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要留下点什么

2014-01-17 03:21谈永康
教师博览 2013年1期
关键词:贾老师莫言习作

谈永康

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其著作一时洛阳纸贵,莫言的童年琐事、大小癖好……也都被发掘、被热议。

1963年,莫言读到小学五年级就辍学了,之前他作文写得好,语文课上,老师经常表扬他。将近50年后的今天,莫言小学时的作文本出现在了《文汇报》上,当时普通无比的本子现在成了珍贵的史料:封面上是太阳的万丈光芒,上方“大作文”三字,下面是三个共读一本书的孩子,后面摆着一个书柜。下面则是校名、姓名。作文本上用的还是莫言的本名“管谟业”。

我们无从知道,这个作文本是莫言自己留下的,还是由老师保管着。但可以想象,童年留下的这个“大作文”,当是莫言珍贵的财富,也是研究新科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宝贵材料。

美国诗人惠特曼有一首诗这样写:

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

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

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

的确,这些作文,不拘文字稚嫩老成,篇幅也不论长短,毫无疑问,都是“莫言”的一部分,任谁都绕不过去。

无独有偶,我师从贾志敏老师时,也看到过这样的“大作文”。

那是给全校学生的一次习作讲座。贾老师教作文鼎鼎有名,方法一套又一套,互动中,学生自是听得投入。在讲到作文的价值时,他从自己的包里掏出了几张发黄的稿纸,读了起来,习作描述一个四年级学生与图书交上朋友的故事。洋洋千言,文笔流畅,有声有色。读后,学生掌声四起,贾老师把作文投影在大屏幕上,台下的孩子霎时呆住了,啊,这是四年级学生写的吗:蓝黑的钢笔字,工整,漂亮,流畅……

贾老师笑着告诉孩子们,这是他曾经教过的一个学生,这篇大作文写于1980年。如今,这个叫秦颖源的学生已成了建筑学专家,在美国读完博士后,成了中美文化交流的使者。他把中国古典建筑的精华推介给美国,又把美国的好东西带回中国。他每年都会给贾老师拜年,感谢贾老师当年的教育,让他养成了读写好习惯,一生都在受用。

说着,贾老师又变戏法地从包里掏出了更多的发黄的稿纸,告诉孩子们,这都是几十年前自己教过的小学生的习作,无一例外地工整、美观,文从句顺,即使今天的老师看到,也难免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感。

台下鸦雀无声,显然,孩子们在深深的震撼里得到了无声的教育。

后来,贾老师还带来过五个上个世纪常用的咖啡色封皮的《工作笔记》本,是五个小学生的读书记录、作文等。贾老师说,这5个学生,现在都在浦东任校长。

那一刻,我也被深深地教育了。

如果说莫言的大作文本留着可能是“无心插柳”,那么,贾老师显然属于“有意栽花”、用心为之了。而这些当时的“大作文”,既见证了孩子们的认真与刻苦,更成了绝好的教育资源。

语文教育,是应该留点东西下来的。就像长江源自唐古拉山脉一样,每个孩子的启蒙阶段,都有特别值得记忆的东西。“大作文”无疑是其中的一泓清流,记录着孩子语言发展最初的露水与鲜花,当岁月之河奔腾不息,这些东西会日渐闪光、日益芬芳。

学生的大作文,不只是作文,还是作品;

学生的大作文,不只是作文,还是眼泪与欢笑;

学生的大作文,不只是作文,更是学习做人的记录。

给每个孩子留下他们的“大作文”吧,因为每个童年不会重复,更不能重来!

(作者系全国知名教师,本刊封二“教育人物”曾予以介绍。地址:上海市松江区教师进修学院)

责编:周正旺

猜你喜欢
贾老师莫言习作
过去的年
父亲让莫言比别人矮半头
父亲让莫言比别人矮半头
神秘的礼物
你猜我猜大家猜
师恩难忘
大师很幽默
莫言与鸟叔的关系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