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晓霞
从2009年开始,我在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连年开设了研究生专题课,在全球视野下讨论中国当代艺术。这既是中国艺术发展中面临的新课题,也是晚清以来中国艺术所面临的“中西关系”问题的延续。当前的“国际 /全球”,包含了西方,但不等同于西方。“中国”不仅是与“国际”有着密切关联的中国,也是在“国际”之中的中国,而且“中国”本身就是全球化体系里的一部分。
收在这里的文字,就源自这学期围绕从9月29日至 11月15日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的“安迪 ·沃霍尔:十五分钟的永恒”回顾展而开设的一次课堂讨论。我给大家提了四个问题:一、你认为安迪 ·沃霍尔的作品是“艺术”吗?二、老师为什么会问这个问题?三、你为什么认为安迪 ·沃霍尔的作品是“艺术”?四、你认为安迪 ·沃霍尔的创造在哪里?除第二个问题是为了帮助参与者在讨论的互动中建立批判性思考的习惯之外,其余三个问题都是围绕由安迪 ·沃霍尔引发的关于艺术的种种疑问而设。
为什么安迪 ·沃霍尔的作品是“艺术”?
蒋艺(文化遗产学与美术考古研究·硕士研究生):之所以认为沃霍尔的作品是“艺术”,最初的缘由自然是因为在各类西方美术史和现当代艺术史书籍之中,安迪 ·沃霍尔及其作品都占有了一席之地。这一系列问题,让我倍感要摒弃一直以来所接受的关于安迪 ·沃霍尔的种种理所当然的标签和评价,而是试图自己去解答疑问。
段子迎(视觉文化研究·硕士研究生):如果我们不承认“艺术史”的存在,那么安迪 ·沃霍尔的作品肯定不是“艺术”;如果我们不承认有关“艺术”的叙述有着自己的范式与逻辑,那么安迪 ·沃霍尔的作品肯定也不是“艺术”;如果我们不承认艺术家与观者之间确实存在不平等,那么安迪 ·沃霍尔的作品也不是“艺术”。沃霍尔的作品之所以能够成为艺术,正是因为他在“艺术史”上站住了脚,拥有了一个无法撼动的时间点和位置,也正是因为他用自己的那套理论来挑衅那些怀抱着旧有艺术观的观众并使他们惊恐万分,他达成了“艺术史”上又一次超越,从而为“艺术史”又添一个新篇章。
我奇怪的不是他的作品为什么是“艺术”,也不是作品本身“太简单 ”,而是好奇他这么一个插画师出身而后活跃于各个领域的人是如何被遴选进正统艺术史与国家博物馆的,我好奇的是书写这些历史的人,好奇我们为什么需要他。他自己曾说,“我的作品完全没有未来,这我很清楚。只需几年时间,我的一切将全无意义。 ”但又是什么让他的艺术 “永葆青春”至今呢?
周颖南(中国现当代艺术研究 ·硕士研究生):安迪 ·沃霍尔作品的产生并不是凭空而出,而是美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如果我们要讨论安迪 ·沃霍尔的艺术之所以能成为艺术(或者不能成为艺术)的原因,其作品的艺术性(或者没有艺术性),我们必须先追溯历史,考察安迪 ·沃霍尔的作品诞生之时的美国社会,以及与他同时代的其他艺术家都在做些什么;然后再考虑他的作品与一般意义上艺术的定义是何种关系——是打破重构,还是延伸扩展?最后再看安迪·沃霍尔对整个时代的影响,他的创造对美国乃至世界的艺术有何启示,再来看他的作品是不是艺术。
安迪 ·沃霍尔的作品表面上看是在拥护消费主义,但实际上,人们并未感受到他作品中暗含的苍凉感。在这种看似无意义的空洞的重复形式下,隐藏着安迪 ·沃霍尔对当时消费主义盛行的美国社会以及美国民众无声的嘲讽和怜悯——他们因为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商业广告、重复的图像而对生活变得麻木,从而忘记了真实的情感该有的样子,他们活在一座为自己打造的监狱里。安迪 ·沃霍尔有着对这个世界、社会再清醒不过的认知,尽管 20世纪 60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