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文化产业“产学研”的机制*

2014-01-22 10:52薛永武
关键词:科研机构产学研文化产业

薛永武

(中国海洋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 青岛266100)

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产学研”,是现代社会人才培养的新型教育模式,是促进人才开发的有效途径,也是人才形成集聚效应的重要高地;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产学研”是企业创新和提高企业效益的主要发展方式。文化产业作为产业,既具有一般产业的特点,又具有文化产业的特殊性,因此,探讨文化产业“产学研”的机制,既要认识文化产业作为一般产业生产所具有的一般特征,又要把握文化产业作为特殊产业所具有的独特性。

一、文化企业要充分认识企业的需要

要研究文化产业“产学研”的机制,一方面要研究文化企业对市场需求的认知,一方面要认识文化企业与“产学研”的关系。

(一)文化企业对市场需求的认知

文化产业有其特有的文化属性与商品属性,文化企业在决定生产以前,不能像一般企业的商品生产一样,按照常规来决定产品的数量和质量,而是要充分考虑到广大消费者对文化产品的特殊消费需求,即对文化市场的需求要有明确的认知。

在一般的商品生产中,企业大多可以根据商品生产的一般经验决定企业的生产模式、产品数量和质量,但文化产业的生产既要考虑文化产品的文化属性和审美属性,又要考虑文化产品的消费者对文化产品的文化趣味和审美趣味。换言之,在一般商品生产过程中,企业可以较少地考虑消费者的个性消费,而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关注消费者的共性。但文化产业与一般的商品生产除了具有一些共同性以外,还有明显的不同,文化产品的生产要更多地考虑消费者的精神个性、文化需求和审美趣味。

从一些成功的文化企业来看,文化产品的生产往往具有两个向度:一是企业在尊重消费者精神个性、文化需求和审美趣味的基础上,特别注意把文化与产业有机融合起来,研发和生产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文化商品;二是及时跟踪文化产品的消费者文化消费的变化,而这一点恰恰反映了文化企业与一般企业的不同:一般企业的商品生产的消费者具有相对稳定的消费需要,因为一般大众对物质的消费具有较大程度的普遍性乃至永恒性,如吃喝住穿、家用电器等物质需求具有较大的稳定性,即使有变化,这种变化也相对比较缓慢,而大众对文化产品的需求不仅容易受到时代风尚、社会心理、价值取向等社会因素的外在影响,而且也要受到个人年龄、性格、心境、趣味、学养等主观因素的多种影响。文化企业在研究文化的市场需求时,不仅要了解一般消费者对文化商品的当下需求,而且还要特别注意挖掘大众潜在的文化消费需求,因为随着国民收入的提高,人们在逐步满足基本的物质消费以后,会自觉不自觉地把消费转移到文化消费的层面上来,而且这种文化消费愈加具有了多元化和个性化的特征。

从世界经济一体化总的趋向来看,世界许多国家已经开始实行“产学研”相结合乃至一体化。从社会发展进步的总体走向来看,社会需要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从一般的商品生产来看,社会对商品的需求是企业生产的重要动力;从文化企业的生产来看,社会对文化产品的需求则是文化企业生产的重要动力。因此,作为文化企业来讲,对市场需求的认知,选准文化与产业的结合点与生长点,就显得愈发重要。

(二)文化企业的需要为“产学研”提供了研究与发展的契机

文化企业对市场需求的认知必然影响着企业对自身生产与发展的需要,这种需要客观上又为“产学研”提供了研究的契机。从“需要”的动力性来看,文化企业的需要为高校和科研机构提供了教学与研发的重要动力,也为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人才培养提供了社会需求的参照。

首先,文化企业的需要是企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正确认识自身发展的需要,这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文化企业来说,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企业需要什么,企业希望生产什么,能够生产什么,这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前提。企业家正确认识企业的需要,这涉及到如何为企业的发展定位问题。定位恰当,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定位错误,就会影响企业的发展,甚至南辕北辙,事与愿违。

其次,文化企业的需要为高校的人才培养提供了社会参照。高校不能躲进象牙之塔孤立地进行人才培养,而是应该紧密围绕社会的需要来确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因此,文化企业的需要客观上就成为高校培养文化产业人才的风向标甚至原动力。文化企业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通过对高校的资金支持,高校师生可以共同参加文化新产品的开发和研制全过程,围绕企业的需要进行教学和科学研究,这样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企业和社会适用的人才。高校一方面可以通过教学和研究,为文化企业的生产提供创意和专利技术,又可以为文化企业提供未来需要的人才。

再次,文化企业的需要对于科研机构具有直接的导向作用。无论是纯粹的科研机构抑或高校内部的科研机构,研究人员的研究对象和内容都必须是社会需要的,或者根据社会当下的需要,或者是根据社会未来的需要,决不能研发杀龙妙技,因为杀龙妙计再好,也无龙可杀。文化企业与科研机构相结合,一方面科研机构可以成为文化企业的科研基地,为文化企业提供科学技术和创意支持,同时也有利于把最新的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文化企业的生产力,这对于提升文化企业的研发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可以理解为文化企业一种特殊的借力发展。

因此,正确认识文化企业的需要对于“产学研”三者的重要性,有利于促进“产学研”一体化的积极互动与互补,形成文化产业的生产、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三者的共生效应。

(三)文化创意对文化产业的重要性

探讨文化产业“产学研”机制,必须考虑文化产业的特殊性,即文化创意对于文化产业的重要性。作为文化企业,在认识企业的需要时,必须充分认识文化创意对于文化企业生产的重要性。

文化创意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灵魂。文化产业是文化的产业,其文化属性决定了文化产业内容的创意性。一般而言,文化创意可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创造;二是改造。创造,是指原创性的创意或者产品,是独一无二的创造;改造,是指对已有的产品进行改造或改编,如把古代名著改编为电影、电视和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从文化产业链来看,文化企业首先要在众多的文化创意中选择最适合本企业生产的创意,然后根据具体的创意进行文化产品的制作,最后才进入文化产品的营销环节。在文化产品从创意、制作到营销的过程中,创意属于文化产业的第一个环节,这个环节如果出了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后面的其他环节都会受到影响。《阿凡达》的创意深刻之处就在于它反映了人类保护环境、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统一的吁求和希望,作品通过传奇的色彩和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给观众新奇的感受和艺术张力,因此才能够获得巨大的票房价值。

文化创意为企业提供了生产内容。从文化产业链的角度来看,文化创意不但是文化产业的第一个环节,而且也为文化企业提供了生产内容。一方面,文化创意只有进入制作环节,才能有所依托;另一方面,文化企业的制作的前提必须具有真善美相统一的内容创意。文化创意是文化产业的内容,而文化内容只有通过相应的文化形式,才能得以展现。北京华拓信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学军认为,“创意不能转化为有销量的产品,那对企业来讲就没有意义。”[1]因此,作为文化企业来说,通过“产学研”的密切合作,激发和选择适合本企业需要的文化创意,是非常必要的。《来自星星的你》之所以成功,就在于作品在符合现实人性的基础上,更加具有奇思遐想和瑰丽的传奇色彩,其别具匠心的创意是这部浪漫爱情喜剧能够获得赞誉的重要文化元素。

文化创意作为文化产业的灵魂,注重创意所蕴含的真善美相统一的三个维度:一是文化之真,要求文化内容具有历史真实和科学真实的双重维度,因此,从文化之真的维度来看,文化创意虽然可以尽情想象和虚构,但这种想象和虚构必须符合逻辑,不能任意杜撰,更不能建设“鬼城”文化。二是文化之善,要求文化创意所蕴含的内容必须符合广大消费者的需要,把普及与提高结合起来,努力满足广大消费者对健康文化的需求,决不能迎合部分人的低级趣味。三是文化之美,要求文化创意不仅要关注文化产品的内容,而且也要对文化产品的形式进行审美设计和艺术包装,体现出文化产品的审美(艺术)品位。

二、“产学研”的积极互动有利于形成发展文化产业的合力

文化产业是一种全新的复合型产业,也是一种在知识经济背景下的文化产业化的特殊产业,需要多个领域的参与互动。因此,只有“产学研”的积极互动,才有利于形成发展文化产业的合力。

(一)高校研发对文化企业的促进

高校担负着培养人才和科研的双重任务,因此人才荟萃,是人才集聚的重要高地。师生教学相长,思维互荡,激活创造力,具有激活创意与开发智力的双重磁场效应与共生效应,对于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高校除了担负政府各级纵向课题以外,还经常承担一些企业委托的课题。从企业生产的角度来看,一般企业都需要大学的智力支持,而文化企业更需要大学的智力支持。高校一方面可以为文化企业提供文化创意,也可以直接为文化企业研发文化产品;另一方面,高校通过为文化企业提供文化创意或者研发专利,也可以获得文化企业的资金支持,通过文化企业这一特殊的实践和科研基地,高校的研发可以更好地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在关注文化企业生产的同时,也使高校的教学与科研获得了新的平台。

高校支持文化企业主要有如下几种方式:第一,直接完成文化企业委托的研究课题;第二,高校自己的研究成果或专利转让给文化企业;第三,高校与文化企业联合组建研发基地或研发中心,组建创新团队联合攻关,共同研究企业需要的课题或研发新产品。

(二)科研机构对文化企业的促进

文化产业本质上是文化与科技的结合。一般而言,文化企业自身的科研力量往往是有限的,因此,企业可以借助科研机构的研发力量,为企业引入文化创意或研发成果。

目前,我国在文化产业的研究机构方面,2006年文化部在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云南大学6所高校设置了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在其他高校设置了研究基地。文化部在命名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的通知中指出: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的主要任务是:组织文化产业基础理论和相关课题研究,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培养各类文化产业专门人才,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证;搞好政策咨询与信息服务,为国家和各级政府部门决策提供智力支持;加强与国内外文化产业理论研究团体和文化产业实体的联系与合作,不断拓宽文化产业理论研究视野;承担完成国家和地方政府部门交给的文化产业课题研究任务。实际上,在文化部的通知中,已经包含了“加强与国内外文化产业理论研究团体和文化产业实体的联系与合作”的内容,文化企业完全可以发挥这些科研机构的作用。此外,许多高校还建立了相应的文化产业研究机构,也都集聚了研究文化产业的很多专业力量。

科研机构对文化企业的支持方式与高校支持文化企业的方式大致相同。此外,文化企业、高校与科研机构三家也可以联合研发,这样更有利于形成研发创新的合力。

(三)文化企业为高校和科研机构提供了创新目标、创新平台和资金支持

文化企业对文化创意的需要是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科学研究和产品研发的重要动力,客观上也为高校和科研机构提供了创新平台和资金支持。

文化企业为高校和科研机构提供了创新目标。从高校和科研机构文化创意与文化产品研发的角度来看,毫无疑问,高校和科研机构都应该密切关注文化企业的市场需求以及企业对文化创意的渴望、对文化产品的研发等市场信息。高校和科研机构围绕企业对创新的需要,决定科学研究的内容和形式,这样可以为企业提供所需要的文化创意或研发产品,客观上避免了闭门造车。

文化企业为高校和科研机构提供了创新平台。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创新客观上也需要创新平台,通过“产学研”机制的建立,企业可以更好地成为高校和科研机构科学研究的孵化器,客观上为高校和企业提供很好的创新平台,并且由于“产学研”的一体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创新内容是来源于企业的需要,这样就夯实了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基础,使其具有了实践的品格。

文化企业为高校和科研机构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受机制体制的影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经费大多比较匮乏,因此,文化企业通过对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经费支持,有利于形成“产学研”的机制,促进高校和科研机构研究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激发更多的文化创意,有利于文化产品的研发。

三、文化企业“产学研”与文化创意的集聚效应

从文化创意对“产学研”的直接影响来看,文化创意是创意人才创新思维的创造性成果,能够促进“产学研”一体化的融合与协调发展。但文化创意本身不是孤立的,不是创意者躲进象牙之塔冥思苦想出来的,而是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产学研”为其提供创新点需求和特殊的创新情境。

(一)“产学研”以文化创意人才为动力支撑

探讨文化产业“产学研”机制,必须认识到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即充分认识“产学研”是以文化创意人才为动力支撑的。在文化产业人队伍中,不仅要有文化产业的管理者和制作者(生产者),更需要有文化创意者,文化创意人才对于发展文化产业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根据我们对全国18所高校部分教师的问卷调查,在“您认为文化创意对文化产业的发展”的单项选择中,认为“很重要”的占81.82%,认为“比较重要”的占18.18%,还有59.72%的教师认为“我国需要文化创意人才的数量”应该在1万人以上,而网上问卷中有70.97%的人认为“我国需要文化创意人才的数量”应该在1万人以上;在对部分人才学家的问卷中,有62.5%的人才学家认为“我国需要文化创意人才的数量”应该在1万人以上;在对非文化产业本科生的问卷调查中,53.1%的人认为文化产业目前最需要的人才类型是文化创意人才。由此可见,我们的文化产业非常需要数量较多的文化创意人才。根据我们课题组的研究和思考,我国文化产业实际上需要的文化创意人才决不仅仅是1万人,而是更多的文化创意人才。[2]

文化创意人才是发展文化产业的核心能源和内在动力,是文化产业软实力的核心价值,创意人才人文素质和想象力的高低是决定创意质量好坏的关键因素。文化创意人才主要包括以下六类:文艺演出管理人才、出版发行和版权贸易人才、影视节目制作和交易人才、动漫和网络游戏制作人才、会展产业人才和艺术品创作及交易管理人才。目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急需四种创意人才:第一,内容创意人才;第二,将内容产业化和市场化的人才;第三,策划、经营类人才;第四,文化创意人才的领军人物,尤其是缺乏能将创意文化产业链贯穿起来的人才。从支持文化产业的角度来看,要完善“产学研”机制,必须考虑如何发挥“产学研”三方的文化创意人才的创造积极性,激活创意人才的文化智慧。

(二)“产学研”的核心是聚焦文化创意人才的智慧

“产学研”的核心是聚焦文化创意人才的智慧。从形成文化创意的内在规律来看,为了产生更多的文化创意,“产学研”三方可以考虑如下几点:

第一,围绕文化产业的需要,“产学研”三方合作创建文化产业创新团队,加强文化产业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创新团队的培养,尤其要发挥高校培养文化创意人才的主体作用。

第二,“产学研”实施“文化创意创新工程”,注重文化产业创意的原创性与现代性的融合。文化企业可以为高校和科研机构设置文化创意基金,或通过课题立项的方式,为学校和科研机构对文化创意产品的研发提供资金支持。

第三,要发挥企业培养文化创意人才的实践孵化作用。文化企业可以根据企业的条件,酌情建立文化创意研发机构或文化创意培训基地,鼓励创意人员结合企业发展的需要,大胆批判,大胆设疑,大胆突破,大胆创新。同时,文化企业以企业的研发机构为依托,可以更好地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沟通与合作。

第四,积极鼓励各类文化创意人才的奇思遐想。文化创意人才一般都具有很强的好奇心,敢于突破常规,敢于创新,不循规蹈矩、墨守陈规。因此,“产学研”三方都要为文化创意人才创设良好而又宽松的社会环境和企业环境,为文化创意人才在思想上松绑,为文化创意人才创造力的喷发提供实现的土壤和舞台,而不能按照企业管理的常规来判断文化创意人才的价值和贡献。

文化产业完善“产学研”机制时,既要注重形成创意团队,鼓励思维创新的“大兵团作战”,运用“头脑风暴法”思维互荡,建构“智力磁场”激发创意,又要鼓励个人在创意方面“单兵作战”,以激活和形成星火燎原的创意火花。激发文化创意,应该在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基础上,注重原创性与现代性的融合,“产学研”形成研发合力,通过人才集聚,集思广益,激活或创造出具有传统文化深厚底蕴、能够融汇古今中西、富有原创性、普世性、现代性和审美性相结合的文化创意。

纵观世界经济的发展,一般企业的现代生产大多需要“产学研”的结合,而文化产业作为特殊的产业,更需要“产学研”的结合,其特殊性就在于充分要认识文化创意对于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要选准文化与产业的结合点与生长点,一方面要确保特定文化企业文化商品的文化属性和审美特性,一方面要注重“产学研”机制的积极互动,在形成“产学研”发展合力的同时,实现“产学研”对文化创意的集聚效应,以文化创意人才为动力支撑,聚焦文化创意人才的智慧。

[1]龚亮.北京文化创意人才遭遇到什么?[N].光明日报,2011-11-23(15).

[2]薛永武.文化系统文化产业人才中长期规划研究报告[R].文化产业司编.国家文化产业课题研究报告(2010年度)[C].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科研机构产学研文化产业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推行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建设
吉林省加快发展新型科研机构的综合思考
传承晋绣技艺 做大文化产业
中职“产学研创”一体化工科类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逆行者的武汉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德基机械与多家知名科研机构展开技术合作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