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珍
语文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一定要及时改变对课程精神的理解,从关注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为学生构建更加富有生命的课堂教学,也就是要全面适应素质教育,面向全体的学生,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而教学课堂作为现阶段教学的基本方式和最重要的途径,教师应该在有效的时间和空间内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获取语文知识,并且不断培养其基本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满活力。因此,教师要全面推广素质教育,把素质教育的精神真正体现在课堂教学之中,其中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要不断优化教育教学的过程,把语文课堂教学的优化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核心内容。教师要从学生的发展和主体性出发设计出更加适宜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活动。
但是在当前的语文教学课堂中,那些传统教学遗留下来的弊病,如“满堂灌”“死搬课本知识”等还没有完全消失,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效率和质量还是处于低的状态。为了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够更好地改变局面,教师要积极推行新的课程标准,贯彻新的教学目标,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的发展,并把学生的主体性真正体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地优化语文的教学过程。斯普朗格曾经说过:“教师进行教育的最终目的并不是简单地传授给学生已有的知识,而是要把学生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和价值感‘唤醒。”为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进入学生的精神世界和心理世界,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表现,让学生真正参与到知识的学习和探索之中,让语文课堂充满人文关怀的情感,不断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一、注重课程导入的艺术性,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课程导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虽然只占有一小部分,但是它却是整堂语文教学课程的开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只有抓好这小小的导课环节,才能够将学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才能够把握学生的思维脉搏,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这样才能够确保一堂语文课程的成功完成。课程导入环节犹如文章的“凤头”,它虽然小巧玲珑,却能够引导学生的思维,安抚学生的情趣,激发学生的情感,推动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为此,我们一定要重视课程导入环节的艺术性,运用更加具有针对性、启发性、趣味性和新颖性的方式,用自己全部的智慧设计出最有效、最有趣、最能够吸引学生的课程导入方式,让教学的内容和形式“第一锤”就敲进学生的内心深处,从而指引学生更加专注于学习的内容和活动,提高学生的注意程度。
二、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优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
在素质教育中,教师的角色应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知识的引导者,引导学生通过交流、探索、讨论和整理等形式自主地获取知识,实现学生的主体性。而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情境和氛围,优化教学课堂,让学生在适宜的环境中生动活泼地学习,在愉悦的人际交往中提升自己的学习技能,发展自己的个性,使自己的整体素质上升一个台阶。众所周知,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态度以及参与的兴趣和程度会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的效果,教师只有真正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并顺利完成了学习任务,达到了教学目标,才算是使语文教学课堂得到优化和提升;才能够让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对语文课堂中的学习活动充满兴趣;才能够促使学生能够积极踊跃、满怀热情地投入到语文课堂教学环节之中,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靠耳朵听来的知识,记得快忘得更快;如果知识是看到的,便会深刻地记忆住;但是如果知识是自己动手“创造”出来的,不但会记忆深刻,还会更加灵活运用。这也就真正体现了学生参与学习的重要性和优越性。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就更加应该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出各种各样的动手探索知识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各种感觉器官参与知识的学习和创造过程,让学生的心理处于积极主动、十分活跃的状态。教师要竭尽全力地满足学生的个体要求,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去成为一名知识的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总而言之,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习结果的同时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参与状态,争取使语文课堂能够呈现出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
三、利用小组间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团结精神
学生都会拥有一种强烈的交往欲望,他们都希望把自己的想法和意见拿出来和同学以及教师进行交谈。在大量的实践中也证实了,最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式就是讨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小组之间的交流合作学习方式恰好为学生营造了这种环境。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将学生分成小组,发挥小集体的力量共同探索知识、探讨知识并获取知识。通过小组间的交流合作活动,学生不但能表达自己的观点,还能够清晰地理解和明白他人的思想,养成了良好的聆听习惯,促使学生能够不断自我反思自己的观点,拓宽思维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提高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贯彻好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环节要从学生的发展角度出发,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并不断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其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责编 张景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