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继萍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而简便运算在计算教学中又有着重要的地位。《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简称《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计算教学中,既要重视以计算技能为重点的认知目标,又要培养学生准确而迅速的计算能力。”因此,在计算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择灵活合理的方法进行计算,培养学生计算的灵活性,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数学思维能力。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学习四则简便运算的错误率很高,搜集、整理、反思学生的错例,找出规律性的错误,对在简便运算教学中有效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能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错误一】运算定律认识不清。
例:102×15=(100+2)×15=15×100+2=1502;
115×98=115×(100-2)=11500-2。
成因分析:在学生学习的五个运算定律中,乘法分配律难度最大,题型变化多,计算错误率高,而且特别容易与乘法结合律发生混淆。上面的例子就是因为犯了这个错误,究其原因,主要是对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认识不清,运算定律掌握不够扎实,以至于在应用过程中发生混淆。只掌握计算法则而不理解算理,那只能是机械地套用,无法适应千变万化的具体情况,更谈不上灵活运用,甚至应用起来会发生混淆现象,导致计算错误率居高不下。
对策:对于上面的问题,教师应该先从这两种运算定律的意义入手,加强学生对算理的理解,促进学生对运算定律的掌握。
以102×15为例,可以借助数形结合,来促进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一个长方形长102米,宽15米,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画图能使问题更直观,把这个长方形分成100×15和2×15的两个长方形。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出,较大长方形的面积是100×15,较小长方形的面积是2×15,两个乘积的和才是这个大长方形的面积,从而直观地看出只用100×15的积直接加上2就很明显是错误的了。
【错误二】对运算性质理解不深,应用不灵活。
例:236-68-38=236-(68-38)=236-30=206;
189-(89+45)=189-89+45=145;
360-298=360-300-2=58;
751-306=751-300+6=457。
成因分析:学生常运用的运算性质是减法的性质和除法的性质,即a-b-c=a-(b+c),a÷b÷c=a÷(b×c)。运用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运算,基础题学生掌握得还好,但在实际的计算中要用到添括号、去括号的知识,而添括号、去括号是学生中学阶段要学习的内容,学生对添括号、去括号的原则理解不清,应用起来就有难度,从而造成计算错误。
对策:对于学生出现的这些错误,首先还是让学生明确算理,如果单纯地给学生总结“多减了要加上,少减了要再减”这种绕口令似的讲解,很多学生只会听得云里雾里,而借助事例让学生明白算理,学生理解起来会容易得多,应用起来会娴熟得多,计算的正确率当然也会大大提高。
以“360-298”为例,我给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老师到商店里去买东西,带了360元钱,要买一双298元的鞋子,付给营业员300元,老师手中的钱要从360里减去300,还剩60元,但营业员还要找回2元,就要用60加上找回的2元,就是62元,而不是58元。计算中从360里面减去298,是因为我们先减去的是300,多去掉了2,因此要加上,这就是多减了要加。而“751-306”这道题:一双鞋子306元,先付给营业员300元还不够,需要再付6元,这就是从751里只去掉300肯定不行,还要再去掉6,即少减了就要再减。道理明确了,不管是基础题还是拓展题,计算的正确率都会大大提高。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理解了算理,改模式套用为理解灵活运用,学生的计算能力、计算技巧定会不断提升。
【错误三】对运算顺序判断不明。
例:32×4÷32×4=1;
23+6-23+6=0。
成因分析:学生为了简便运算而简便运算,看到除号或减号两边的算式相同,就根据“一个不为0的数除以它本身等于1,一个数减去它本身等于0”直接计算。这显然是受思维定式影响,而忽略运算顺序,导致计算错误。
对策:四则简便运算不能脱离四则运算进行教学,不能完全割裂开来,不能盲目地为了简便运算而简便运算,而要与四则运算融合在一起,让学生下笔计算之前要先认真观察、动脑思考,通过观察进行判断并选择灵活合理的方法进行计算,同时要加强辨析练习,弄清“a×b÷a×b与(a×b)÷(a×b),a+b-a+b与(a+b)-(a+b)”的联系与区别,从而提高计算正确率。
【错误四】负迁移影响。
例:150÷(30+15)=150÷30+150÷15=5+10=15。
成因分析:乘法分配律(a+b)c=ac+bc可以扩展为(a-b)c=ac-bc和(a+b)÷c=a÷c+b÷c。但由于(a+b)÷c=a÷c+b÷c与c÷(a+b)=c÷a+c÷b相似,受负迁移的影响,c÷(a+b)=c÷a+c÷b对学生学习乘法分配律起干扰作用,造成运算错误。
对策:除法没有分配律,但是乘法分配律可以向除法扩展为(a+b)÷c=a÷c+b÷c,而不能扩展为c÷(a+b)=c÷a+c÷b。这样简单告诉学生是无效的,好的办法还是让学生能够理解,这当然还是离不开对算理的理解,不光要理解c÷(a+b)=c÷a+c÷b的不合理性,也要理解(a+b)÷c=a÷c+b÷c的合理性。对于学生来讲,最好的办法就是举例验证,学生人人参与,个个举例。这时教师就要说明,举出的例子都符合这条规律并不一定能说出这条规律正确,但如果能举了一个反例却能说明规律是错的,从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的、正确的研究态度。对于c÷(a+b)=c÷a+c÷b,只要举出一个反例,比如“150÷(30+15)”,就可创设一个分糖果的情境:幼儿园小班有30人,中班有15人,把150块糖分给这些小朋友,平均每人分得几块?如果用了上面的算法,那就是每班都有150块糖果可以分,显然是错误的。
除了上面列举的几个典型错误,在实际的计算中学生还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这就要求我们数学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发现问题,找到症结,对症下药,还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拥有良好的计算习惯,掌握一定的计算技巧,能够灵活合理地选择方法进行计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