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华,张清田
(黄泛区农场,河南 西华 466632)
小麦播种期主要病虫害及其综合防治
黄 华,张清田
(黄泛区农场,河南 西华 466632)
总结了小麦播种期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危害,提出了小麦播种期主要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方法,以期为小麦一播全苗打好基础。
小麦;播种期;病虫害;综合防治
1.1 小麦播种期主要病害
1.1.1 小麦纹枯病病菌以菌丝或菌核在土壤和病残体上越冬或越夏,播种后开始侵染危害。小麦发芽后,接触土壤的叶鞘被纹枯病菌侵染发病。小麦纹枯病在冬季偏暖、光照不足的年份发病重,反之则轻;冬小麦播种过早、秋苗期病菌侵染机会多、病害越冬基数高发病重;重化肥轻有机肥、重氮肥轻磷钾肥地块发病重;沙土地纹枯病重于粘土地,粘土地重于盐碱地。
1.1.2 小麦全蚀病病菌主要以菌丝遗留在土壤中的病残体或混有病残体未腐熟的粪肥及混有病残体的种子上越冬、越夏,是后茬小麦的主要侵染源。引种混有病残体种子是无病区发病的主要原因。小麦全蚀病一般在土质疏松、肥力低、碱性土壤发病较重;土壤潮湿有利于病害发生和扩展,水浇地较旱地发病重;冬小麦播种过早发病重。
1.1.3 小麦根腐病病菌以菌丝体在病残体、病种胚内越冬、越夏,也可以分生孢子在土壤中或附着种子表面越冬、越夏,成为初次发病的侵染源。在土壤和种子内外越冬的病菌,当种子发芽时即侵染幼芽和幼苗,引起芽枯和苗腐。在土壤过于干旱或潮湿时根腐病发生重;土壤板结,播种过深发病重;播种过早、种子带菌等均可促进根腐病的发生。
1.2 小麦播种期主要虫害
1.2.1 蛴螬蛴螬是金龟甲的幼虫,别名白土蚕、核桃虫,成虫通称为金龟甲或金龟子。 幼虫在土中危害刚萌发的小麦种子,咬断小麦幼苗根系,造成小麦幼苗枯死,严重时造成小麦缺苗断垄。
1.2.2 蝼蛄蝼蛄俗名拉拉蛄、土狗。以成虫或若虫咬食刚播下的小麦种子,特别是刚发芽的种子,一头成虫有时一次可吞食20~30粒种子,并咬食小麦幼根,使幼苗萎蔫而死,造成小麦缺苗断垄。蝼蛄在土层中活动时,由于来往串行,造成纵横隧道,使小麦幼苗和土壤分离,失水干枯而死。
1.2.3 金针虫金针虫是叩头虫的幼虫,幼虫取食小麦种子,危害小麦根系、幼芽,使小麦幼苗枯死,造成缺苗断垄。
针对小麦播种期病虫害发生特点,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农业防治与药剂防治相结合,因地制宜,开展综合防治。
2.1 把好种子关
2.1.1 选用抗病、耐病品种选用优质高产、综合抗逆性状好的品种,可有效减轻病虫危害。
2.1.2 搞好小麦种子检疫加强小麦种子调运时的检疫工作,严防检疫性病虫害随种子调运传播蔓延。
2.1.3 精选小麦种子播种前要晒种、选种,将秕粒、病粒、虫蛀粒、坏粒、出芽粒等除去,提高种子质量,增强抗病能力。
2.2 农业防治
2.2.1 精细整地整地时应进行深耕,耕深20~25cm,打破犁底层,促进根系下扎,提高植株抗病性,同时杀死部分地下害虫。旋耕地应多耙镇压,做到上虚下实,防止土壤暄松,导致播种过深。
2.2.2 增施有机肥,适施磷钾肥和微肥应适量增施速效氮肥,增施有机肥、磷钾肥和微肥,促进小麦根系发育,培育壮苗,提高抗病抗逆能力。
2.2.3 适期适量播种根据当地小麦生产栽培情况,在最佳播种时间内播种,可减少病菌侵染时间,减轻全蚀病、根腐病、纹枯病的发病程度。严格控制播量,改善群体结构,防止小麦群体过大和田间郁蔽。足墒下种,确保壮苗早发。
2.2.4 雨后及时排水小麦播后遇雨应及时排除田间积水,降低田间湿度。
2.3 化学防治
2.3.1 种子处理种子处理是小麦生产过程中防治病虫的经济、简便、安全、高效措施,也是小麦病虫防治的基础性关键措施。可保证小麦苗期不受侵染,推迟病菌侵入时期,避免或减轻后期发病危害程度。
防治病害可用20%适乐时30mL,或用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7.5g,拌麦种10kg,堆闷6~8h,晾干播种。
防治地下害虫可播种前进行药剂拌种,用50%辛硫磷乳油或40%毒死蜱乳油,按照药∶水∶种子为1∶50∶500 的比例进行拌种。 拌种后至少堆闷3h后再进行播种。也可采用70%快胜干种衣剂,使用量按种子重量的 0.1%拌种,也能起到良好防治效果。
也可将杀虫、杀菌剂混合拌种。可先将50kg麦种摊开,将100g辛硫磷和37.5g禾果利,对水5kg稀释,用喷雾器边喷边拌,拌种后堆闷2~3h即可播种。混合拌种可达到一拌多防的效果,但要注意先拌杀虫剂,闷种晾干再拌杀菌剂;先拌乳剂,待吸收晾干再拌粉剂。拌后的种子不宜久放,要随拌随用。值得注意的是,辛硫磷、禾果利均不可与碱性农药混用;拌种时应要严格掌握用药量;拌种时做好安全防护工作,避免造成人畜中毒事故。
2.3.2 土壤处理在小麦播前整地时,用药剂混合干细土,混匀后均匀撒施于土壤表面或与底肥掺匀后均匀施入土壤,施后随即进行整地。
小麦病害发生较重地块,可每公顷用50%多菌灵15kg+15%粉锈宁(三唑酮)15kg,对水1.5t,灌入土中或喷于地表,然后翻耕整地。也可每公顷用50%多菌灵或70%甲基托布津30kg,对水1.5t喷于地表,或掺细土750kg撒于地表,翻耕整地。
小麦地下害虫发生严重地块,可每公顷用3%辛硫磷颗粒剂,或3%甲基异柳磷颗粒剂,或3%甲拌磷颗粒剂60~75kg,在整地前均匀机播地表,随整翻入土中进行土壤处理。对蝼蛄较多地块,也可采用撒毒饵诱杀,即用40%乐果或90%敌百虫晶体1kg,对水5kg,喷拌100kg炒香的麦麸、豆饼、玉米糁等饵料,稍加堆闷,每公顷用量为30~45kg,于傍晚撒施田间进行诱杀。
[1] 李卫东,康秋红,柴利粉,等.药剂拌种防治小麦病虫害[J].农家参谋,2005(9):13.
[2] 左秀梅.地下害虫防治技术要点[J].现代农村科技,2011(10):31.
[3] 王刘豪,王加云,余昊,等.河南小麦害虫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12(11):117-118.
[4] 张会侠.小麦全蚀病的发生与防治技术[J].种业导刊,2014(3):23.
S435.12
B
1003-4749(2014)11-0018-02小麦播种期是搞好小麦病虫防治的关键时期,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做好小麦播种期病虫害防治工作,不仅能确保小麦苗全、苗壮,而且能有效延迟和减轻小麦中后期病虫危害,为小麦丰产打下良好基础。
2014-10-11
黄 华(1973-),女,河南信阳人,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业科技推广工作。
*通讯作者:张清田(1974-),男,河南邓州人,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业科技推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