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贤,陈雪梅(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广州510006)
高校图书馆数据库过量下载行为研究
●徐文贤,陈雪梅(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广州510006)
版权;过量下载行为;数据库;高校图书馆
通过对国内外部分过量下载事件的统计以及对一些高校图书馆网站的版权政策的调查,分析高校图书馆数据库过量下载行为的现状,阐述过量下载行为的动机,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论述过量下载行为的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以下对策,包括从意识、管理以及技术等方面改善高校图书馆数据库过量下载现状。
“过量下载”(Excessive downloading),也称“恶意下载”(Malicious downloading),通常是指利用专用下载工具在一定时间内批量下载电子资源,下载的文献量远超过正常阅读速度的行为,[1]主要包括:使用软件下载工具;整卷、整期批量下载;短时间内连续、系统地大量下载某数据库资源;通过代理服务器下载等。[2]随着数据库的使用日趋广泛便利,过量下载行为普遍存在,既妨碍了用户对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合理使用,侵害版权,侵犯相关权益人的利益,还会对高校形象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如何进行规范控制、指导用户适量下载是高校图书馆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1.1 国外过量下载现状分析
一些发达国家,对涉及知识产权的过量下载行为研究起步比较早,但也始终无法杜绝过量下载事件的频繁发生。2002年,JSTOR出现以开放代理服务器下载数字资源的事件。2004年,美国田纳西大学处理了3起过量下载事件,一是通过图书馆的代理服务器下载期刊,原因是账号和密码被人通过国外的ⅠP地址使用;二是校园用户的过量下载,一小时内下载300篇文献;三是通过开放的代理服务器过量下载。[3]2008年,萨斯喀彻温大学出现过量下载事件,某用户在短时间内连续下载150多篇文章。[4]
尽管以上只是列举出若干起事件,但足以看出过量下载事件并不罕见。对此,相应的版权政策和规定,自然也是各位学者研究的重点。Melanie Schlosser通过调查法,研究了图书馆关于数字馆藏的版权声明。[5]Alexandros Koulouris和Sarantos Kapidakis列举哈佛大学图书馆、剑桥大学图书馆以及新西兰数字图书馆等十所高校数字图书馆的版权政策,对版权政策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研究。[6]Gayle Baker和Carol Tenopir分析了部分数据库关于过量下载的规定,如,2004年ACS数据库规定不得使用下载工具;2004年AⅠP数据库规定不得短时间内下载大量订购的或非订购的资源,包括整本期刊的摘 要或全文,同时也规定不得使用下载工具;2002年JSTOR数据库规定不得下载整本期刊或文章的大量副本等。[7]此外,学者们对数字资源版权问题的研究涉及多个方面,如Jean Dryden通过两个问题的调查,包括提供版权教育的做法和用户对版权教育信息的反馈,探究了对在线用户的版权教育问题。[8]
1.2 国内过量下载现状分析
我国高校图书馆过量下载行为主要出现在对外文数据库的使用过程中。笔者通过Google、百度以及高校图书馆网站对2003~2013年我国发生的高校数据库过量下载情况进行调查,考虑到信息完整性,剔除部分无效信息,选取了131起具有代表性的过量下载事件,分别按年份、数据库和过量下载类型三个方面进行归纳分析。
1.2.1 按年份分析
将选取的131起过量下载事件按年份分布归纳(见表1),其中有一起事件年份不详。表1反映出,我国高校图书馆过量下载事件时有发生,而且呈逐年攀升趋势,在2011年达到顶峰。可见,随着近几年信息技术和网络的发展带动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开放和建设,过量下载事件的发生也越来越频繁。然而,问题的出现必定会引发人们对解决方案的探索,由于对版权的重视和对违规行为的规范,过量下载情况也逐渐得到了一定的控制和改善,从2012年开始,呈现出逐年减少的趋势。
表1 过量下载事件年份分布
1.2.2 按数据库分析
对出现两次及
两次以上过量下载事件的数据库进行统计,结果见表2。可以看出,过量下载最频繁的数据库是ACS(美国化学学会),其次是APS(美国物理学会),总体来看,一些理工类数据库较容易发生过量下载。除了一些读者的违规行为以外,是否还存在数据库商自身原因也值得思考。对于过量下载事件的分析应科学全面,既要严格要求读者,还要保证数据库商的监控客观公平,不能过度苛刻。
表2 过量下载事件数据库分布
1.2.3 按过量下载类型分析
目前,对于过量下载没有法定标准,不同的数据库商会有自己的判断标准。根据以往过量下载的案例以及现有
的研究,一般过量下载行为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集中过量下载、整本下载、使用下载工具下载、私自使用代理服务器下载和冒用他人账号下载五种类型。[9]
(1)集中过量下载是指短时间内下载文献量超过一定标准,这是最常见也是频繁发生的过量下载行为。对于集中过量下载的标准,各高校图书馆规定各不相同,具体的阈值也没有明确统一,有的规定单位时间内下载量不得超过多少篇,有的规定每次请求的下载量不得超过多少篇,还有一些版权政策以单位时间内请求的次数作为判断集中过量下载的依据。
(2)整本下载主要指整卷、整期下载期刊以及整本下载电子图书或回忆录等。不少高校版权公告都明确规定严禁整本下载。如果用户为了自身的便利进行整本下载,忽略了其可能会造成的不良影响,如违反了高校图书馆的版权规定,不仅影响其他用户使用,还会破坏图书馆在数据库商心中的形象。
(3)下载工具很容易使数据库商的服务器陷入瘫痪,从而给正常的访问服务造成威胁。因此,通常认为只要使用了下载工具,包括迅雷、网络蚂蚁、flashget、qq旋风等,即使只下载极少数的资源,也构成过量下载。[2]大多数图书馆版权公告都明令禁止使用下载工具下载数据库资源,但即便如此,使用下载工具过量下载还是时有发生。使用下载工具这种行为主要是由主观因素控制的,排除那些在不知情状态下违规的用户,但凡对版权公告有一点了解的用户都应该知道,使用下载工具下载数字资源是违规的。
(4)图书馆对校园网开放代理服务器,主要是图书馆为使校园网用户更好地使用通过国际网访问的这一部分资源而提供的一项服务,给广大校园网用户带来了极大便利。然而由于一些用户的恶意侵权行为以及其他攻击行为等,使得一些合理开设代理服务器的图书馆不得不停止开放。如今,高校图书馆版权政策中大多有提到不得私设代理服务器服务。
(5)冒用他人账号造成的过量下载行为也时有发生。作为高校校内人员,应妥善保管好自己的校园网账号,不得外借他人,否则账号泄露,可能会使得众多非法使用者访问图书馆电子资源,从而导致过量下载,进而引发学校与数据库商的纠纷,造成重大损失。
按这一分类标准,笔者对选取的131起过量下载事件进行统计,结果见表3。统计过程中发现,很多关于过量下载事件的信息并不完整,有一些过量下载事件完全没有注明过量下载类型;还有一些没有明确表明具体类型,而全部归入集中过量下载类型中。可见,关于过量下载行为的类型还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很多高校图书馆网站只是将这些违规事件笼统地归于过量下载行为,不利于对过量下载的根本原因和解决方案的探索。从表3中可以看出,目前国内高校发生的过量下载事件中,超过一半的违规用户都属于集中过量下载,而整本下载的违规用户则相对较少。对于过量下载事件类型的统计和分析可以提供有意义的参考价值,有助于针对发生频率较大的过量下载类型进行重点研究和集中突破,找出其原因及对策,从而才能从根本上发挥作用。
表3 过量下载事件类型分布
目前,为了防止过量下载,很多高校图书馆都在各自的网站上发布了相关版权公告。在随机访问的一些高校图书馆网站上,发现只有很小一部分图书馆没有发布相关公告,其余大部分图书馆网站都包含此项内容,只是各图书馆对过量下载的定义以及处理违规用户的方式和力度不尽相同。如清华大学图书馆网站发布的“关于版权的公告”非常完善,包括中英文版本,不仅公布了电子资源版权规定,还列出了对于违规行为的处理办法,帮助用户引以为戒。
行为与动机是分不开的,研究行为必然要研究行为的动机。过量下载行为的产生,也与背后的过量下载行为动机有必然联系,归根结底,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种动机。
2.1 科研学术需要
高校图书馆数据库是为学校师生进行科研学术活动提供信息资源的。有科研学术动机的用户过量下载一般仅仅是为了方便自己的使用,比如对于过量下载的用户而言,有些是为了给感兴趣的研究内容建立数据库;有些是为了跟他人可以有更好的交流;有些为了帮助他人的科研;还有一些是为了防止网速变慢或没有网络,在网络较好的时候多下载一些文献。
2.2 商业利益
并不是所有的过量下载行为都是单纯地为了科研学术,还有一些过量下载行为的动机涉及商业利益,这些用户希望通过不合理方式获取非法利益。他们鉴于自己利用高校图书馆数据库的便利,或非法使用校园用户账号,盗取校内ⅠP地址,过量下载资料,进行非法的编辑、出版、传播、转让或者用于其他商业目的。这种行为破坏了高校图书馆在数据库商心中的形象,也影响了正常的市场交易秩序。因此,各高校用户在使用数据库时,要严格约束自己,杜绝过量下载,否则,不仅影响自己的声誉,也连带损坏了图书馆的形象,并妨碍其他用户正常使用图书馆资源。
3.1 主观因素
影响用户过量下载行为的主观因素主要是用户的版权保护意识淡薄。参照目前中国的现状,一个普遍现象就是很多用户缺乏数字资源版权保护意识,所以对于过量下载的用户来说,大部分造成过量下载行为的用户并非出于主观意愿,而是由于对数字资源的版权保护意识薄弱,才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违规使用了数据库。然而,值得关注的是,相比一些发达国家,在我国,不仅一些用户的版权意识堪忧,甚至部分高校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以及数据库商对违规行为也习以为常,不加重视。因此,只有改善相关人士的主观想法,提高版权保护意识,使其明白版权保护的重要性,主动了解对数字资源版权保护的相关情况以及对图书馆与数据库商关于数字资源过量下载的具体约定,才能从根本上改善目前的状况,规避过量下载行为的发生。
3.2 客观因素
3.2.1 对数据库的使用规范程度
对数据库的使用规范程度也是影响过量下载行为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虽然目前很多高校图书馆网站都发布了相关数字资源版权公告,但规范程度不一致,没有完善的强制性法律法规来明确数据库资源过量下载的权责问题,还是无法达到统一约束的地步,没有真正发挥作用。正是由于过量下载缺乏明确统一的规定,导致约束过量下载行为的界限模糊,甚至很多图书馆网站的公告仅仅起到告知作用,缺乏可操作性,读者往往违规了之后才知道自己过量下载。而对于违规事件,高校图书馆的惩罚力度又不够,没有相应的处罚方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若能对数据库的使用进行严格规范,对于违规者给予恰当的惩罚,必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过量下载行为,减少违规事件发生。
3.2.2 相关技术手段的监测程度
先进的技术手段也能影响过量下载行为。目前,用户在利用数据库时,大部分数据库无法在其过量下载前进行提醒,导致很多用户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违规。如果将相应的技术手段应用在高校的图书馆数据库,准确地监测数据库的使用情况,设定阈值,对于即将过量下载的用户及时的提醒和阻止,那么过量下载行为必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控制。清华大学图书馆就联合其学校网络中心研制相关的电子资源访问控制系统,对在授权范围内的电子资源进行管理和控制,对有可能被数据资源提供商视为违规下载的用户行为给予提醒和及时制止。[10]目前,还有一些高校图书馆也采用了这样的技术手段,如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对过量违规下载全文事件进行监测预警和控制。[11]由于技术措施还面临很多复杂情况,技术监测手段还没有推广普及,还需要这些技术进一步完善与成熟,但无疑相关技术手段的监测是控制过量下载行为的一个有力措施,研究者和相关技术部门应加强对技术的关注和重视。
3.2.3 数据库资源的分布情况
众所周知,外文数据库的价格一般都比较昂贵,一些普通院校可能会因为经费问题而无力购买。因此,这些院校中很大一部分用户会通过各种途径从其他高校图书馆获取,比如借用或冒用他人账号,这多多少少间接影响了过量下载行为的发生几率。根据表3的统计,有一些用户过量下载就是因为冒用他人账号,虽然各高校图书馆都在宣称外借账号和冒用他人账号的危害性,但因为此方式而导致过量下载的行为却始终无法杜绝。
此外,对过量下载行为应该进行认真客观的调查和分析,有时在网络环境不佳的情况下,加之数据库商的下载监控软件不完善,容易造成虚假的过量下载表象,如不加具体分析,仅听信数据库商单方统计的过量下载数据,也可能会造成对读者的误解。
高校图书馆数据库资源已成为高校师生教学、科研、学习不可或缺的信息来源,图书馆作为公共知识传播服务机构,在为用户提供便利服务的同时,也要负担起严格保护数字资源版权的责任,保证高校图书馆数据库的合理使用。要减少过量下载行为,必须尽快改善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版权保护的现状,具体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努力。(1)增强用户的数字资源版权保护意识。面向读者开展广泛深入的版权教育工作,加大对知识产权的宣传力度,培养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对数字资源版权保护的意识,使之自觉杜绝过量下载行为,规范适度使用数字资源。(2)加强对高校图书馆数据库的规范和管理。促进高校图书馆制定并实施完善的版权政策,并使公布的版权政策尽可能的通俗易懂,进一步规范数据库的使用,可以有效减少过量下载行为。(3)强化技术手段对过量下载的控制。通过技术手段的监测和控制,对有可能被视为过量下载的用户行为给予提醒和及时制止,是遏制数据库过量下载行为的有效途径。(4)加强与数据库商的沟通。防止因数据库商对过量下载的界定标准不一致而导致的过量下载行为频繁发生,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制定具体的判断标准,有效地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总之,高校图书馆数据库过量下载行为的规范还必须依靠用户、图书馆、高校、数据库商、研究者等相关利益方的共同努力,才能促进高校图书馆数据库的合理利用。
[1]史楠.我国公共图书馆网站数字资源过量下载情况调查与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11(20): 42-44.
[2]张静,等.电子资源违规使用行为分析及图书馆的应对措施[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8(2): 64-67.
[3]Baker G,Tenopir G.Managing the unmanageable[J]. Journal of Library Administration,2006,44(3/4): 11-24.
[4]Tones White H.Electronic resources security:A look at unauthorized users[J].The Code4Lib Journal,2010(12):1-13.
[5]Schlosser M.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a survey of copyright statements on digital library collections[J]. College&ResearchLibraries,2009(7):371-385.
[6]Koulouris A,Kapidakis S.Considerations on policies of university digital collections[C]//Proceedings of the 6th Russian Conference on Digital Libraries,Pushchino,2004.
[8]Dryden J.But are they grateful?Educating online users aboutcopyright[C]//Proceedings ofthe ACRLConference,Ⅰndianapolis,2013:90-96.
[9]秦珂,王凌.从高校若干侵权事件谈图书馆对读者使用电子资源的版权管理[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12):37-40.
[10]姜旭.公共文化资源利用与服务遭遇尴尬[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9-05-15(011).
[11]宛玲,等.我国高校图书馆数据库使用管理现状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3(1):30-34.
G258.6;G250.74
A
1005-8214(2014)11-0020-04
徐文贤(1957-),男,教授,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数字图书馆,发表论文80余篇;陈雪梅(1988-),女,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数字图书馆。
2014-07-09[责任编辑]李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