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大通县联合利华希望小学 马明卿
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利用多媒体课件组织教学既有它的优越性,也存在着有待改进的问题。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新课的起始阶段,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的思绪带进特定的学习情景中,激发起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对一堂课教学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上“认识小数”一课前,我特地到超市进行了调查,对食品类、生活用品类、调料类、小包装类、日常用品类、洗化用品类、学习用品类、玩具类商品的价格作了分析,并制作了课件。当学生汇报生活中的小数知识经验时,我出示相应的课件。创设这样的情境,给学生一种新鲜感,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问题就在我们身边,同时也体会到问题思考的意义。从而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又如:教学“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时,教材要求统计某路口在10分钟内各种机动车辆通过的数量,并制成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教师口头表述难以直观反映这一场景,此时我利用多媒体放路口行车的画面,学生通过投影屏幕清晰地看到一辆辆摩托车、小汽车、大客车、载重车通过路口,非常直观,学生们注意力高度集中,学习兴趣高涨,充分体会到实践收集数据的真实感,优化了课堂教学,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数学教材中,有大量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插图,但插图是静止的。我们把静止的插图借助多媒体,创设成动态情境,把活动过程动态展现出来,既可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化抽象为具体,又可以促进思维导向由模糊变清晰。例如,我在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时,用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观察每个梯形的面积和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关系时,我先让学生用自己手中的学具操作,然后,我再利用多媒体演示拼的过程,并用不同的颜色标出梯形的上底和下底,让学生认识到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原来梯形的上下底之和,高就是梯形的高,再通过表格的填写、讨论,从而得出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由于多媒体的形象具体、动静结合,解决了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原来梯形的上下底之和,从而有效地实现了精讲,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取得了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教学效果。又如:教学“长方体的体积”时,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利用教具的演示推导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再运用公式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方法只能是给学生传授了知识,但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此时如能运用信息技术,结合数学学具,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电脑投影屏幕上,一个长方体出现了,不断改变长方体的长、宽、高,使长方体的体积也随着进行变化,非常形象地说明长方体的体积受长、宽、高的影响并随之发生变化,与长、宽、高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们此时急切地想知道它们的内在联系,求知欲高涨,再次通过投影屏幕呈现一个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同时让学生利用数学学具(事先准备好24个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按要求分组进行操作:第一步,把4个这样的小正方体排成一排;第二步,摆出同样的2排和第一排整齐摆放;第三步,摆出同样的3排4个小正方体,与之前的一组垒成两层,成为一个长方体。通过这样几个步骤,学生非常清楚地知道垒成后这个长方体的长是4个1厘米(4厘米),宽是3个1厘米(3厘米),高是2个1厘米(2厘米),而它的体积为24个1立方厘米(即24立方厘米)。再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归纳,就能准确地得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数学学具的结合教学,将知识形成的过程充分展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顺理成章地掌握抽象的概念知识,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决定课堂容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生的接受能力,多媒体手段给学生以多重感官刺激,使教学更直观,加快了学生的理解进程,相当于增强了学生的认知能力,从而缩短了学生对同样内容的接收时间,为增大课堂容量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另一方面,课堂容量一定程度上也受到板书方式、速度的影响,尤其是当需要板书的文字和图形比较多时。利用多媒体存储功能可以根据需要把一些图形、题目、题目的分析或解答过程等预先存储在电脑中,课堂上适当地展现出来。还可以利用电脑高速处理信息的特点,在课堂上快速、准确地作图,为课堂增加知识容量。通过计算机软件,教师可以对教学目标信息实现实时控制,可以在任何时刻让某段文字、某个图形出现,也可以在任何时刻随机作出图像;可以对屏幕上出现的动态画面随时干预,像电影定格一样使之静止在某一个画面上,以对某些需要强调的内容进行特写;可以对图形(或图像)进行局部放大,等等。这样,大大丰富了教学手段,拓展了师生交流的渠道,提高了课堂效率。
多媒体技术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其目的是弥补教师授课时“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嘴”的不足,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辅助手段,而不能代替教师的教学活动。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把一堂课的所有环节、所有内容统统纳入课件中,甚至一个小小的提问,以及本应由教师对学生活动作出的反应也由电脑代劳了,从而造成多媒体独霸课堂、教师成为多媒体技术的奴隶的局面。即使电脑有极强的智能性,即使是面对交互性极强的网络教学,机械僵硬和冷冰冰的人机对话也不能取代师生情感的交流。因为,教学过程是个十分复杂、微妙的过程,教师的一个手势、一次微笑、一句赞语,对学生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沟通,对提高教学效果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在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中,很多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调动各种感官,共同参与活动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尤其是动手操作对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更为重要。但是,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教师往往忽略让学生动手操作这一环节,把课本丢开,一节课都由多媒体课件包办代替了,学生只需机械地回答“对”或“不对”。这样,学生的学习变成了被动学习。现代化教学中,教学手段虽然发生了变化,但教学规律和学生思维发展特点没有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要处理好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关系,不能用多媒体课件代替学生的动手操作。不能心中只有课件,而忽略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们应该让现代化媒体课件更好地发挥辅助作用,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充分体现自主性,发挥创造力,从而更好地体现多媒体课件的交互作用。
在多媒体智能化信息的刺激下,课堂教学有了全新的感觉,在这个新的突破中,多媒体技术成为重要的教学手段。然而任何一种教学手段,都不可能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同样,它也不能代替教师的板书。设计科学、富有艺术性的板书不仅生动地反映了教学重点,体现了知识的框架结构,而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在应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时,不能只限于一台课件、一个鼠标的操作。一堂课下来,教师在黑板上没有留下任何痕迹或数字,学生就像看了一场动画片,过后对知识的掌握是不完善的。如果教师能灵活运用现代媒体教学,同时又设计出具有较高艺术性的板书,那么,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都会大有帮助。
在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虽然存在着不少问题和困惑,但我仍深深地感受到:多媒体作为现代教学的一种手段,在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师、学生、多媒体已构成课堂教学系统的三大要素。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更为轻松、愉快、高效地获取知识、发展思维、形成能力,从而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