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东玲
(济南军区青岛第二疗养院门诊,266071)
中药外敷治疗盆腔炎81例
张东玲
(济南军区青岛第二疗养院门诊,266071)
目的 观察自制中药散外敷下腹部治疗盆腔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应用自制中药散对81例盆腔炎患者采用外敷下腹部治疗,每次敷1 h,1次/d,7次为一疗程,月经期停用,最长敷用4疗程。结果 53例痊愈(65.4%),17例显效(21.0%),9例有效(11.1%),2例无效(2.5%),总有效率97.5%。其中2例因伴发热治疗2次无效而改用西药治疗。结论 自制中药散外敷治疗盆腔炎无痛苦无毒副作用,治疗方法方便不影响工作,治疗依从性好,效果明显,治愈率高,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中药;外敷;盆腔炎
盆腔炎是妇科常见的疾病之一,临床分急性和慢性盆腔炎,慢性盆腔炎常为急性盆腔炎未能彻底治疗或患者体质较差病程迁延所致,属中医学“少腹痛”、“带下病”、“瘕”等范畴[1]。常反复发作,缠绵难愈,严重危害妇女的身心健康,也是引起异位妊娠、盆腔淤血和粘连的常见病因。近年来此病呈明显上升趋势,而中医药治疗本病有显著的临床疗效。我们采用自制的中药散外敷下腹部,收到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组81例自愿受试患者,年龄19~48岁,常见于30~40岁;急性盆腔炎8例,慢性盆腔炎54例,慢性盆腔结缔组织炎19例;病程最短7 d,最长15年。诊断标准以《妇产科学》[2]为依据,临床症状为下腹部长期或反复坠胀感,腰骶部酸痛,白带增多,这三症俱全;且多在劳累、性生活后加重,有时伴有月经失调,痛经或继发不孕者。妇科检查可见白带多,子宫可增大或压痛,宫颈举痛、活动受限,附件有压痛或有包块等。
1.2 治疗方法
1.2.1 方剂 大黄、蒲公英、败酱草各20 g,丹参、白花蛇舌草各15 g,厚朴、赤芍、路通、穿山甲、小茴香、没药、芒硝各10 g。
1.2.2 制作 将上药混合烤干粉碎,碾成细粉过筛包装,每50 g为1小包。
1.2.3 用法 将1小包中药散与5瓣蒜泥,两汤勺醋加适量温水调成糊状,装入纱布袋中,敷于下腹部病变处,外加热水袋保持以皮肤能耐受的温度。每次敷1 h,1次/d,7次为一疗程,月经期停用。对蒜、醋过敏者可用两汤勺白酒加适量温水,按上述方法调成糊状外敷。治疗期间停用其他中西药物,注意休息,减少性生活,食忌寒冷,局部湿疹、皮损、疤痕应避开。
2.1 疗效标准 痊愈:临床症状消失,妇检盆腔无压痛,子宫及附件恢复正常;显效:症状显著改善,子宫及附件接近正常,盆腔包块缩小;有效:症状好转,盆腔压痛减轻包块缩小;无效:临床症状无变化,盆腔包块仍然粘连压痛。
2.2 结果 53例痊愈(65.4%),17例显效(21.0%),9例有效(11.1%),2例无效(2.5%)。一般敷2次见效,5次明显好转,一疗程有显著效果,最长敷用4个疗程,总有效率97.5%。其中2例因伴发热治疗2次无效而改用西药治疗。
2.3 典型病例 患者,女,38岁。自诉月经前后白带多,混有血丝,伴腰酸下腹部坠胀痛二年余,舌苔黄厚,妇查:阴道分泌物多、黄,宫颈举痛,子宫压痛活动度差,左侧附件增厚压痛。B超示盆腔直肠窝3 cm×2 cm积液。诊断:慢性盆腔炎,急性期。治以燥湿清热,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用外敷中药散一疗程后,上述症状显著减轻,治疗2个疗程后腹痛基本消失,舌暗红苔白,妇检子宫轻压痛。继续治疗3个疗程症状、体征消失,B超复查无异常。
中医认为盆腔炎属于祖国医学的月经病,带下病和症瘕等病症范畴。多因行经、房事后、产后、胞脉宫虚加之摄养失直,湿浊热毒内侵所致,其治疗原则以活血化瘀,消肿散结,清热解毒、增强免疫,以达到治疗目的[3]。我们自拟的验方正具有此治疗特点。大黄、芒硝、蒲公英、厚朴、败酱草清热解毒、活血祛瘀,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细菌有抑制作用[4]。赤芍清热凉血,活血通经,散瘀止痛,对多种病原微生物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穿山甲用于宣通脏腑,疏畅经络,透达关窍,开血凝,散血聚,消肿排脓。没药活血行气止痛,消肿生肌。丹参活血化瘀消肿散结,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5]。此方应用能加速血脉流通,促进炎性组织的修复与再生,抑制多种病菌的生长繁殖,恢复器官的生理功能,此药散用蒜、醋调和成糊剂外敷局部病变部位,可增强药物的透达能力,使药物直接渗透到病变处,以充分发挥药物的作用从而提高疗效。中药外敷无痛苦无毒副作用,治疗方法方便不影响工作,利用休息时间即可进行治疗,治疗依从性好,效果明显,治愈率高。此治疗方法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1]刘敏如.中医妇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25-327.
[2]乐杰.妇产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69-270.
[3]宋光熠.中药药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18.
[4]周震.蒲公英药理研究与临床应用[J].光明中医,2009,24(9):1801-1802.
[5]蔡燕,邢艳,谢文光.中药抗菌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导报,2011,8(6):9-10.
2013-12-27)
1005-619X(2014)04-0347-01
10.13517/j.cnki.ccm.2014.04.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