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勤
曾子曾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圣人之所以为圣人,不是因为他们有得天独厚的基因,而是因为他们懂得反思。蚌含之珠,其璀璨与晶莹之美,源于贝壳对于沙砾层层的包裹与细微的研磨。每遇入蚌之沙,贝壳以其内层不断分泌的珠汁合着包裹与研磨的阵痛,加以时日,终成蚌之珍珠,珠玉光华。
“且行且思”,顾名思义,“行”即教师的行动,“思”即教师的思考,教师的反思。行动要立足于教学实际,而反思就要立足于教学中的问题。
一、每一个学生都会成为你的教研资源
一天我在办公室批改作业,谁知新来的小李教师哭着跑回了办公室。我一问,她竟哭得愈发厉害,后来好不容易才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
原来我班的“小胖墩”大毛上课溜号,小李教师让他站起来,他竟磨磨蹭蹭,无动于衷。小李教师走过去问:“你怎么不站起来?”他反问:“我为什么要站起来?”就这样,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地争上了。随后小李教师想拽他站起来,却拽不动,于是便失控地将他的课本扔到窗外,小胖墩质问教师凭什么扔自己的书,小李教师怒吼胖墩为什么不站起来……
事后,我郑重其事地向小李教师道歉,大毛也在我的教育下向教师道了歉,可问题是,他一直不停地嘀咕着:“我坐着又不犯法,那么挤的座位我能站得起来吗?”他的嘀咕声引起了我的注意。
是啊,仔细回忆,我们当教师的确实没注意到学生站起来的诸多不便,我们每个教室都坐着好几十个学生,桌椅又比较大,教室里确实很拥挤,站起来也不容易。回答问题时椅子的挪动声此起彼伏,起来的时间比回答的时间还要长。而我们总是习惯性地认为学生该站起来时没有站起来是一种失礼,甚至想当然地认为是目中无人。于是就此事我开始反思,“学生回答问题时就应该站立”的这种观念难道就不能变通一下吗?其实坐着站着只不过是一种形式。于是在我的课堂上,我宣布,回答问题时方便就站,不方便就可以不站。
二、每一堂课都会成为你问题产生的沃土
有一次我正讲得兴致勃勃,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时,门外不合时宜地响起一声“报告!”于是我的思路被打断,学生们的兴致亦被干扰。随后只听外边报告声迭起,而学生则抬头观望。面对此景,我很恼火,但我深知学生迟到肯定是有原因,再加之初三学习的紧张,只能硬着头皮频频应道:“进来!进来……”下课后,我将那些迟到的学生叫到了办公室,批评教育后,并命令道:“以后我的课再迟到就别上了,索性不要影响我!”学生走后,我坐在办公椅上一言不发,生着闷气。这一切都被一位老教师看在了眼里,他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干嘛那么生气,学生迟到实属正常现象,特别是初三学生,面对这种现象需要改变策略,譬如凡是上课迟到的,不管什么原因都不用喊‘报告,让他自己直接开门悄悄地回到座位上,只要不影响教师和学生就行。”随后他又指出了我的错误:“若学生迟到了,你将其拒之门外的话,那势必会对学生的学习造成很大的影响,当然也会影响到你的教学成绩。”
事后,我认真反思了个人行为,觉得自己的做法确实有失偏颇,于是决定采用那位老教师的建议,谁知真还有了意外的收获,迟到的学生总是带着歉意的目光和我交流后,赶忙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教师和其他学生也不再停顿上课的节奏。下课后,他们马上会主动找我说明迟到原因。更为可喜的是迟到的学生越来越少了,学生跟自己的距离也更近了。
三、每一个行动都会成为你问题产生的起点
记得自己担任市中青年课堂教学竞赛评委工作时,听了一节英语课后,心头总有一个细节挥之不去,整整一节课里,那位教师面带笑容,可他的一根食指却频频地指向教室的每个角落:“You,please!”学生就那样被轮流“指指点点”。事后,在评课时我就此事提出了我的想法,能否将手指随意一点换成全掌向上托起,因为虽然只是一个动作的简单变化,而“指”则传达着冷冰冰的命令,“请”却诠释了一种全新的师生关系,全新的教育理念。谁知,我的话音刚落,竟立即得到了同行们的认可,我也为自己悉心观察而感到高兴!
随着教龄的增加,让我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且行且思,不是哲学论题中的空谈,也不是人生规划中的向往,而是我们处世时最根本的法门。我们可以看到一批批且思且行的智者,易中天们走出课堂,品评三国热潮汹涌,引领着传统文化的强势回归;余秋雨们投笔上路,《文化苦旅》洋洋千载,勾连起海底沉沙、上古文明的兴衰线索。他们或思得深邃,行得旷远;或思得狡猾,行得漂亮;或思得透彻,行得潇洒;或思得困顿,行得艰辛。但他们无不在作为中贯穿着智慧的指引,在求知中立足于现实的根基,因而于己功成名就,于人雪中送炭。那就让我们背起行囊,漫卷诗书上路,一路采撷,一路追问,做一个且行且思的智者吧!
【责编 金 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