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红万,徐雅琦
(1.扬州职业大学,江苏 扬州 225009;2.重庆大学,重庆 400020)
汽车尾贴告示语是一种新型社会用语,而社会用语反映了国民文化素养、道德修养和精神面貌。我国语言生活已进入了一个异常活跃时期,语言面貌正在发生重大变化[1]。本文通过实地调查、观察、访谈、统计、分析去考量汽车尾贴告示语使用情况,从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分析这种新兴告示语的语言变体的特点、策略取向以及对人际关系和社会软环境产生的影响,通过纷杂的语言现象来揭示我国社会用语变异的现象和根源。
告示语是一种公开面对公众的公示性话语、与社会生态休戚相关的文字及图形信息[2],它常用来实施告知、宣传、禁止、祈求等类型的以言行事行为[3]。本文关注和探究一种新兴告示语,即张贴在汽车尾部的告示语,简称汽车尾贴告示语。该类告示语具有一般告示语的文体特征,语言形式与语用功能有其独特的特点。如:
(1)BABY in Car
例(1)言内之意(locutionary meaning)即字面含义是“新手上路”,言外行为(illocutionary act)是指通过字面意义表达说话人的意图,即社会语境之意是“be cautious”,言后之果(prelocutionary effect)是指说话带来的后果[4],发挥着“提醒”作用。该类告示语由于社会语境变化引发功能变化,从而产生了语言变体(linguistic variety)[5]。正如美国社会语言学家Uriel Weinreich 和William Labov 的“异质有序”语言观所示,语言在实际使用中总要表现出这样或那样的差异,不可能是纯粹自足的符号系统,然而这种差异不是任意的、混乱的,而是有章可循、有规则变化的[6]128。随着汽车尾贴告示语发展,其功能发生转移,由告知、提醒拓展为调侃、挑逗和威胁等功能,如:
(2)爱我,追我,别吻我!怕羞(修)!(调侃)
(3)着急,你就飞过去!(挑逗)
(4)保持车距,别逼我变形(威胁)
认知社会语言学(cognitive sociolinguistics)产生于20 世纪90 年代英美国家,基于社会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发展起来的一门交叉学科,是一个全新的科学研究领域[7]。他们认为语言不仅表达思想,而且承载社会意义,使用中的语言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并产生社会效应。一方面,在“文化转向”和“认知转向”背景下,研究者们越来越关注语言之外的文化和认知因素,关注语言社会变异现象及其根源,运用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对语言和概念层面的变异进行研究[8]。另一方面采用实证方法对社会和文化场景中语言认知研究时进行数据分析[9]。
本研究以扬州为例实地调查汽车尾贴告示语的使用情况。调查过程中笔者发现新的汽车尾贴告示语层出不穷,它们不是一个封闭的静态系统,而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为了能够收集更多的告示语使研究数据更具信度,该调查历时一年半。调查的主要场所包括商业综合体、政府机关、医院、高校和扬州三条标志性主干道。通过实地调查,收集数据、统计与分析、并辅以观察和开放式访谈,旨在探究汽车尾贴告示语的特点、策略取向以及对人际关系和社会软环境产生的影响。
五花八门的汽车尾贴告示语,是中国社会用语发展的一种变体,反映了中国人的语言生活状况。调查显示:1)商业综合体停车场中汽车尾贴告示语较为密集,且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这是由于这些场所汇聚了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素养和不同经济实力的消费群体;2)政府机关、医院、高校停车场中以少量“新手上路”提醒类告示语为主,这反映了受过高等教育且文化素养高的职业人群很少使用其他类型的汽车尾贴告示语;3)扬州三条主干道上除本地车辆尾部出现告示语,外地车辆也出现尾贴告示语。也就是说,汽车尾贴告示语不仅是扬州人语言生活状况也是中国其他城市的语言生活状况;4)汽车尾部贴有告示语的有车族大多为年轻人,中年人占少数。访谈发现汽车尾部贴有告示语的中年人尽管他们生理年龄已步入中年,但心理年龄依然年轻。通过定性和定量研究揭示了汽车尾贴告示语特点、策略取向以及社会影响。
笔者借鉴Searle 言外行为分类[10]和何自然对告示语的分类[3],依据语用功能将汽车尾贴告示语分为六类(表1),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1.提醒
提醒(prompting)类告示语属于阐述类或断言类以言行事行为,其作用在于向公众提供某种相关信息或指南,这是汽车尾贴告示语产生之初的用意。提醒类告示语一般采用陈述句或省略句的句式,如:
(5)新手上路,注意急刹
(6)噢,特慢!
表1 汽车尾部告示语分类及所占比例
例(5)言内之意“新手上路”,言外行为用直白话语提醒受话者发话者可能随时刹车,请注意保持车距,言外之力起“提醒”作用。例(6)则借用电影《奥特曼》谐音通过间接方式提醒受话者:新手上路,车开得很慢,你跟在后面可不要着急噢。类似告示语还有“新手驾车,龟速行驶中!”等,简洁明了,用语诙谐礼貌,让受话者对发话者驾驶技术的不娴熟予以包容,这应该是汽车尾贴告示语的初衷。
2.祈求
祈求类(requesting)告示语属于指令类以言行事行为,但语气要弱一些,留给受话人选择服从或拒绝的回旋余地较大。虽对受话人的消极面子构成一定威肋,但因同时实施消极面子策略而显得更礼貌。祈求性告示语一般采用祈使句的句式,其语用特点显著,多使用“请”、“请勿”、“别”等礼貌标记语,如:
(7)新手驾驶,请多包涵
(8)请勿追尾!
(9)追我,别碰我!
例(7)-(9)这类告示语语言简洁明了,发话者态度极其诚恳,以哀求的口吻发出告示,受话者能不包容、能不关照吗?
3.调侃
调侃类(teasing)告示语也属于阐述类或断言类以言行事行为,其作用在于以一种戏弄、开玩笑的轻松口吻向公众提供某种相关信息或指南。调侃类告示语一般采用陈述句或省略句的句式,如:
(10)中央特批,随时调头
(11)爱我,别吻我
(12)别追我,我已结婚
(13)河蟹社会,请勿追尾
(14)新手初驾,擅长急刹。
(15)我的驾照是找熟人办滴
(16)本车与110 联网
例(10)言内之意尽管路上交通标识“禁止调头”,但因得到中央特批令,发话者可能随时调头,其言外行为提醒受话者保持车距。汽车尾贴告示语常采用借喻修辞手法,用生活现象来比喻汽车驾驶。如例(11)-(12)中“吻”本是“接吻”,“追”本是“追求”,这儿借用爱情语义场指代交通语义场,借指“追尾”,言外行为“请不要追尾”。例(13)借助网络语言“河蟹”与“和谐”谐音,言内之意为构建和谐社会,不要追尾、以免发生碰撞。例(14)中“擅长”节点词(node)搭配词几乎都是些具有强烈或鲜明积极语义特点的词项,它们赋予节点词及其语境一种强烈的积极语义氛围,而该例中“急刹”具有中性甚至消极语义韵特征,由此造成语义冲突,从而达到幽默调侃的语言效果。例(15)类似于例(13),借助网络语言“滴”与“的”谐音,言内之意发话者压根就没经过驾校系统的学习和培训,言外行为告知受话者既然驾照是托关系办来的,发话者的驾驶技术可想而知噢。例(16)中“110”这儿是指中国报警电话号码,借指报警服务平台,言外行为提醒受话者远离自己的车、不要对自己图谋不轨,否则报警告发。例(10)-(16)中通过借喻、语义冲突、借用网络语言谐音等手段营造轻松、幽默、诙谐的语言氛围达到减少告示语的语势(force)效果[10],其言外之力借助调侃提醒受话者“be cautious”。
4.号召
号召类(advocating)告示语也是一种指令类以言行事行为,旨在号召人们为某一目的或宗旨而努力。由于受话人广泛、笼统、含糊,因此其影响力比上述两类指令性言语行为要弱。号召性告示语没有显著语言特点,但常带有某种修辞色彩,如:
(17)坚决不给日本车让道
例(17)采用直白式的表达方式,表明开车人的态度,言内之意如果你开的是日产车,即使不停地按喇叭也不会给你让道,言外之意告知受话者既然你开了日产车就别指望别人给你让道,慢慢开、慢慢等吧!言后之果号召所有开车人别买日本车,抵制日货,表达爱国情怀。
5.挑逗
挑逗类(provoking)告示语既可以是指令类也可以是阐述类或断言类以言行事行为,其作用在于以一种挑衅、逗引、玩世不恭的口吻向公众提供信息或指南。挑逗言语行为一般采用陈述句或省略句的句式,如:
(18)有本事从我头上过!
(19)哥开的不是车是寂寞!
例(18)采用假设语气,言内之意道路拥堵,你本事再大也无法超越,除非你变成飞机飞过去。言外之意提醒受话者急也没用,路窄无法超车。例(19)是一个阐述类以言行事行为,言内之意借助比喻修辞手法得以表达,正“寂寞无聊”,言外之意“欢迎碰撞”。例(18)-(19)带有挑衅口吻的告示语产生了消极语义韵,易惹怒脾性暴躁的受话者,言后之果对社会软环境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引发受话者动粗,造成不和谐的人际关系。
6.威胁
威胁类(threatening)告示语也属于指令类以言行事行为,其交际意图在于通过言语行为表现出来的力量逼迫恫吓别人停止行动或迫使别人采取行动,语言特点表现为祈使句式,以“别”、“再不……就”等禁止性标记语为特征,语气较为强硬,如:
(20)别滴滴,越滴越慢
(21)别跟我太近,小心扁你
例(20)中“滴滴”是汽车喇叭鸣叫声,指鸣笛,“越滴越慢”言外行为要求受话者不要按喇叭,你越按喇叭我就会开得越慢,言外之力逼迫受话者停止按喇叭,语带威胁警告。例(21)言外行为警告受话者与发话者保持车距,如若跟得太近,别怪发话者揍扁受话者。该类告示语带有恐吓语义,产生了消极语义韵,言后之果威胁了受话者的消极面子,使之产生不悦情绪,造成不和谐的人际关系。
汽车尾贴告示语的言外之力对受话者礼貌程度如图1 所示:
图1 汽车尾贴告示语礼貌程度级别
依据Brown 和Levinson 面子保全论[11]63-70,话语表达的间接程度、发话人留给受话人的回应余地以及对受话者的利损多少会影响话语的礼貌程度。如表1 所示,号召性告示语在汽车尾贴告示语中占3%,使受话者受损最少,礼貌程度最高(见图1),反映了受话者的爱国情怀或保护环境的意识。祈求类和提醒类告示语占28%,使受话者承受一定损失,因此,礼貌程度次之,对畅通行车和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调侃类告示语在汽车尾贴告示语中占53%,超过各类告示语的总和,它对畅通行车和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也发挥了一定作用。但由于不同性格的受话者对调侃类告示语的接受度不同,因此与祈求类和提醒类的告示语相比,得体性与礼貌程度都减弱。挑逗性和威胁性告示语在汽车尾贴告示语中占16%,他们使受话者受损最多、礼貌程度最低(图1)、得体性最差,对畅通行车和构建行车中和谐人际关系不但未发挥积极作用反而起到了消极作用。原因在于发话者与受话者之间存在一定社会距离,对人际交往具有规约作用,这就要求对不同文化、身份、地位的交际对象应实施不同言语行为或采取不同语用策略,以便达到预期交际目的。而车主在选择汽车尾贴告示语时如果忽视了得体性、缺乏礼貌,它就可能威胁了受话者的面子,造成行车中紧张的人际关系,从而影响和谐人际关系构建,也影响社会软环境的建设。因此,笔者建议车主在选择汽车尾贴告示语时除满足自己的喜好外还应兼顾受话者的心理接受度,尽量使受话者受损降至最小。
访谈发现汽车尾部贴有告示语的有车族绝大多数为年轻人。访谈中当问及为什么选择这样或那样告示语时,他们的回答如下:
A:没什么,就是好玩;
B:追求时尚呗!别人贴我也贴!
C:寻开心罢了!
D:没想那么多,就是喜欢!
E:给生活增添乐趣!
F:缓解工作压力!
G:路上堵车,无聊,就找点乐子!
……
有车族在选择告示语时似乎没有什么策略取向,但他们的回答折射出策略取向,间接反映了当下年轻人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他们的价值观和审美观的认知参照点(cognitive reference points)不再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即强调规范、追求含蓄、内敛、注重道义,而是深受西方嘻哈文化影响。它是目前全球青少年群体中最流行的一种文化形式,于上世纪90 年代传入中国,并迅速掀起流行风暴,引得众多年轻人热捧。它具有反叛性、宣泄性、新异性、自由随意性、刺激性、娱乐性和个性化七大文化特质[12]。它侧重展现自我,强调个性、自由、宣泄,充满娱乐性。现代认知心理学和认知科学证实认知参照点是一切认知活动的源动力[13]。人们正常的认知活动会选取概念原型作为认知参照点,即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而中国有车族的年轻人把西方的嘻哈文化作为认知参照点,在他们的心理上具有凸显性。69%的汽车尾贴告示语为调侃、挑逗与威胁类告示语,这类告示语的层出不穷正是中国年轻人深受西方嘻哈文化影响的写照,反映中国青年一代文化价值的取向和审美情趣的趋从。Boroditsky 研究表明,不同的语言包含不同的认知能力,不同语言承载了不同思维方式,而不同思维方式也反作用于语言,只是以不同方式产生影响[13]。文化认知方式和价值观念的特征成为语言变体的理据,语义随着文化特征的发展变化而演变[6]213。
语言与社会相互影响,语言对社会的影响体现在语言的社会功能,而社会对语言的影响反映在语言的变异[14]。语言顺应理论认为语言是人们赖以生存、维系生活的工具。语言使用是一种动态顺应过程,不仅动态顺应交际意图,而且动态顺应交际环境[15]59-63。而交际环境由参与或影响当前交际的社会、心理、客观因素和上下文语境组成,它的社会认知表征具有主体性和主体间性,既属于个人经验模型,又是群体或社团共享的社会文化知识、态度、意识形态、准则和价值观的实例化[16]。汽车尾贴告示语直接反映着生存方式的变迁,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面镜子。从交际角度看,一则告示语就是一个交际行为。在交际过程中汽车尾贴告示语的选择者就是发话人,告示语的受话人则是行驶在后面的汽车司机,受话人只有接受的权利没有拒绝的权利。也就是说,这种交际仅以发话人为中心[7],在社会交际中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和社会职能,属于一种特殊的“单向交际”。Verschueren 认为语言使用是一种社会行为,考察语言使用必须从认知、社会、文化的综合角度将语言现象与其作用联系起来[15]147-172,考量汽车尾贴告示语也理应如此。
依据Leech 言外行为分类[17],提醒类告示语属于合作类言外行为,通过交换信息达到构建行车中和谐人际关系为主要目的。如表1 所示,提醒功能的汽车尾贴告示语只占21%。也就是说,只有少数发话者张贴告示语是为了提醒受话者。且提醒类告示语也发生了变异,由“Baby in Car”演变为“远离新手,珍惜你我”、“别看我,看路!”、“请超车吧!新手龟速许可证!”和“距离产生‘美’”等,语气由严肃转为轻松诙谐。现行汽车尾贴告示语已逐步远离初衷,79%汽车尾贴告示语的功能已完全发生了变异(见表1),其中祈求类告示语占7%,属于竞争类言外行为,发话人希望受话人按照他的意志去做某件事。因此,发话人特别注意语言的得体性,尽量礼貌地使用语言,减少受话者面子受损。如“才上路,让让我吧!”、“实习,请多关照!”、“表(不要)碰偶(我)”和“你可以超我,但不要吻我”。面对这类告示语,那些驾驶技术娴熟的受话者再也不好意思“见缝插针”,抢道超车。而当看到“追我,别碰我!”告示语时,受话者也不好意思跟得太紧。53%的汽车尾部告示语为调侃类的言语行为,如“别看车旧,人可是新的”、“碰撞十次,九胜一平!”、“鲨鱼的屁股不能摸”、“喂,别碰我,我要喊非礼!”、“买的证,租的车,你看着办!”。行驶在后面的司机看到这些尾贴告示语后莞尔一笑,使行车中紧张的人际关系变得轻松和谐。挑逗类和威胁类告示语各占4% 和12%,都属于冲突类言外行为,因此他们本质上是不礼貌的。如,“有本事飞过去!”、“别迷恋哥,嫂子会揍你”、“跟我干啥?当心我挂倒档”、“追我者格杀勿论”。这些告示语产生了消极语义韵,缺乏对受话者的尊重与关爱,忽视受话者的情感因素和心理接受度,与受话者的面子需求背道而驰,既威胁了受话人的积极面子又威胁了他们消极面子[11]249。甚至由于语言粗鲁引起不必要误会、摩擦,在行车中造成紧张的人际关系,对良好社会软环境产生消极影响。
随着有车族人群的年轻化,汽车尾贴告示语呈现多样化。该类告示语虽不是车主自己创造,但折射出车主的个性特征,包括文化情趣、审美情趣和道德修养等。当张贴了尾贴告示语的汽车行驶在路上或停靠在公共场所时,汽车尾贴告示语就构成社会语言环境。而语言环境作为社会软环境是社会的一个重要窗口。也就是说,汽车尾贴告示语使用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社会软环境状况。在重视社会硬环境建设的同时理应重视社会软环境——语言环境的建设。如表1 所示,84%汽车尾贴告示语如提醒类、祈求类、调侃类和号召类对和谐人际关系构建和社会软环境建设有益无害;16%汽车尾贴告示语如挑逗类和威胁类严重破坏了和谐人际关系与良好社会软环境,理应加以重视。交际中说话人的语言选择往往受性别、身份、社会文化背景、世界知识等多种因素影响[18]。从经济视角看,有车族隶属于社会中产阶级,拥有较为发达的物质文明。然而当他们选择挑逗类或威胁类的告示语时,只考虑自己喜好,而忽视了受话者的情感因素和心理接受度,文化素养缺失与拥有发达物质文明使他们形成了冲突与矛盾的人格,与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与良好的社会软环境相背离。
汽车尾贴告示语是一种新型社会用语,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正不知不觉地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研究发现:提醒、祈求、调侃、号召类告示语对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与良好社会软环境产生积极影响,而挑逗和威胁类告示语则对其产生消极影响;不同语用功能的汽车尾贴告示语的礼貌程度从号召、祈求、提醒、调侃、挑逗到威胁逐步递减,选择汽车尾贴告示语应尽量将不礼貌的信息减弱到最低限度,使受话者受损降至最小;汽车尾贴告示语策略取向反映了当代中国年轻人的认知参照点不再是中国传统文化而是以自我为中心、追求个性张扬的西方嘻哈文化;汽车尾贴告示语是以发话人为中心的“单向交际”,在不同语境中发话者可能转为受话者,因此,选择尾贴告示语应尽量考虑受话者情感因素和心理接受度,避免对社会人际关系和语言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简而言之,选择汽车尾贴告示语时不仅应关注语言因素,更应关注它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从而产生的社会效应。
[1] 何自然.社会语用问题[J]. 学术研究,1997(6):71-76.
[2] 陈新仁.汉语告示语的语用研究[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1(4):58 -65.
[3] 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4] AUSTIN J.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M]. Oxford:Clarendon Press,1962.
[5] SPOLSKY B. Sociolinguistics[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6] 戴庆厦. 社会语言学概论[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7] 王寅.新认知语用学——语言的认知-社会研究取向[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3(1):1 -4.
[8] GITTE K,RENÉ DIRVEN. Cognitive Sociolinguistics:Language Variation,Cultural Models,Social Systems[M]. Berlin and New York:Mouton de Gruyter,2008.
[9] 汪亚利.语言、认知与文化交融下的认知社会语言学新探索[J].外国语言文学,2012(3):145 -150.
[10]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11]BROWN P,S LEVINSON.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Politeness phenomena[M]// G ESTHER. Questions and Politeness:Strategies in Social Interaction.Cambridge:CUP,1978.
[12]李会转.嘻哈文化特质探析[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3(1):68 -69.
[13] BORODITSKY L. How language shapes thought:The languages we speak affect our perceptions of the world[J]. Scientific American,2011(2):63 -65.
[14]HUDSON R. Sociolinguistic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15] VERSCHUEREN J.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16] VAN DIJK,TEUN A. Society and Discours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9.
[17] LEECH G.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 London:Longman and New York,1983.
[18]赵文超.《语言教育者的语用学——社会语言学视角》评介[J].现代外语,2013(1):212 -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