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术后PICC置管预防静脉血栓的护理体会

2014-01-21 21:53张清霞桑瑛娜
中国优生优育 2014年1期
关键词:置管移位抗凝

张清霞,桑瑛娜,张 昀

(甘肃省妇幼保健院乳腺一科,兰州 730050)

PICC置管减轻了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避免了刺激性药物对血管的损伤,同时以其保留时间长等优势在临床已广泛应用,但其使用过程中的并发症血栓的处理是临床的难题之一,国外研究报告显示:上肢静脉血栓形成是PICC最严重的并发症,导致肺血栓栓塞发生率占肺栓塞的36%和40%,死亡率高达25%[1]。当前,肿瘤相关血栓形成呈上升趋势[2],笔者对4例乳腺癌术后PICC置管后发生静脉血栓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0年2月至2013年5月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PICC置管137例,年龄 21~69岁,中位年龄 47 岁;留置时间平均121 d;置管长度39~50 cm。PICC导管有德国贝朗公司导管、美国ARROW公司导管、美国BD公司导管,置入导管品牌的选择为患者自愿选择。穿刺部位为头静脉25例,贵要静脉63例,肘正中静脉49例。

1.2 护理

1.2.1 规范的置管评估和观察 为肿瘤化疗患者建立PICC操作评估标准;重视置管后的干预和维护,预防和及时处理导管相关并发症以降低静脉血栓形成的概率。置入导管后,先不拔出导丝,去放射科确定导管位置,如果位置适宜可撤出导丝,位置不在上腔静脉可调整导管于最佳位置并记录于导管维护手册,同时导管使用过程中需医、护、患三方共同分析交流,评估风险,最大可能安全带管。

1.2.2 护理标准动作和方法 在进行PICC穿刺时,选择粗直的血管,轻柔地送管,尽可能地减少穿刺带来的血管损伤。带管期间护理人员护管时加强与患者沟通交流,重视患者置管侧肢体的抬举困难或疼痛等潜在的症状体征,置管侧肢体如出现上肢肿胀、胀痛、皮肤发红,皮温增高应马上联系医务人员,及时进行血管超声检查,明确导管与血管的关系,预见性评估和采取措施。早期积极识别和及时处理能有效预防静脉血栓的形成。目前尚未见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来确定PICC 相关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因此有必要进行前瞻性研究探讨PICC 相关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为实施临床干预、有效降低血栓发生率提供指导。

1.2.3 规范置管后的抗凝治疗 加强与血管外科的合作, 对于癌症诊断清楚的患者,在没有抗凝药物治疗禁忌情况下, 应考虑应用抗凝药物预防。2008年美国胸科医生协会的实践指南指出: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可以在抗凝治疗的同时继续保留并使用导管,不建议拔除功能良好且有使用需求的静脉导管[3]。Jones等[4]学者的研究,也提出了同样的观点。对于肿瘤晚期和疾病进展的病人做好全程规范的抗凝治疗。对于血栓高危人群,要全程动态监测血常规、凝血功能四项、D2聚体等,以便早期发现,早期治疗,预防出血的发生,保证治疗安全。

1.2.4 保护血管的穿刺模式 患者入院后,选择患侧的血管进行有创护理操作,减少对患肢的使用,在进行化疗前尽可能进行PICC穿刺,减少因化疗造成的血管损伤,超声引导下应用改良塞丁格技术进行PICC置管成为理想的穿刺模式,因其穿刺针头小,且在上臂穿刺,其血管直径相对大。

1.2.5 置管位置的观察 置管应用过程中要间断检查置管的位置,以便及时发现异常,尽早处理,避免血栓等并发症发生免移位引起。当上肢从内收位到外展90°时,导管末端平均向上移动21 mm,且右侧置管较左侧移动度更大[5]。因此,在带管过程中除了观察导管体内外的长度外,还要定期通过影像学确认导管的位置,以确保其在要求的部位,保证置管安全。

1.3 诊断标准 患者行PICC侧的前臂、上肢出现肿胀、肌肉酸痛或疼痛,局部皮肤发红,皮温增高,彩色超声检查可见上肢静脉系统内探及置管回声,局部可见低回声团块,局部血流不畅,血管管径明显扩张,同时确定血栓部位和范围。

2 结 果

137例患者中4例彩色超声诊断证实置管静脉腔内有血栓发生,发生率为2.92%。本组4例发生血栓患者共接受过化疗2~8次,其中3例头静脉PICC后发生静脉血栓,2例经抗凝治疗后继续使用,1例上腔静脉放置滤网后拔管;另外1例患者右侧贵要静脉置管顺利,带管期间未发现异常,于化疗结束计划拔管前行血管超声检查加放射拍片方发现导管移位,反折至胸壁小静脉,且小静脉内形成血栓,致无法预期拔管,于抗凝治疗7 d后严密监护下拔管。

3 讨 论

临床中对患者的一般状况、外周静脉情况、血常规、凝血指标的评估大家都比较重视,但是对既往对塑料制品、金属制品等高度过敏史的患者的评估有待探讨。此报道中患者置管前的一般状况、外周静脉情况、血常规、凝血指标均正常,但此病例中一名患者,平时戴手表,系皮带,皮肤接触塑料制品时间均会有不同程度的皮肤过敏反应,为过敏体质,置管后72 h电话随访有局部皮肤红和上肢疼痛的反应,遂行超声检查结果提示为静脉炎反应,处理1 d后无效,再次超声检查确诊为局部血栓形成,带管抗凝治疗效果不明显,放置滤网拔管后抗凝治疗数日方痊愈。

按照人体解剖学,贵要静脉在肘窝处呈斜行,位置较深,不利于穿刺,但其管腔由下至上逐渐变粗,静脉瓣较少。头静脉位置表浅,在肘窝外侧可见其管径粗直,易于穿刺及固定,但头静脉管腔由下至上逐渐变细,分支多,静脉瓣相对较多,不利于导管顺利通过,在置管过程中易损伤血管内膜。本组均为乳腺癌术后患者,因实行患肢终身保护的护理,PICC置管选择静脉比较局限,加之耗材的价格因素使穿刺的成功成为首选目标,本组经头静脉穿刺发生的血栓占75%,表明经头静脉穿刺血栓发生率明显增多。与吴红娟等[6]的报道相仿。分析乳腺癌术后PICC置管发生静脉血栓的原因:①血管内皮受损:化疗药物本身能明显增加血栓的危险性,一些药物造成对血管内皮的非急性损伤,常见药物为阿霉素。血管内皮损伤时,血管内膜下层及胶原裸露或致静脉内皮及其功能损害,均可引起多种具有生物活性物质释放,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同时静脉壁内电荷改变,导致血小板聚集、黏附形成血栓。目前乳腺癌术后蒽环类药物化疗方案已得到广泛应用,本组患者化疗方案中亦均使用了蒽环类药物,还有一些药物降低生理性抗凝因子水平, 如CTX、甲氨蝶呤、5-FU等[7]。本组发生血栓病人已接受过化疗(2~8次),血管内皮的损伤无疑成为增大发生血栓的概率的因素之一。②血管使用情况:乳腺癌患者在使用血管时有别于其他肿瘤患者,患者所有的有创操作均在健侧进行,增加了同一血管的使用率,增大了血管的损伤,同时,乳腺癌术后的补液及对症处理增加了血管的负担,修复的时间得不到保障,血管的损伤也是发生血栓的重要原因。③导管移位:有人认为导管移位的原因目前尚不清楚,但可能与肢体频繁活动、剧烈咳嗽,穿刺部位等有关[8]。胸腹腔压力过高PICC留置过程中患者进行剧烈运动或剧烈咳嗽, 导致上腔静脉压升高, 可使导管折返而漂移移位[9]; 呕吐、呃逆、咳嗽引起膈肌、腹肌、胸壁肌肉的强烈收缩,胸腔容积、压力剧烈变化,中心静脉压和血流随之发生改变,血流反复改变增加了漂浮管移位的可能性[10]。④功能锻炼:肿瘤病人本身血液成高凝状态,此时病人如不坚持置管侧肢体功能锻炼,影响血液回流,极易发生血栓,导致肢体疼痛和肿胀感。分析未进行有效功能锻炼的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因带管患者担心活动会引起置管并发症,只关注PICC管,而忽视了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同时宣教时亦提到不要大幅度的活动,导致患者对活动存在恐惧心理;其次化疗病人易产生恶心、呕吐纳差、疲乏无力等反应, 病人自主活动时间减少,同时由于输液量增多,卧床休息时间增加,导致病人功能锻炼时间减少;还有乳腺癌患者因为患肢活动受限,致健侧肢体主动活动减少。

总之,在导管使用过程中,应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积极预防静脉血栓的发生。血栓形成后,应及时给予抗凝治疗,密切观察出血倾向及其他部位栓塞征象,确保医疗安全。

参考文献

[1] Evans R S, Linford L H. Sharp J H,etal. Computer identification of symptomatic deep venous thrombosis associated with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J].AMIAAnnuSympProc, 2007,11:226-230.

[2] 王 喆. 恶性肿瘤与静脉血栓形成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国肿瘤临床, 2008, 35(24):1429-1433.

[3] 吴红娟, 陈雪峰, 张美英,等.肿瘤患者PICC 置管主要并发症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8, 43(2):134.

[4] 张铭录.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致血栓形成四例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 2007, 7(12):962-963.

[5] Kearon C, Kahn S R, Agnelli G,etal. Antithrombotic therapy for venous thromboembolic disease:American College of Chest Physicians Evidenced Based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8th Edition)[J].Chest, 2008, 133(6 Suppl):454S-545S.

[7] Jones M A, Lee D Y, Seqall J A,etal. Characterizing resolution of catheter associated upper 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J].JVascSurg, 2010, 51(1):108-113.

[8] 张仙爱, 常红利, 黄利娜, 等.P1CC导管留置导管移位原因分析和对策[J].现代肿瘤医学, 2007, 15(8):1210-1211.

[9] 李秋梅, 肖彩琼, 范育英, 等. PICC 在上腔静脉内留置期间管头移位原因分析及对策[J].家庭护士, 2007, 5(9):19-20.

[10] 刘 莉, 李任萍, 李馨悦. 肿瘤患者PICC 置管的健康教育[J].护士进修杂志, 2008, 23(3):219-220.

[11] Andrew R, Forauer M D, Marc Alonzo. Change in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tip position with abduction and adduction of the upper extremity[J].JVasIntervRadiol, 2000, 11:1315-1318.

猜你喜欢
置管移位抗凝
MDT诊疗模式在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盘前移位中的治疗效果
老年人群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抗凝治疗
抗凝治疗对心房颤动相关轻度认知障碍的影响
口腔正畸治疗牙周病致前牙移位的临床疗效
老年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应用达比加群酯抗凝治疗的安全性分析
大型总段船坞建造、移位、定位工艺技术
分析个性化护理对老年科患者PICC置管后并发症的作用效果
急性胰腺假性囊肿的外科治疗
PICC标准护理对置管患者自护能力和质量的效果分析
Mutually Benefic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