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职业导向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探索

2014-01-19 07:57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核心职业能力

邓 峰

(扬州职业大学,江苏 扬州 225009)

目前,高职教育存在着知识与能力结构性失衡,专业改革重心偏向,就业专业对口率持续在70%左右徘徊的现实问题。这与国家提出学生质量就业、持续就业不吻合,与适用于所有职业或岗位的职业核心能力研究和实践仍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有关。所以,依据高职学生职业发展的价值期待探索和实践职业导向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强化工作过程导向的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对提高学生职业综合能力、就业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一、基于职业导向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原则

国际职业教育领域把职业综合能力划分为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与职业核心能力范畴叠合,反映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可迁移到任何职业领域应用的特殊技能,具体为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等八个方面。鉴于认知层面的描述性知识是解决问题所需知识的静态储备,程序性知识是解决问题必需的动态技能,因此,基于职业导向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成为描述性知识向程序性技能转化的唯一有效途径。

(一)能力为本原则

作为在长期工作过程中提炼、整合、归纳的内隐性知识、经验、技巧、情感复合体,职业核心能力更强调的是内在的能力如何外显,适应动态的职业变更与职场活动,而这就要求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必须通过能力内化于行动的系列实践,促使学生在具备一定专业技能基础上,掌握自我学习、与人交流、解决问题、组织协调等能力,完成知识向技能的顺利转化。

(二)行为导向原则

高职学生职业综合能力包含专业能力,具体行业具体职业需要的具体岗位工作技能,迁移能力,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或职业发生变更能重新获得新知识技能;通用能力,个人在工作或生活中所需的完整能力。所以,强调学生主动适应行业变化、职业变化、岗位变化,具备从狭隘的工作岗位走向宽泛的岗位群或新职业能力,持续学习和自我提升能力,获得新知识和技能能力及迁移知识的行为能力。

(三)学生主体原则

任何知识只有在应用的过程中才能产生感悟,才能发挥效用。课堂教学中,应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构建以聚焦思维结构的智力理论为基础,注重激活思考——引导思考——碰撞思考——享受思考的认知过程,同时,借助职业综合能力这个“媒介”,重在学生会学,倡导“小组多元竞合学习”模式及“教学相长”教学模式,把学生“学”贯通“知识表象层——规律内属层——能力积淀层——心态支撑层”,形成向纵深推进的体验式课堂教学。通过项目任务教学和学生学习小组学习,实现学生由学会向会学的有效转变。

(四)项目教学原则

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离不开以职场活动某个或某几个因子为培训目标,通过专项设计项目进行的特殊培训。这也就是说构思基于职场活动导向的系列化训练项目,有效组织与安排相对应的专项训练,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形成与提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理实一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重梳理和整合具有逻辑关联的职场背景的项目体系,在既定教学目标下,达成内容的超前性,表述的精确性,项目的可操作性,应用的通识性,实现应用和强化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教学目的。

(五)理实一体原则

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无论哪一种形式,都要遵循理论实践一体的原则。在ODPAE 五步训练法[1]中,从展示目标(O),让学生明确学习内容,做到我想学了;到进行示范(D),让学生形成基本认知,做到我明白了;到进行准备(P),让学生掌握基本方法,会做,再到行动(A),让学生主动学习,完成项目;再到评估(E),评估自己成果,使学生肯定自我。在这过程中把第一思考时间还给学生,把第一表达机会让给学生,把第一体验过程交给学生,把第一认知反思留给学生,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六)多元测评原则

书面的专业模块考核仅仅是一项基础工作,但需要以能力发展为核心要求及评价能效性得到充分展现的多元测评,真实评估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提升效果。动态的多元测评包含:测评主体多元化,教师、学生、企业、考证部门、家庭五位一体;测评方法多元化,过程测评与结果测评相结合,阶段性测评与总体性测评相结合;测评方式多元化,书面与表现相结合,风采展现与职场要求相结合。通过规范引导及人本化测评、开放性测评、综合性测评,及时发现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形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避免非规范技能延续和一些弊端。

二、基于职业导向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实践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纳入职业核心能力教学模块后,把与人交流、团队合作、信息处理、解决问题、自我学习等作为衡量合格毕业生的重要指标之一。同时,课内课外相结合、主导主体相结合、校内校外相结合、显现隐性相结合、能力行为相结合,立足学生可持续发展目标要求,促进学生积极应对行业、企业发展变化与挑战,成为具有职业发展潜力的技术技能人才。具体架构如图所示:

图1 基于职业导向的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架构

(一)第一课堂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

课堂不仅作为学生学习的场所,更是学生职业成长的沃野。我们构建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的系列化阶段目标,在完成职业核心能力基本素质课程、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实习实训一体化基础上,横向打造学生职业技能,纵向打造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矢量推进学生职业综合能力[2],具体表现为:

1.公共课程融入培养

在《大学语文》中融入与人交流能力;《应用数学》中融入数字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中融入信息处理能力;《大学外语》中融入外语应用能力;着力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基本行为。如,护理专业的护患沟通课程,校企合编《护患沟通》教材,基于工作过程,以门诊、入院、住院、出院流程为纵线,按照护理对象的生命周期,选择母婴护理、儿童护理、成人护理、老年护理、临终病人护理等典型工作情景,采用职业核心能力ODPAE 五步训练法系统训练并提高学生沟通能力。

2.选修课集中培养

在全校公选课中,开设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管理、创新创业等专题模块,进行短期集中培训。让学生形成合作小组,结合所学专业开展专题项目。如环境监测专业学生开展校园环保一日宣、扬州运河保护活动、绿色扬州行活动。学生在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设计训练中,既巩固专业技能,又提升职业核心能力。

3.专业课程渗透培养

立足两个维度,横向打造学生专业技能,纵向打造学生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矢量推进学生职业综合能力。在药学专业《药理学》课程中,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开展“药盒SHOW”活动。有学习小组确定“目前常用抗感冒药的成分及应用误区分析”题目,经进一步讨论,分解成“常用抗感冒药成分及作用的比较与分析”、“抗感冒药的应用误区及注意”,“典型感冒大处方的剖析”3 个子课题,在资料搜集、分析和评价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相关知识的整体性建构,完成“目前常用抗感冒药的分析及合理应用”、“‘白加黑’的黑白分析”等小论文,极大地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信息搜索、与人合作、解决问题等能力[3]。

4.实践课程嵌入培养

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嵌入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中。在校内、外实训与顶岗实习的指导任务书中,依据企业岗位工作过程、工作任务、工作节点,确立胜任岗位工作、自我提高的各种能力要求,并与企业共同实施和评价。如在环境监测专业的《环境微生物》、《大气污染控制技术》课程实训中,明确将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纳入实训指导书,设定了不同阶段的要求目标,全面要求学生提高行业通用能力和专业特定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

(二)第二课堂强化学生职业核心能力

第二课堂主要针对学生心理和行为而组织的各项活动,这不仅是第一课堂的补充,而且起到进一步强化的作用,有效地提高学生自觉培养职业核心能力的兴趣和热情,有效检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成效。

1.校企文化熏陶学生职业核心能力

按“让高雅文化漫步校园、让读书工程遍及校园、让阳光体育洒满校园、让企业文化进入校园”要求,在校园文化建设的推进过程中,强化校企文化交流、课程文化共融、环境文化共建、企业文化体验等活动的效果,让学生在体验中逐步认识企业文化、懂得企业文化、融入企业文化、践行企业文化,从而更专注于事业和职业生涯规划,并在正确价值观引导下,成为一个有价值的社会人。

2.职业技能竞赛提高学生职业核心能力

结合国家、省、学院举办的多类专业技能大赛,组织工作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职业技能竞赛,通过学生行为规范和执行力,锻炼学生团队合作、与人沟通、解决问题,创新思维等的能力,进一步磨练学生意志品质,强化心理素质,提升抗压和挫折承受能力,提高自信和岗位适应力。

3.社团活动展示学生职业核心能力

以“参加一个社团,发展一种兴趣,提高一种能力,增加一次机会”为活动设计要求,引导学生加入喜爱的社团,参与社团活动,引入企业“积极主动”、“以终为始”、“要事第一”、“双赢思维”等企业要求,并将企业用人原则贯穿于旅游专业驴友社团、环境监测专业的绿音社团、艺术设计专业墨青社团等活动中,提高学生日常行为与职业行为接轨后的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创新创业锻炼学生职业核心能力

学生经历拟真、仿真工作过程导向的职业核心能力训练后,体验和感悟岗位任职标准,从人品正、素质优、潜能好的基本条件开始,强化做人态度、做事方法、思维方式、认知方式,借助省大学生创新计划和学院创业园两大平台,促使其成为诚实守信、执行力强、团队精神、协作发展、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5.户外拓展强化学生职业核心能力

利用户外拓展,开展体能、心理、人格、管理等方面的体验式综合训练。通过布置任务、学生体验、小组讨论、完成任务、代表发言、教师点评6 个流程,为学生提供参与、尝试、思考,碰撞、感悟和提高的机会,引发学生认知活动、情感活动、意志活动和交往活动的体验,而在各个简单小活动有机地串联后,及时发现平时意识不到的欠缺、盲点和潜力,提高沟通技巧、团队合作、竞争力和个人心理素质。

三、基于职业导向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建议

高职教育的本质是在促进学生生理健康成长的同时,促进职业的顺利发展。为此,学校必须引导学生按心仪的职业来完善职业能力结构与知识结构,完成人岗匹配,提高学习的满意度。其中关键点需注意。

(一)全面提升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

学生经历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其目的在于清晰职业生涯发展方向和目阶段标及总目标,明白未来上任的工作岗位需要什么样人才,怎样才能成为企业干部储备,清楚知道职业工作特征及如何与人合作、与人交流、解决问题,怎样在简单的工作中做出不简单的事,如何展现出职业核心能力实际应用的切实性、实用性、有效性,尽最大可能缩短岗位工作适应时间,不断提高就业核心竞争力。

(二)校企合作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

学校应与企业本着“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理念,共同制定侧重于学生情商发展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方案,共同设置专项训练的情景,共同完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内容,共同发挥校企物质资源的效用,共同进行阶段与总体测评,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或修正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制定启发学生思维的系列化专项训练项目,既要结合专业技能,又要适用于通用技能,为技术技能人才具备高职业素养创造必要的条件。

(三)构建学生为主体的思维型课堂

以“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搜集证据——得出结论——交流合作”五个环节,构建思维型课堂。注重创设职场活动的案例情境、问题情境、任务情境、虚拟情境、企业现场等,强化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感性认识的认知环境和创造自我价值的思维环境;串联职业问题,同向或反向连续延展,由浅入深,环环相扣,不断跃迁新问题,调动学生探究兴趣;以逆向思维判断,发散思维联想,形象思维锁定,逻辑思维推理,突破顺向思维定势,激发创新思维产生和发展,最终实现情境化知识有效输出,默会性技术能力显性表达及创新意识的激发和物化。

(四)不断完善职业核心能力测评体系

重构职业核心能力评价体系的关键在于如何多层次、多角度、多阶段对学生能力提升情况进行一个客观、公正、科学的开放性评价,有利于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提高和延续。在引用AHP 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测评体系时,以职场活动为背景,岗位工作为载体、典型工作任务为项目,让学生对企业产生较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沿着职业发展目标去珍惜各种机会,发挥应有的潜能,不断提炼、整合、升华职业核心能力。

(五)导入职业素质教育学分

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之一是开设学分银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学习积累的学分可互换其它非专业课程或专业基础课程学分,形成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力度的学习环境。鉴于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具有目标性、阶段性和专项项目训练递进性的特征,所以,职业素质学分的引入,可以起到进一步推广、强化的保障作用,从根本上克服第二课堂师资、场地、经费、时间、内容及学生参与率等方面的问题,确保课内课外各种活动均能如期正常开展,取得预期成效。

[1] 李怀康.养成职业能力五个关键步骤的推理及实施[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9(2):4 -10.

[2] 邓峰,吴颖岩.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2(5):96 -98.

[3] 盛树东.高职护理专业中“问题本位”教学的多元构建[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3):76 -79.

猜你喜欢
核心职业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职业写作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我爱的职业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