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组专业建设与型号设计并行的管理模式

2014-01-18 06:41北京临近空间飞行器系统工程研究所赵晓利等
航天工业管理 2014年3期
关键词:型号气动班组

◎北京临近空间飞行器系统工程研究所 赵晓利等

在航天企业中,班组是工程研制的攻坚堡垒,又是技术人才的培养摇篮;是企业设计能力提升的基石,又是企业组织管理的基元细胞。在日常工作中受研制进度、人力资源等因素所限,航天企业班组管理往往以确保设计质量和研发进度为重点,从而引起工程研制与人才培养、班组全面管理、设计能力循序提升之间的矛盾,导致人员发展瓶颈化、班组职能片面化等问题。因此,有必要从管理模式上进行总结、创新,构建班组全面发展的长效机制,使班组真正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源泉,成为高科技人才培养的“发动机”。

笔者以北京临近空间飞行器系统工程研究所气动技术研究组为例,就如何发挥研究设计型班组的双重特色,浅析专业管理与型号管理互相促进的基层班组管理方法。

一、班组特点及问题分析

1.班组特点

整体看来,气动组具有“快、深、全”的特点,即进度要求快、理论层次深、设计环节全面。三者中,“快”与“全”是果,在型号研制中由客观条件决定;而“深”则是因,直接决定了设计的进度与深度。简而言之,气动组具有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的双重特色。

从型号研制定位看,气动设计紧随总体约束之后开展工作,其结果直接作为各专业的设计输入,且设计质量及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总体研制水平和进度。因此,气动设计必须具备前瞻性,率先做好技术能力储备,为型号研制整体进度争取时间。

从专业层面看,不同型号面临的气动难题各不相同,每类飞行器的成功研制均基于对各类流动问题认识的突破。流动的未知性决定了气动设计并非是完全依靠经验可及的工作,因此必须在设计中融入研究内容,掌握各类流动问题的机理,方能在型号工程研制中提出解决方案。

由于气动设计具有很强的研究特性,对流动机理的掌握、对气动规律的认知、对模拟方法的应用及改进、对验证技术的设计、对布局特性的确认等环节均环环相扣,任一环节的缺失都将影响对气动问题的整体把握。

2.存在的问题

针对上述气动组的专业特色,仅以进度作为推动基层管理的手段,将可能导致以下三方面问题:一是对外协的依赖导致能力弱化;二是对计算的依赖导致方法简化;三是对数据的依赖导致认识浅化。

在正常进度要求下,图1所示的设计流程合理、可行,但若进度过快或研制任务过多,则会进入“立项—提外协—完成任务—再立项—再提外协—……”的快节奏循环,致使班组无暇顾及外协成果向自主设计能力的转化。

传统上,型号设计强调“气动先行”,一般气动设计提前于各专业一段时间,待布局基本确定、气动特性基本清晰、气动数据基本具备后,再启动各专业总体迭代设计工作。但受制于客观进度要求,往往气动设计与各专业同步推进,导致将大量精力放在数值计算上。长此以往,则可能形成“气动设计= 数值计算”的假象,造成设计手段的单一化。

气动设计长期局限于进度牵引,这可能造成设计人员认识水平过于肤浅,对问题的理解仅仅停留在数据表象上,容易形成对设计能力提升的实质性障碍。

二、管理趋势分析

笔者通过对多家航空单位、航天总体单位以及国外同类型单位的调研分析发现,目前在气动设计基层管理方面存在以下趋势:

一是专业配置完整化。各单位均在尝试将与气动相关的专业配置完整,以拓宽气动专业内涵,发挥整体优势。

二是组织机构集成化。各单位均在组织层面专门成立了气动专业研究室,为专业成长开辟了充分的可能空间。

三是型号能力全面化。各单位均在尝试依托气动专业研究室建设全面的型号气动设计能力,布局设计、试验技术、理论研究、布局评估均被列入发展目标。

四是专业研究常态化。各单位均非常重视气动专业问题与工程研制的同步推进。

面对相关单位的发展态势,为在气动设计领域保持竞争能力,航天企业可尝试牢牢抓住气动设计的根本特点,着力从专业能力提升角度寻求突破口,以专业能力的提升带动布局设计水平、气动研究水平、数值计算水平的提高。

图1 正常气动设计流程

三、管理模式的创建

1.基本原则

从型号中来,到型号中去;以型号需求自然推动专业建设;以专业提升为型号研制保驾护航;让班组成为人才培养的摇篮。这就是航天企业研究设计型班组管理的基本原则。

2.模式架构要点

为保障班组专业能力的持续提升,需从基层管理层面建立相应的模式,并使其具备以下几点基本特征:可体现专业研究与工程设计相互融合的班组特色,可实现专业能力的持续有效提升,可推动工程设计能力的持续进步,可保证专业建设与工程研制的有机结合。为此,在原有型号设计管理方法的基础上,主要通过“一条线、一套机制、一项办法”进行管理模式架构的建设,主要包括新建一条专业管理线,确保专业建设的扎实推进;新建一套专业与型号的联动机制,确保专业建设与型号研制的有机结合;新建一项绩效考核办法,激励对型号设计有重要贡献的专业研究成果。

(1)建立专业分工管理线

在原型号分工管理的基础上,平行创建一条专业分工管理线,如图2 所示。

图2 专业分工管理示意图

在按照型号需求对专业问题进行分解后,根据组员专业背景、专业特长的不同,确定每位设计员的专业分工。专业分工应保证每人负责的专业问题和型号问题的衔接性,尽量避免给型号设计造成额外负担。注重专业分工的团队性,以专业攻关团队解决专业问题,继而实现专业成果向多个型号的同步转化。

(2)建立专业与型号联动机制

建立专业分工管理线后,班组需建立专业线与型号线间的联动机制,在两条线之间搭建一条纽带,从人员管理、专业研讨、综合考核、成果转化等方面,确保两条线之间随时互动、同步推进。

(3)建立配套的考核激励办法

建立与专业管理相适应的考核办法,实现管理层面的流程闭环,如图3 所示。

3.管理模式框架

新的管理模式以“家”式结构创建,如图4 所示。

在这个新“家”中,以“一基、一顶、二柱”为框架,以“一法”维持秩序,以“一回路”培养活力。

“一基”是指型号需求,所有设计、研究、管理工作均在此基础上开展。

“一顶”是指型号攻关能力,所有设计、研究、管理工作均为达成此目标服务,最终形成扎实的研制能力,培养出技术人才。

“二柱”是指专业能力和设计能力,两者不可偏废,必须同步强大起来,方能保持“家”的牢固性。

“一法”是指班组并行管理方法,包括技术问题管理、人员分工管理、技术/型号问题交流、设计方法/规范改进、双重绩效考核等要素,是维持“家”良性发展壮大的制度保障。

图3 专业绩效评定流程

“一回路”是指构建“设计工作—发现专业难题—专业攻关—获得专业攻关成果—改进设计方法—更高效/高质开展设计工作”的良性持久循环,以实现专业研究与型号设计的即时转化。

图4 专业建设与型号设计并行的管理模式

四、成效与未来改进

1.成效

采用新管理模式后,北京临近空间飞行器系统工程研究所气动技术研究组取得了一定成绩。通过在班组内成立专业攻关小组,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多体运动与非定常流动耦合问题仿真方法,有效解决了型号设计中的分离仿真难题。在气动布局设计风险规避、自激振荡问题模拟研究及复核复算等问题上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研究所在实践新管理模式的一年内共获得院级技术改进一等奖3项,二等奖1 项,三等奖3 项;气动组的研究能力呈现提升势头,已发表学术会议论文5 篇,待发表核心期刊学术论文2 篇。

2.未来改进措施

一是完善班组任务分配管理方法。将任务分配管理办法纳入班组制度,通过正副组长策划、专家建议、组员提议、组内审定、确定分工等环节,制定专业建设任务分配方案,与型号研制计划并行推进。将组员尽量分配到最擅长的专业领域和型号中,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是改进班组绩效评定体系。将绩效管理办法纳入班组制度,每季度召开专业技术交流及班组组员互评会议。将质量方面的评价按照“6 分型号加4 分专业”,创新方面按照“5 分型号加5 分专业”的比例进行细化,完善专业绩效考核。

对于研究设计型班组,在班组管理层面建立专业与技术并行的管理模式,从行业竞争角度讲势在必行,从实际操作角度看现实可行。并行管理模式有望激活班组潜力,从本质上提高基层班组的工程设计能力。▲

猜你喜欢
型号气动班组
中寰气动执行机构
班组“5米经理”安全管理模式构建研究
强班组建设 促企业发展
生产班组执行力提升建设
“党员进班组”促进班组建设的探索和实践
基于NACA0030的波纹状翼型气动特性探索
关于提高航天型号计划完成率的思考
航天型号批生产管理模式的思考
型号产品配套管理模式探索与实践
航天型号全要素管理的初步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