍DNA合成,抑制癌细胞生长,破坏癌细胞结构,导致癌细胞死亡,对雄激素依赖型和非依赖型前列腺癌均可起到治疗效果。与单纯睾丸切除和放疗相比,鸦胆子油乳注射治疗中、晚期前列腺癌近期疗效满意,且无副作用[32]。
国内中医药在前列腺癌的治疗和研究领域尚属起步阶段,笔者检索搜寻了2006年至2013年的中文数据库,发现已有的中医药报道虽显示出可喜的治疗效果,但普遍存在以下问题:(1)对于前列腺癌的病因病机尚缺乏共识,且没有相关的临床研究作为基础,多数只有散在的一些名家临床经验的总结,缺乏公认的统一的辨证施治规律可遵循,临床操作太过随意。(2)研究过程中病例样本量普遍较少,往往多则几十少则十几例即得出结论,且多为地区性单中心实验,很少有多中心、盲法、对比等实验报道,可信度和重复性差,仍为初步探索阶段。(3)实验研究中绝大部分为中药的单组分,且研究过程及实验设计缺乏中医理论支持,只是机械的重复西医药物研究的思路。(4)不管是复方还是中药提取物研究,主要集中在诱导前列腺癌细胞方面,对其他方面较少报道;缺乏多方面对激素依赖性前列腺癌和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的研究;在有效中药复方中,究竟哪类中药有效?作用于前列腺癌哪个环节?对激素依赖性前列腺癌和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作用有何不同?这些方面均缺乏系统和全面研究。笔者认为前列腺癌病因不一,病机有异,临床症情复杂,变化多端,常为几种病机相互关联,而表现出虚实夹杂之证,故在诊治上[13]应充分吸收和借鉴现代科学的有关新技术、新方法、新手段以丰富传统的中医四诊之内容。治疗方面美国已研制成功了中药复方制剂PC-SPES,并进行了大量的临床和实验室研究,证实了该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这也从侧面证明了中医药在此领域中必将能够大有作为。相信随着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今后地区交流多中心协作研究的不断加强,中医药治疗前列腺癌临床疗效好、副作用较小的优势将会越来越显现,其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手段也将会被学术界公认。
致谢:本课题由上海市科委课题(项目编号13401901702);上海市“杏林新星”人才培养计划项目(项目编号ZYSNXD011-RC-XLXX-20130029);上海市名中医周智恒工作室建设计划(项目编号ZYSNXD-CCMZY011)资助
前列腺肿瘤/中医药疗法
1 宋春生. 中国男科学杂志 2010; 24(2): 64-66
2 叶定伟, 李长岭. 中国癌症杂志 2007; 7(3): 177-180
3 那彦群, 叶章群, 孙光主编. 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 第1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 49-79
4 刘耀庭, 李秀霞, 程伟, 等.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2007; 12(1): 47-48
5 张群豪, 陈可冀. 美国PC.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1; 21(4): 295-299
6 李承攻. 江西中医药 2002; 33(2): 5
7 郁超, 陈磊.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3; 47(4): 46-48
8 厉将斌, 王沛, 那彦群, 等.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2; 22(6): 425
9 邵梦扬, 王守章主编, 中西医结合临床肿瘤内科学, 第1版, 天津: 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 1994: 321-329
10 张剑. 中医杂志 1998; 39(2): 83
11 李日庆主编. 实用中西医结合泌尿男科学. 第1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86-190
12 周道红, 徐学义, 袁金声, 等.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1996; l8(1): 15-16
13 赵映前. 中医药研究 2010; 16(3): 2-3
14 侯成饮, 陈素嫣. 山东中医杂志 1996; 15(suppl): 28
15 王涛. 光明中医 2004; 19(2): 31-33
16 李恒山, 杨玉霞. 四川中医 2004; 22(5): 48
17 彭煜, 要全保, 胡晓华, 等. 中国男科学杂志 2010; 24(6): 44-46, 53
18 林飞.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04; 10(2): 120-122
19 王树声, 古炽明.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10; 16(3): 263-265
20 邓刚, 余建华, 叶章群, 等. 中华男科学杂志 2008; 14(2): 116-121
21 刘雪莉, 孙静芸, 李洪玉, 等. 中国中药杂志 2000; 25(8): 481-483
22 杨磊, 张莲英, 陈蔚文, 等.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2006; 22(11): 2194-2197
23 王英俊, 刘方州, 侯勇谋. 中国医药导报 2007; 4(11): 145-146
24 张亚强, 卢建新, 宋竖旗.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10; 16(3) : 255-258
25 张亚强, 林飞.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05; 11(6): 505-507
26 Halicka H, Ardelt B, Juan G,et a1. Int J Oncol1997; 11: 437-448
27 Hsieh T, ChenSS, WangX,et a1. BiochemM ol Biol Int1997; 42(3): 535-544
28 de la Taille A, Hayek OR, Buttyan R,et a1. BJU Int1999; 84(7):845-850
29 Small EJ, Frohlich, Bok R,et a1. J Clin Oncol2000; l8: 3595
30 师长进, 俞莉章, 那彦群, 等. 中华外科杂志 2003; 41(6): 473
31 南勋义, 贺大林, 党建功, 等.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1998; 13(12): 531-533
32 郁超, 陈磊, 周智恒.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09; 15(6): 575-578
33 顾正勤, 孙颖浩.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2003; 18(5): 306-308
(2014-08-08收稿)
10.3969/j.issn.1008-0848.2014.10.020
R 73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