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敏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思维是学习的核心。课堂上一个个适时适度、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犹如一块块精心选取的燧石,必能与学生的心灵碰撞出朵朵智慧的火花。它能在师生之间建立起和谐的交流气氛,从而在师生交互作用的探究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但是,在语文教学中,由于许多老师不重视不研究提问的艺术性,有不少教师的提问缺乏艺术性,所以出现了过于简单、急于求成、对象过于集中等问题,这样不仅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反而可能因为不正确的提问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那么,怎样优化课堂提问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呢?
一、问题设计的艺术性
(一)变直为曲,激发情趣
在语文课堂上,提问的形式应该是灵活多样的。有的老师善于使用直来直去的提问方法,因为这种方式简单易行,但如果只是局限于这一种形式的话,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厌倦心理。提问形式单一,缺乏启发性,就会妨碍甚至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如果把提问的形式变换一下,由单纯的“直问”问题转换成“曲问”、“活问”,效果就会发生很大变化,学生的思维就会一下子活跃起来。如探讨《海燕》的文章结构,我们可以将一般的问法“全文可分为几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换成“这首散文诗是由三幅画组成的,每幅画面上都有海燕形象,是哪三幅画”,这样变直为曲,会让学生感到新鲜有趣,课堂气氛也会随之活跃起来。
(二)利用矛盾,激活思维
矛盾是打开学生思维之门的钥匙,有矛盾,才能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利用文章中的这些矛盾之处设疑,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而且也可以使他们领会并学习到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如抓住《孔乙己》结尾“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提问,“大约”、“的确”两个词看似矛盾,却正是作者的匠心独运之处,文句的言外之意无穷,耐人寻味。
(三)讲究趣味,引人入胜
提问设计要富有情趣,让学生在快乐中思考、学习。教师要巧于设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在生疑、解疑的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培养能力。如有位教师讲朱自清的《绿》,先讲了一个小故事:“欧州有个叫摩根的人,长得高大魁梧,夫人小巧玲珑。他们俩运了一大批鸡蛋到非洲去卖。男的一连三天也卖不出去,可是他的夫人不多时就全卖完了。这是什么原因呢?”由此自然引出了“衬托”的手法。由此可见,课堂教学中利用学生好奇心强烈的特点,适当以趣激之,让兴趣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学生始终跟着兴趣走,课堂教学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发散思维,灵活变通
课堂中提问的目的,是让学生完成由旧知识向新知识的过渡,提供给学生思考的线索,启发学生探究、发现问题,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所以,教师应善于发现归纳知识中的不同的思维触点,从多个角度启发学生发散思维,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如学习《爱莲说》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莲”的精神品质与社会上的哪些人和事产生联系?这样恰到好处的提问,会促使学生思考得更深刻、更广阔。这种把课文与现实相联系的提问,是对文本的有效拓展,不仅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向横向、纵向发展,而且实现了语文学科对学生的人文精神进行培养的教学目标。
当然,问题设计的方法还有很多。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要不断吸收新的东西,多设计一些艺术性的提问,拿这些“活水”来灌溉学生求知的心灵,以取得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课堂提问的艺术性
(一)提问的普遍性
如果一味地只顾优等生而忽视后进生,很容易挫伤部分学生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两极分化现象。因此,教师应根据具体学情,设计出不同层次的问题,兼顾不同水平的学生,让每位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找到自信,充分自如的展现自己。
(二)提问的适时性
提问后留出的思考时间是否适当,直接影响学生回答的质量和教学效果。教师可以环视全体学生,用目光激励学生,不要频频重述和追问,否则会干扰学生的思维。当然,等待时间的长短要根据问题的难度而定。另外,当学生思路受阻或回答不正确、不全面时,教师要给予提示,引导学生作答。
(三)提问的层次性
钱梦龙老师说过:“一般说来,问题的安排,要由易到难。先问一些比较容易、有趣的问题,让学生尝到一点解决问题的乐趣,然后逐步加大难度。这样,同学们就好似登山一样,过了一个山峰,又有一个更高的山峰在自己的面前了。于是他们登高的兴趣会越来越浓,课堂气氛也就越来越活跃了。”这是经验之谈,也是提问设计应遵循的要求。
总而言之,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问题设计的艺术性与提问的艺术性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等都至关重要。教师要善于研究问题设计的艺术性和课堂提问的艺术性,让提问艺术在语文课堂上绽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