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高考制度已明显不公平,异地不允许高考最具有中国特色。占有最优良社会教育资源的城市往往高考录取线还低,这就强化了不公平现象的发展,破坏了社会的基本和谐。如果各地政府认为异地高考行政上组织困难,操作上难以实现,我倒有个简单易行的方案:全国统一试题,择优录取。这样既符合宪法精神,又解决了这个由来已久的社会矛盾,只是少数既得利益者要放弃些已到手的利益。
——马未都(知名收藏家、作家。摘自马未都博客)
老把学生当成“未来”的主人翁,他们就不会成为真正的主人翁。我们如此对待学生,又凭什么抱怨如今的年轻人不成熟,又凭什么指责那些青年“啃老族”呢?
——梁文道(凤凰卫视主持人。摘自《杂文月刊》2012年12月下)
目前中国学生面临的最严重的侵权行为还是应试教育,应给孩子“作业减半”,以保证儿童相关权益。
—— 杨东平(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于凤美荐)
做父母最失败的,是既看不起自己孩子,又希望孩子成龙成凤;做老师最失败的,是既不允许学生插嘴,又希望学生有创新精神;做孩子最失败的,是既厌恶父母设计的人生,又怕走错路辜负了父母的期望;做学生最失败的,是既不认同老师某些观点,又怕得不到毫无意义的分数。
——佚 名(摘自网络)
初中毕业、高中毕业,抑或是大学毕业都解决不了教育的所有问题,所以小学生带着缺点毕业是理所当然的。让学生毕业之前能怀揣梦想,爱上学习,养成一些好习惯,培养一些好品质,学会自己教育自己,小学教育就算完成任务了。
——班建全(内蒙古包头市九原区沙河第二小学)
儿童文学作家殷健灵说:“现在的孩子学业负担都比较重,在质量不高的作品上耗时间就太不值得了。”为此她提出,要进行“贵族化”阅读。她解释,这个“贵族化”不是说书的价格贵、装帧精美,而主要是指思想内涵上的。
在殷健灵的心目中,判断儿童文学作品是否“贵族化”有四个标准:一是很浅又很深,就是语言浅显但讲述的道理很深刻;二是快乐不浅薄,就是能体现道义,读过之后不是让孩子发出浅薄的笑声,而是撼动他们的心灵;三是伤感却温暖,就是给人淡淡的忧伤,却又能给孩子以希望;四是真实而不残忍,就是把真实的世界和人生表现给孩子看,但又没有血淋淋的镜头。
——王 建荐自2012年9月17日《苏州日报》
现在的孩子已经不会拥有真正的快乐,他们的天真,他们的纯洁,在他们很小的时候就已经被家长剥夺了,这些东西他们以后都不会再拥有了。
家长总是打着爱孩子的名义去伤害孩子。他们不了解孩子,更不会顾及孩子的感受,只把孩子当成一个可以操控的玩偶,按照自己的想法来操控孩子的人生,即使孩子做不好,也会强迫孩子去做,即使知道自己做错了,也不会改正。
——于夕涵(吉林省长春市双阳区第二实验小学六年四班 学生)
近上高一语文课,讲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1)》第三单元第9课《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发现一处错误。文章开头写道:“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大约在民国十年左右,清华学校请他作第一次的演讲,题目是……”其中的“大约在民国十年左右”,明显是错误用语:“大约”和“左右”都是表约数的,既然都表约数,要么用前者,要么用后者,用其中一个即可,不必两个连用。两个连用,就是叠床架屋,就是病句。
有人可能会说,这是大作家梁实秋的作品,难道他会写错么?我倒不这么认为,梁实秋也是人,也可能出错,这是一种常识。梁实秋先生的确用错了,干吗还要保留在教材中呢?教材上的文章是中学生习得语言的规范使用之源头,应当都是范文,用错即须改正,不能以错教错。
——李弗不(江西省樟树市清江中学)
责编:袁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