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感的培养

2014-01-21 19:21邹彩虹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4年2期
关键词:数感绳子线段

邹彩虹

何谓数感?从数学的角度来讲,其涵盖的内容涉及数学概念、数学思想和数学技能,同时也包含有多个领域的共同发展。根据现有的国内外研究动向及有关文献表明,当前数学教育的焦点,放在了开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想象并进行自主探索的过程上,而并非是针对答案的精确与否而设。也有国内外学者指出,要鼓励学生说思路、探解法、轻答案。新课标也提出要求:“发展学生的数感,提倡学生的个体探索,发展其直接经验。”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呢?现笔者从课堂实践谈谈体会。

一、让学生自主操作,建立测量概念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智慧之花开在指尖上。”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绝大部分要依赖于动手操作。动手操作能够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认识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特别是对低年级学生的教学,教师要敢于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敢于少讲精讲,甚至是不讲,充分发挥学生的操作实践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说,学具操作是非常有效的学习方式,既可启迪智慧,又可开启思维的大门。因此可以说,动手操作是小学生数感培养的有效途径。

在苏教版数学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的操作实践活动,教师要抓住这些活动并深入其中,进行引导,培养小学生的数感。例如,在教学周长和面积这两个概念时,笔者做了如下设计。1.出示情境图,设问:如果要给花坛砌水泥边,该怎么做?要制作扇子,该怎么做?要给车窗镶上金属条,该怎么做?2.让学生动手测量各自的长度。我继续设问:用哪种测量工具比较合适?学生进行自主选择后反馈结果,发现选择直尺容易出现偏差。这样通过动手操作,学生积累了经验,并有了思考的空间,发展了思维。

在学生实践中,笔者向学生渗透了两个重要的数学思想:变曲为直和巧算。提出关键问题:在测量中绳子的这段长度和这条曲边的长度是什么关系?这为学生以后解决周长的问题提供了很好的模型。显然,通过实践活动发展起来的周长概念,是学生自主操作建立起来的,既有直接经验的参与,又有数感思想的渗透,也是学生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训练估算能力,培养估算习惯

估算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环节,而估算的应用在生活中也非常广泛。新课标也对估算提出了要求:前一阶段要能够推理估算过程并进行估算,后一阶段要能够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估算也是培养学生数感的一个有效途径。估算对学生思维的发展,还有学生的积极性都有调动作用,并能够使学生的数感得到协调发展。

例如,在估算教学中,笔者提出问题要学生估算:甲乙两个班,甲班学生制作彩蛋125只,乙班制作彩蛋462只,估一估两个年级总共制作彩蛋多少只?因为学生之前都有“估数”的经验,所以笔者引导其学会尝试用相邻的整十数或整百数估算。但其中有估大的,有估小的,或者一个估大一个估小的;有的用相邻的整百数去估算……在学生动态生成的资源中,我组织学生观察、比较,并展开讨论:哪些方法正确?哪些方法错误?能否将它们归类?和精算比,哪类更接近?

通过师生间的有效互动,学生归纳总结出了三位数加法的估算方法,明确了估算的多样性和不唯一性,同时体会到相邻的整十数估算较接近精算结果,用整百数估算更快捷。在估算和精算的比较过程中,学生的数感不知不觉得到了培养。

三、运用数学建模,解决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在小学教学中,数学建模思想也是建立在数感之上的, 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经历观察、分析、操作等过程,借以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数感实质是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那么如何在应用题中体现学生数感培养?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采用对应的数学建模来引导数量关系,但可惜的是,对于复杂的应用题来说,如果单纯从数量关系去考虑问题,往往会把问题更加复杂化,无法梳理清楚。这时候教会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比教会学生弄懂数量关系更为重要。

例如,在教学中,我采用图形转化的方法,让学生从图形入手,以数形结合的问题视角分析问题,建立数模思想。如这样一道题:小胖和小丁用同一根绳子测量一棵古树。小胖用绳子绕了四圈,还差0. 55米;小丁用绳子绕了三圈,又多出1. 65米。这根绳子长几米?这类题目被称为盈亏问题,因为数量关系比较复杂,想要理清其关系,应画线段图并列式计算。我们根据已知数据,可以画出如下线段图。

学生通过观察线段图可以发现,“1. 65+0. 55”其实就是一份的数量,由此可以得到解答:1.65+0. 55=2. 2(米)。

经过线段图的数形结合,让学生理解了题意,并明确了问题的方向,有了清晰的解题思路。在这样的过程中启发了学生思维,突破了教学难点,有效发展了学生的数感。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感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惟其如此,才能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获得长足发展。对于小学教师来说,要多从教材入手,从数感培养入手,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发展数学思维。

(责编 黄春香)endprint

何谓数感?从数学的角度来讲,其涵盖的内容涉及数学概念、数学思想和数学技能,同时也包含有多个领域的共同发展。根据现有的国内外研究动向及有关文献表明,当前数学教育的焦点,放在了开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想象并进行自主探索的过程上,而并非是针对答案的精确与否而设。也有国内外学者指出,要鼓励学生说思路、探解法、轻答案。新课标也提出要求:“发展学生的数感,提倡学生的个体探索,发展其直接经验。”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呢?现笔者从课堂实践谈谈体会。

一、让学生自主操作,建立测量概念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智慧之花开在指尖上。”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绝大部分要依赖于动手操作。动手操作能够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认识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特别是对低年级学生的教学,教师要敢于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敢于少讲精讲,甚至是不讲,充分发挥学生的操作实践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说,学具操作是非常有效的学习方式,既可启迪智慧,又可开启思维的大门。因此可以说,动手操作是小学生数感培养的有效途径。

在苏教版数学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的操作实践活动,教师要抓住这些活动并深入其中,进行引导,培养小学生的数感。例如,在教学周长和面积这两个概念时,笔者做了如下设计。1.出示情境图,设问:如果要给花坛砌水泥边,该怎么做?要制作扇子,该怎么做?要给车窗镶上金属条,该怎么做?2.让学生动手测量各自的长度。我继续设问:用哪种测量工具比较合适?学生进行自主选择后反馈结果,发现选择直尺容易出现偏差。这样通过动手操作,学生积累了经验,并有了思考的空间,发展了思维。

在学生实践中,笔者向学生渗透了两个重要的数学思想:变曲为直和巧算。提出关键问题:在测量中绳子的这段长度和这条曲边的长度是什么关系?这为学生以后解决周长的问题提供了很好的模型。显然,通过实践活动发展起来的周长概念,是学生自主操作建立起来的,既有直接经验的参与,又有数感思想的渗透,也是学生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训练估算能力,培养估算习惯

估算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环节,而估算的应用在生活中也非常广泛。新课标也对估算提出了要求:前一阶段要能够推理估算过程并进行估算,后一阶段要能够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估算也是培养学生数感的一个有效途径。估算对学生思维的发展,还有学生的积极性都有调动作用,并能够使学生的数感得到协调发展。

例如,在估算教学中,笔者提出问题要学生估算:甲乙两个班,甲班学生制作彩蛋125只,乙班制作彩蛋462只,估一估两个年级总共制作彩蛋多少只?因为学生之前都有“估数”的经验,所以笔者引导其学会尝试用相邻的整十数或整百数估算。但其中有估大的,有估小的,或者一个估大一个估小的;有的用相邻的整百数去估算……在学生动态生成的资源中,我组织学生观察、比较,并展开讨论:哪些方法正确?哪些方法错误?能否将它们归类?和精算比,哪类更接近?

通过师生间的有效互动,学生归纳总结出了三位数加法的估算方法,明确了估算的多样性和不唯一性,同时体会到相邻的整十数估算较接近精算结果,用整百数估算更快捷。在估算和精算的比较过程中,学生的数感不知不觉得到了培养。

三、运用数学建模,解决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在小学教学中,数学建模思想也是建立在数感之上的, 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经历观察、分析、操作等过程,借以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数感实质是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那么如何在应用题中体现学生数感培养?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采用对应的数学建模来引导数量关系,但可惜的是,对于复杂的应用题来说,如果单纯从数量关系去考虑问题,往往会把问题更加复杂化,无法梳理清楚。这时候教会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比教会学生弄懂数量关系更为重要。

例如,在教学中,我采用图形转化的方法,让学生从图形入手,以数形结合的问题视角分析问题,建立数模思想。如这样一道题:小胖和小丁用同一根绳子测量一棵古树。小胖用绳子绕了四圈,还差0. 55米;小丁用绳子绕了三圈,又多出1. 65米。这根绳子长几米?这类题目被称为盈亏问题,因为数量关系比较复杂,想要理清其关系,应画线段图并列式计算。我们根据已知数据,可以画出如下线段图。

学生通过观察线段图可以发现,“1. 65+0. 55”其实就是一份的数量,由此可以得到解答:1.65+0. 55=2. 2(米)。

经过线段图的数形结合,让学生理解了题意,并明确了问题的方向,有了清晰的解题思路。在这样的过程中启发了学生思维,突破了教学难点,有效发展了学生的数感。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感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惟其如此,才能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获得长足发展。对于小学教师来说,要多从教材入手,从数感培养入手,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发展数学思维。

(责编 黄春香)endprint

何谓数感?从数学的角度来讲,其涵盖的内容涉及数学概念、数学思想和数学技能,同时也包含有多个领域的共同发展。根据现有的国内外研究动向及有关文献表明,当前数学教育的焦点,放在了开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想象并进行自主探索的过程上,而并非是针对答案的精确与否而设。也有国内外学者指出,要鼓励学生说思路、探解法、轻答案。新课标也提出要求:“发展学生的数感,提倡学生的个体探索,发展其直接经验。”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呢?现笔者从课堂实践谈谈体会。

一、让学生自主操作,建立测量概念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智慧之花开在指尖上。”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绝大部分要依赖于动手操作。动手操作能够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认识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特别是对低年级学生的教学,教师要敢于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敢于少讲精讲,甚至是不讲,充分发挥学生的操作实践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说,学具操作是非常有效的学习方式,既可启迪智慧,又可开启思维的大门。因此可以说,动手操作是小学生数感培养的有效途径。

在苏教版数学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的操作实践活动,教师要抓住这些活动并深入其中,进行引导,培养小学生的数感。例如,在教学周长和面积这两个概念时,笔者做了如下设计。1.出示情境图,设问:如果要给花坛砌水泥边,该怎么做?要制作扇子,该怎么做?要给车窗镶上金属条,该怎么做?2.让学生动手测量各自的长度。我继续设问:用哪种测量工具比较合适?学生进行自主选择后反馈结果,发现选择直尺容易出现偏差。这样通过动手操作,学生积累了经验,并有了思考的空间,发展了思维。

在学生实践中,笔者向学生渗透了两个重要的数学思想:变曲为直和巧算。提出关键问题:在测量中绳子的这段长度和这条曲边的长度是什么关系?这为学生以后解决周长的问题提供了很好的模型。显然,通过实践活动发展起来的周长概念,是学生自主操作建立起来的,既有直接经验的参与,又有数感思想的渗透,也是学生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训练估算能力,培养估算习惯

估算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环节,而估算的应用在生活中也非常广泛。新课标也对估算提出了要求:前一阶段要能够推理估算过程并进行估算,后一阶段要能够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估算也是培养学生数感的一个有效途径。估算对学生思维的发展,还有学生的积极性都有调动作用,并能够使学生的数感得到协调发展。

例如,在估算教学中,笔者提出问题要学生估算:甲乙两个班,甲班学生制作彩蛋125只,乙班制作彩蛋462只,估一估两个年级总共制作彩蛋多少只?因为学生之前都有“估数”的经验,所以笔者引导其学会尝试用相邻的整十数或整百数估算。但其中有估大的,有估小的,或者一个估大一个估小的;有的用相邻的整百数去估算……在学生动态生成的资源中,我组织学生观察、比较,并展开讨论:哪些方法正确?哪些方法错误?能否将它们归类?和精算比,哪类更接近?

通过师生间的有效互动,学生归纳总结出了三位数加法的估算方法,明确了估算的多样性和不唯一性,同时体会到相邻的整十数估算较接近精算结果,用整百数估算更快捷。在估算和精算的比较过程中,学生的数感不知不觉得到了培养。

三、运用数学建模,解决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在小学教学中,数学建模思想也是建立在数感之上的, 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经历观察、分析、操作等过程,借以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数感实质是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那么如何在应用题中体现学生数感培养?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采用对应的数学建模来引导数量关系,但可惜的是,对于复杂的应用题来说,如果单纯从数量关系去考虑问题,往往会把问题更加复杂化,无法梳理清楚。这时候教会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比教会学生弄懂数量关系更为重要。

例如,在教学中,我采用图形转化的方法,让学生从图形入手,以数形结合的问题视角分析问题,建立数模思想。如这样一道题:小胖和小丁用同一根绳子测量一棵古树。小胖用绳子绕了四圈,还差0. 55米;小丁用绳子绕了三圈,又多出1. 65米。这根绳子长几米?这类题目被称为盈亏问题,因为数量关系比较复杂,想要理清其关系,应画线段图并列式计算。我们根据已知数据,可以画出如下线段图。

学生通过观察线段图可以发现,“1. 65+0. 55”其实就是一份的数量,由此可以得到解答:1.65+0. 55=2. 2(米)。

经过线段图的数形结合,让学生理解了题意,并明确了问题的方向,有了清晰的解题思路。在这样的过程中启发了学生思维,突破了教学难点,有效发展了学生的数感。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感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惟其如此,才能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获得长足发展。对于小学教师来说,要多从教材入手,从数感培养入手,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发展数学思维。

(责编 黄春香)endprint

猜你喜欢
数感绳子线段
浅谈构建数学模型,建立千以内数的数感
绳子够长吗
画出线段图来比较
怎样画线段图
我们一起数线段
数线段
绳子穿冰
解开你身上的绳子
取绳子
新理念下学生数感培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