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版本教材城市地理内容比较

2014-01-21 21:16张思宇史卫东
地理教育 2014年1期
关键词:空间结构章节城市化

张思宇+史卫东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城市地理内容成为高中地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发展日新月异,同时也伴随着大量的城市问题,这给城市地理学研究者提供了良好的研究机遇,同时也为高中学生更好地了解他们生活的环境提供了机会。城市是一种多要素组成的集合体,是高中地理教材各章节之间联结的一个纽带。本文将基于《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对四版本教材中城市地理内容进行对比分析。

一、课程标准对城市地理内容要求

课程标准对城市内容作出四点界定: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城市是学生了解人文环境及人与环境关系的重要方面,课程标准以学生对城市的感性认识为基础,要求通过高中地理教学使学生形成对城市的理性思考。学生要理解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学会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同时解释形成原因,并能将其应用到实际案例分析中。城市地域结构的形态和模式研究作为城市地理学的基础理论,要求学生应用上述理论反映出的地理原理解释不同规模城市功能差异。关于城市化内容,要通过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最后要与地域文化相结合。

二、基于课标对四版本教材比较分析

1.四版本教材共性分析

四版本教材分别由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中国地图出版社(中图版)、湖南教育出版社(湘教版)和山东教育出版社(鲁教版)根据课程标准编写,各模块内容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存在着逻辑联系。每一章节都围绕知识结构框架,以便更好达成高中地理课程总目标——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人文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主要途径。教材编写过程从客观实际出发,与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紧密联系,引入新的科技成果,改变传统章节设置形式——简单知识点罗列,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多样化的图片、丰富的案例,有助于学生积累生活经验,改变传统学习方式,更多地进行体验式和探究式学习。课外练习设置也注意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2.四版本教材个性分析

城市位于教材第二章,与第一章人口内容呼应,承接下文的工业与交通布局。城市是人类的聚落形式之一,它承载着本区域内及部分区域外人的生活与生产行为。根据教材内容学生通过对居住城市的地域结构、工农业生产布局、居住地区交通运输线路、居住地区环境问题等方面调查,有助于对教材后几章内容的掌握。

(1)教材章节内容设置顺序分析。教材中设置的内容基本一致,但各版本内容设置顺序及侧重点有所不同(见表1)。

从章节名称看,人教版城市与城市化,主要侧重城市本身和城市化的内容,从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入手,介绍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接着第二节介绍城市的不同等级和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最后主要介绍城市化,涉及城市化的概念、原理及进程,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材编写过程中重视对学生分析能力培养,各节借助阅读和活动进行实例分析,但是内容设计中缺少“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中图版章节题目与课节设置相一致,以探索形式引出城市空间结构内容,详细介绍各功能分区,并从历史、经济、社会及行政等四方面分析城市空间结构形成的原因。城市化除介绍城市化的概念、原理及进程,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外,还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进行对比。教材将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单独作为一节,突出对本部分内容的重视。图文并茂,举例典型,文字生动、可读性强、随图设问,激发学习情趣。

湘教版章节名称城市与环境,将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单设为一节,突出对环境问题的重视。教材首先以阅读材料形式介绍城市、镇和乡村的区别,介绍城市空间结构。接着介绍城市化,涉及概念及形成机制,活动中引入现阶段中国城市化的特点,并与现实情况结合。教材内容规范、科学严谨,文字简练。知识点按照从理论到案例的组织模式,教材阅读材料有利于扩展学生知识面。活动内容涉及学生收集、讨论、总结等过程。

鲁教版从章节题目看主要侧重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教材首先通过北京城市用地扩展导入城市的发展与起源,与其它版本教材不同是在第一节就介绍城市化内容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再介绍城市区位和体系,最后为城市空间结构。教材内容设计体现城市处在发展变化过程中,并且注重与实例结合。课后安排的单元活动“地理信息系统与城市管理”,让学生了解GIS在城市生活中的应用。

(2)教材案例设置与活动安排分析。在新课标指导下,教材知识点减少,内容设置从学生的智力和认识发展水平出发,运用大量案例与活动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表2对比四版本教材案例设置情况。

人教版和湘教版案例应用较多,且多与书中知识点密切相关,重点围绕前三个问题展开,都未具体介绍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大量案例与活动引入有助于教师选择与组织教学内容,也使学生更多地从事探究学习和实践活动。

中图版以探究形式引入新课,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探究意识。导入式案例使用充分体现课标强调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摆脱单纯知识传授,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学习指南、思考贯穿整个章节,使内容联系更加紧密。

鲁教版每节节首以我国城市发展案例为基础设问,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与我国实际结合,观察周围地理现象。知识窗以知识点传授为主,活动设置侧重培养学生解决现实问题能力。章末单元活动“地理信息系统与城市管理”与当前地理技术结合,让学生了解地理技术发展进程以及与城市之间的关系。

(3)教材图像图片对比分析。简单文字描述已经不能激发学习兴趣,四版本教材从学生心理出发,使用大量图像图片,符合学生需要,注重读图能力培养。

人教版第二章采用29幅图片,湘教版使用26幅图片,都以示意图为主。示意图主要功能将文字内容图形化、抽象内容具体化、复杂内容简单化、静态内容动态化。用示意图介绍城市地域结构,城市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等,重点突出,并配合文字揭示地理现象及规律,利于学生理解与掌握教材。景观图主要是反映地理事物外貌特征的照片、素描、漫画和航空照片等,将学生不能直接接触的景观展现眼前。

中图版教材第二章共用42幅图片,所占篇幅较大,主要以景观图为主。教材景观图选用与教学内容相对照,同一知识点之间图片相互关联。

鲁教版教材使用35幅图片,示意图与景观图利用最多,但与其它三版本教材相比,分布图所占比例较大。分布图注重培养空间思维能力,读图前通过图例、注记、比例尺判读图上的点状、线状、面状事物,确定城市相对位置及所代表城市的大小。城市地理教学中分布图还能体现出城市、城市群等的空间分布,便于学生从宏观层面对城市发展有总体认识。▲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城市地理内容成为高中地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发展日新月异,同时也伴随着大量的城市问题,这给城市地理学研究者提供了良好的研究机遇,同时也为高中学生更好地了解他们生活的环境提供了机会。城市是一种多要素组成的集合体,是高中地理教材各章节之间联结的一个纽带。本文将基于《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对四版本教材中城市地理内容进行对比分析。

一、课程标准对城市地理内容要求

课程标准对城市内容作出四点界定: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城市是学生了解人文环境及人与环境关系的重要方面,课程标准以学生对城市的感性认识为基础,要求通过高中地理教学使学生形成对城市的理性思考。学生要理解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学会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同时解释形成原因,并能将其应用到实际案例分析中。城市地域结构的形态和模式研究作为城市地理学的基础理论,要求学生应用上述理论反映出的地理原理解释不同规模城市功能差异。关于城市化内容,要通过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最后要与地域文化相结合。

二、基于课标对四版本教材比较分析

1.四版本教材共性分析

四版本教材分别由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中国地图出版社(中图版)、湖南教育出版社(湘教版)和山东教育出版社(鲁教版)根据课程标准编写,各模块内容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存在着逻辑联系。每一章节都围绕知识结构框架,以便更好达成高中地理课程总目标——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人文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主要途径。教材编写过程从客观实际出发,与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紧密联系,引入新的科技成果,改变传统章节设置形式——简单知识点罗列,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多样化的图片、丰富的案例,有助于学生积累生活经验,改变传统学习方式,更多地进行体验式和探究式学习。课外练习设置也注意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2.四版本教材个性分析

城市位于教材第二章,与第一章人口内容呼应,承接下文的工业与交通布局。城市是人类的聚落形式之一,它承载着本区域内及部分区域外人的生活与生产行为。根据教材内容学生通过对居住城市的地域结构、工农业生产布局、居住地区交通运输线路、居住地区环境问题等方面调查,有助于对教材后几章内容的掌握。

(1)教材章节内容设置顺序分析。教材中设置的内容基本一致,但各版本内容设置顺序及侧重点有所不同(见表1)。

从章节名称看,人教版城市与城市化,主要侧重城市本身和城市化的内容,从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入手,介绍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接着第二节介绍城市的不同等级和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最后主要介绍城市化,涉及城市化的概念、原理及进程,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材编写过程中重视对学生分析能力培养,各节借助阅读和活动进行实例分析,但是内容设计中缺少“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中图版章节题目与课节设置相一致,以探索形式引出城市空间结构内容,详细介绍各功能分区,并从历史、经济、社会及行政等四方面分析城市空间结构形成的原因。城市化除介绍城市化的概念、原理及进程,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外,还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进行对比。教材将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单独作为一节,突出对本部分内容的重视。图文并茂,举例典型,文字生动、可读性强、随图设问,激发学习情趣。

湘教版章节名称城市与环境,将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单设为一节,突出对环境问题的重视。教材首先以阅读材料形式介绍城市、镇和乡村的区别,介绍城市空间结构。接着介绍城市化,涉及概念及形成机制,活动中引入现阶段中国城市化的特点,并与现实情况结合。教材内容规范、科学严谨,文字简练。知识点按照从理论到案例的组织模式,教材阅读材料有利于扩展学生知识面。活动内容涉及学生收集、讨论、总结等过程。

鲁教版从章节题目看主要侧重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教材首先通过北京城市用地扩展导入城市的发展与起源,与其它版本教材不同是在第一节就介绍城市化内容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再介绍城市区位和体系,最后为城市空间结构。教材内容设计体现城市处在发展变化过程中,并且注重与实例结合。课后安排的单元活动“地理信息系统与城市管理”,让学生了解GIS在城市生活中的应用。

(2)教材案例设置与活动安排分析。在新课标指导下,教材知识点减少,内容设置从学生的智力和认识发展水平出发,运用大量案例与活动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表2对比四版本教材案例设置情况。

人教版和湘教版案例应用较多,且多与书中知识点密切相关,重点围绕前三个问题展开,都未具体介绍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大量案例与活动引入有助于教师选择与组织教学内容,也使学生更多地从事探究学习和实践活动。

中图版以探究形式引入新课,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探究意识。导入式案例使用充分体现课标强调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摆脱单纯知识传授,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学习指南、思考贯穿整个章节,使内容联系更加紧密。

鲁教版每节节首以我国城市发展案例为基础设问,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与我国实际结合,观察周围地理现象。知识窗以知识点传授为主,活动设置侧重培养学生解决现实问题能力。章末单元活动“地理信息系统与城市管理”与当前地理技术结合,让学生了解地理技术发展进程以及与城市之间的关系。

(3)教材图像图片对比分析。简单文字描述已经不能激发学习兴趣,四版本教材从学生心理出发,使用大量图像图片,符合学生需要,注重读图能力培养。

人教版第二章采用29幅图片,湘教版使用26幅图片,都以示意图为主。示意图主要功能将文字内容图形化、抽象内容具体化、复杂内容简单化、静态内容动态化。用示意图介绍城市地域结构,城市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等,重点突出,并配合文字揭示地理现象及规律,利于学生理解与掌握教材。景观图主要是反映地理事物外貌特征的照片、素描、漫画和航空照片等,将学生不能直接接触的景观展现眼前。

中图版教材第二章共用42幅图片,所占篇幅较大,主要以景观图为主。教材景观图选用与教学内容相对照,同一知识点之间图片相互关联。

鲁教版教材使用35幅图片,示意图与景观图利用最多,但与其它三版本教材相比,分布图所占比例较大。分布图注重培养空间思维能力,读图前通过图例、注记、比例尺判读图上的点状、线状、面状事物,确定城市相对位置及所代表城市的大小。城市地理教学中分布图还能体现出城市、城市群等的空间分布,便于学生从宏观层面对城市发展有总体认识。▲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城市地理内容成为高中地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发展日新月异,同时也伴随着大量的城市问题,这给城市地理学研究者提供了良好的研究机遇,同时也为高中学生更好地了解他们生活的环境提供了机会。城市是一种多要素组成的集合体,是高中地理教材各章节之间联结的一个纽带。本文将基于《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对四版本教材中城市地理内容进行对比分析。

一、课程标准对城市地理内容要求

课程标准对城市内容作出四点界定: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城市是学生了解人文环境及人与环境关系的重要方面,课程标准以学生对城市的感性认识为基础,要求通过高中地理教学使学生形成对城市的理性思考。学生要理解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学会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同时解释形成原因,并能将其应用到实际案例分析中。城市地域结构的形态和模式研究作为城市地理学的基础理论,要求学生应用上述理论反映出的地理原理解释不同规模城市功能差异。关于城市化内容,要通过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最后要与地域文化相结合。

二、基于课标对四版本教材比较分析

1.四版本教材共性分析

四版本教材分别由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中国地图出版社(中图版)、湖南教育出版社(湘教版)和山东教育出版社(鲁教版)根据课程标准编写,各模块内容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存在着逻辑联系。每一章节都围绕知识结构框架,以便更好达成高中地理课程总目标——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人文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主要途径。教材编写过程从客观实际出发,与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紧密联系,引入新的科技成果,改变传统章节设置形式——简单知识点罗列,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多样化的图片、丰富的案例,有助于学生积累生活经验,改变传统学习方式,更多地进行体验式和探究式学习。课外练习设置也注意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2.四版本教材个性分析

城市位于教材第二章,与第一章人口内容呼应,承接下文的工业与交通布局。城市是人类的聚落形式之一,它承载着本区域内及部分区域外人的生活与生产行为。根据教材内容学生通过对居住城市的地域结构、工农业生产布局、居住地区交通运输线路、居住地区环境问题等方面调查,有助于对教材后几章内容的掌握。

(1)教材章节内容设置顺序分析。教材中设置的内容基本一致,但各版本内容设置顺序及侧重点有所不同(见表1)。

从章节名称看,人教版城市与城市化,主要侧重城市本身和城市化的内容,从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入手,介绍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接着第二节介绍城市的不同等级和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最后主要介绍城市化,涉及城市化的概念、原理及进程,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材编写过程中重视对学生分析能力培养,各节借助阅读和活动进行实例分析,但是内容设计中缺少“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中图版章节题目与课节设置相一致,以探索形式引出城市空间结构内容,详细介绍各功能分区,并从历史、经济、社会及行政等四方面分析城市空间结构形成的原因。城市化除介绍城市化的概念、原理及进程,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外,还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进行对比。教材将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单独作为一节,突出对本部分内容的重视。图文并茂,举例典型,文字生动、可读性强、随图设问,激发学习情趣。

湘教版章节名称城市与环境,将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单设为一节,突出对环境问题的重视。教材首先以阅读材料形式介绍城市、镇和乡村的区别,介绍城市空间结构。接着介绍城市化,涉及概念及形成机制,活动中引入现阶段中国城市化的特点,并与现实情况结合。教材内容规范、科学严谨,文字简练。知识点按照从理论到案例的组织模式,教材阅读材料有利于扩展学生知识面。活动内容涉及学生收集、讨论、总结等过程。

鲁教版从章节题目看主要侧重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教材首先通过北京城市用地扩展导入城市的发展与起源,与其它版本教材不同是在第一节就介绍城市化内容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再介绍城市区位和体系,最后为城市空间结构。教材内容设计体现城市处在发展变化过程中,并且注重与实例结合。课后安排的单元活动“地理信息系统与城市管理”,让学生了解GIS在城市生活中的应用。

(2)教材案例设置与活动安排分析。在新课标指导下,教材知识点减少,内容设置从学生的智力和认识发展水平出发,运用大量案例与活动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表2对比四版本教材案例设置情况。

人教版和湘教版案例应用较多,且多与书中知识点密切相关,重点围绕前三个问题展开,都未具体介绍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大量案例与活动引入有助于教师选择与组织教学内容,也使学生更多地从事探究学习和实践活动。

中图版以探究形式引入新课,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探究意识。导入式案例使用充分体现课标强调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摆脱单纯知识传授,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学习指南、思考贯穿整个章节,使内容联系更加紧密。

鲁教版每节节首以我国城市发展案例为基础设问,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与我国实际结合,观察周围地理现象。知识窗以知识点传授为主,活动设置侧重培养学生解决现实问题能力。章末单元活动“地理信息系统与城市管理”与当前地理技术结合,让学生了解地理技术发展进程以及与城市之间的关系。

(3)教材图像图片对比分析。简单文字描述已经不能激发学习兴趣,四版本教材从学生心理出发,使用大量图像图片,符合学生需要,注重读图能力培养。

人教版第二章采用29幅图片,湘教版使用26幅图片,都以示意图为主。示意图主要功能将文字内容图形化、抽象内容具体化、复杂内容简单化、静态内容动态化。用示意图介绍城市地域结构,城市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等,重点突出,并配合文字揭示地理现象及规律,利于学生理解与掌握教材。景观图主要是反映地理事物外貌特征的照片、素描、漫画和航空照片等,将学生不能直接接触的景观展现眼前。

中图版教材第二章共用42幅图片,所占篇幅较大,主要以景观图为主。教材景观图选用与教学内容相对照,同一知识点之间图片相互关联。

鲁教版教材使用35幅图片,示意图与景观图利用最多,但与其它三版本教材相比,分布图所占比例较大。分布图注重培养空间思维能力,读图前通过图例、注记、比例尺判读图上的点状、线状、面状事物,确定城市相对位置及所代表城市的大小。城市地理教学中分布图还能体现出城市、城市群等的空间分布,便于学生从宏观层面对城市发展有总体认识。▲

猜你喜欢
空间结构章节城市化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章节易错点提前干预的策略研究
利用“骨架突破法”,提高复习效率
国内历史文化街区研究综述
道路绿化带的不同空间结构对污染物扩散的影响
运用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浅析《被占的宅子》的空间结构
河北燕郊的空间结构规划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烃》一章中的实验考点大扫描
雕塑的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