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波,段中燕
(武昌理工学院,湖北武汉 430223)
从符号三角理论和翻译目的理论看中文校训英译原则
——试析华中科技大学校训英译
胡波,段中燕
(武昌理工学院,湖北武汉 430223)
在英译高校校训时,译者应根据符号三角理论,结合翻译目的理论,向英语文化读者展示我国高校的办学理念和特色。因此,校训英译应以遵循英文相关校训语言特征为原则,避免中式英语表达。这样的校训英译,才能更好的传播其校园文化,弘扬其校园精神。
符号三角理论;翻译目的理论;华科大校训;英译原则
“校训”,《辞海》解释为“学校为训育上之便利,选若干德目制成匾额,悬之校中公见之地,是为校训。其目的在使个人随时注意而实践之”。由此可见,传统意义上校训的功能在于提醒、劝诫和训导;而改革开放后,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经济因素不断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我国高校也必须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才能在激烈的经济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校训,作为大学选择的若干符合本校办学宗旨的名片,在促学促教的同时,也在彰显着独特的办学理念和厚重的文化积淀。好的大学校训英译,更有利于向世界展示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校园特色。
国内有不少学者对校训的英译从不同角度进行过探讨。周永模[1](p52-54)、岳中生[2](p63-65)等对大学校训的主要特点及翻译原则进行了详细的解析,认为校训翻译应当遵循互文性(intertextuality)、传意性(meaning—conveyance)和简洁性(terseness)原则;操时尧[3](p90-91)则关注的是校训翻译中文化蕴涵的取舍;蒋红红[4](p81-85)从生态翻译的角度对校训翻译的本质、过程、标准和原则展开详实的探讨,指出我国大学校训翻译中的诸多问题;刘梦[5](p102-104)分析了校训的翻译策略,主张运用“求真务实”的原则对大学校训应以进行评价。
用符号三角理论和翻译目的理论,对华中科技大学“明德厚学、求是创新”校训的英译进行探讨,有利于总结出大学校训英译的原则。作为华中地区乃至全国——所有专业特色的重点高校,华中科技大学的校训以及校训的译文值得我们进行学习和研究。华中科技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首批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和国家“985工程”建设高校之一。该校于2003年形成新校训“明德厚学、求是创新”,并提供了以下四种英译:
译文1:Illustrious virtue,Erudite,Practical,Innovation
译文2:Be moral,be erudite,be true,be creative
译文3:Virtue,Erudition,Truth,Innovation
译文4:Illustrate virtue,advocate knowledge,seek truth,make innovation
另外,2012年10月更新的英文维基百科对于该校训提供了两种译文,分别是:
译文5:Illustrious virtue,erudite,truth-seeking, innovation
译文6:Morality,knowledge,truth and innovation (Illustrious Virtue,Erudite,Practical and Innovation)
诚然,上述六种译文表意较清晰,都具有相当可读性,而且有的还译出了比较高的水平。但根据校训这种公示语翻译标准来看,以上很多译文不太符合译语表达特征,因此没有达到相应的翻译目的。华中科技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首批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和国家“985工程”建设高校之一,历年在国内综合实力排名前十,而其官网上并无规范的校训英译,这与其身份极不相配。本文仅因其作者的专业兴趣,从符号三角理论和翻译目的理论对以上译文进行分析,并探讨中文校训英译的基本原则,希望能为其他大学校训的英译和中西跨文化交际提供一点借鉴。
(一)符号三角理论及其翻译原则。
20世纪20年代,奥格登和理查兹提出符号三角理论,如图所示:
图中符号(Symbol)指语言成分,如词语等;所指(Referent)指客观世界中的事物;思想或所指(Thought or Reference)指人们大脑中的概念。符号的意义不是单一的,而是多重性的。要确定符号的意义,除了考虑其所指意义之外,还要考虑符号使用者的意图(语用意义)以及与其它符号(语境)的关系。
根据符号学理论,翻译的本质可阐释为以符号转化为手段、以意义再生为任务的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6](p91-96)而语言符号的意义具有多重性,原语和译语词汇多重意义一般不对等。在实际翻译活动中,应在译语句法和惯用法规范以及译语读者能够接受的限度之内,采用适当的变通和补偿手段,以保证特定上下文中最重要的意义优先传译为前提,尽可能多和准确地传达原语信息的多重意义,以争原文和译文最大限度的等值。而判断最重要意义的根本依据是翻译目的。
(二)翻译目的理论。
由德国语言学家汉斯·弗米尔(Vermeer)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是功能派翻译理论的核心。翻译目的理论认为翻译是以原文为基础的有目的和有结果的行为;翻译必须遵循一系列法则,其中目的法则居于首位。也就是说,译文功能取决于翻译的目的。[7](p71-73)评判翻译的标准不再是“对等”,而是译本实现预期目标的充分性。弗米尔还提出了翻译委任的概念,即应该由译者来决定是否、何时、怎样完成翻译任务。也就是说,译者应该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采用相应的翻译策略,而且有权根据翻译目的决定原文的哪些内容可以保留,哪些需要调整或修改。
翻译目的理论认为,翻译过程首先应该考虑原文和译文的功能。该理论把翻译当作一种带有目的或目标的行为,关注翻译的受众和读者,翻译就是在一定背景、针对特定读者有目的地生成目标文本的过程。翻译目的理论体现了功能派对受文化背景和情境影响的译文受众(读者)的个人知识,期待,价值观以及准则的侧重。[8](p31-37)
(三)符号三角理论和翻译目的理论在校训翻译中的体现。
校训是一所学校的教育理念、人文精神、办学特色等内涵的浓缩和概括,具有激励和训导等功能。中文校训往往引经据典,意蕴深远,传统现代,含义丰富。按照符号三角理论的要求,翻译时,译者要确定目标语符号的意义,除了考虑其所指意义之外,还要考虑该符号使用者的意图(语用意义)以及与其它符号(语境)的关系。这就要求译者把握原文作者的创作意图以及原文语境内各符号之间的关系。认识校训的意义,须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校训用语的真正含义,切忌不求甚解,望文生义。根据符号三角理论的重要意义优先传译原则,中文校训英译时应译出校训语言中最能体现其办学理念及校园精神的含义。这个最重要的含义及其选词,又是由翻译目的来确定的。而根据翻译目的理论,校训英译最重要的目的是达到预期宣传目标,使译文符合目标语(此为英语)的语言特征,使目标语读者能较容易地通过译文理解并接受原语校训中学校的教育理念。如果译文达不到这一目的,其英译就是失败的。因此,为了达到向西方读者宣传各高校办学理念、校园特色的目的,中文校训的翻译应该遵循目标语,即英语校训的语言特征。
(一)英文校训特征:用词通俗、结构简约。
西方国家办学较有特色,校训主要包涵一至两方面内容,即追求真知或自由,部分学校校训也宣传信仰宗教。根据一份对国外37所著名大学校训的统计,有八所学校校训中包涵有“knowledge”(求知),7所学校校训包涵“truth”(求真),2所学校校训包涵“freedom”(自由)。英文校训用词都很通俗,这符合公示语特征,能增强其校训的普及性。综观世界著名高校的校训,按不同主题可列举出以下八大主题的关键词:(1)学术知识:knowledge,light,illumination,study,learning,laws,wisdom,education, science;(2)真理:verity,truth,true;(3)自由:freedom,free;(4)实践:hand,experience,labor(5)道德:moral,merit,virtue;(6)宗教:faith,Lord;(7)文艺:culture,art;(8)民主正义:democracy,justice,righteousness
这显示各高校校训均选用通俗、大众化的词汇。除了与“上帝”、“神学”有关的校训会用古英语(如哥伦比亚大学校训“In Thy light shall we see light”中的“Thy”)之外,其余均不会涉及古语或生僻词。[9](p84-86)这样做的原因主要有二点:首先,从功能和文体上来看,校训属于公示语,旨在传播校园文化,宣传办学理念,激励师生员工。因此,应选用师生群体所熟悉的通俗用语。其次,高校是面向社会、面向大众的,要保持不与社会大众脱节,其校训也得选用大众化的词语。
除了用词通俗,西方名校校训多采用名词性短语结构,其次为介词性短语或简单句,复合句较少。如耶鲁大学“真理、光明(Truth and Light)”,爱丁堡大学“智者能看到表象,也能发现内涵。(The learned can see twice)”等。短句校训一般选自圣经或名人题词,比较著名的短句型校训,如:Oxford(The Lord is my illumination);Cambridge(Here is light and sacred knowledge);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Let there be light)Stanford University(Let the wind of freedom blow)以及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The truth shall make you free)。
(二)中文校训特征及其英译原则。
中文校训多源自古籍四书,因此用语正式,结构为对偶或排比形式的两词八字动词短语,如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或四词八字动词短语,如武汉大学校训“自强弘毅求是拓新”,或四字结构,如浙江大学校训“求是创新”。中文校训一般包涵两层以上的含义,如德育、智育、发展、创新等,讲究美学效果。中文校训英译,旨在向英语世界宣传该校,使该校走向世界。根据这一翻译目的,译文应选用符合英文校训特征的词语传达出原校训中最重要的含义,这是中文校训英译最基本的原则。因此,中文校训英译时不宜选用英文句子表述,最好选用英文短语表达。英文短语校训主要用普通的名词并列结构。由此可见,中文校训英译,词性上应统一,最好选用平行结构、名词性结构,而且应选用通俗名词。英文中名词为第一大词性,表达能力较强。从译文简洁角度来看,名词,尤其是由形容词或动词派生而来的名词(如movement),词化程度高,含义丰富,表达有力,兼具动作含义,可表达号召、训导等功能,尤其适用于英译中文校训。
目前公认的最佳中文校训及其英译为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Self-discipline andSocial Commitment)。该英译采取变通方式,传达出了原文中的最重要的含义,同时也是上乘的英文表达,可以用神似标准来衡量。形式上忠实于原文,而且采用了头韵修辞,“Self-discipline”一词传达出了该校要求学子努力向上的关键,“Social Commitment”不仅表达了该校希望其学子能够向大地一样拥有宽厚的修为以胜任将来的职业并承担更重要的社会责任,同时也符合西方现代教育的宗旨,即培育合格的公民。
(三)“明德厚学、求是创新”及其英译分析。
华中科技大学校训“明德厚学、求是创新”为排比形式的两词八字短语。根据该校第三次教代会的解释,“该校训合乎办大学的理念,涵盖德育、智育、发展科学、与时俱进等多方面的内容,具有现代高校校训特征;雅俗适宜,具有一定的人文底蕴。其中,“明德”意为彰明伦理,完善品德。具有理解、普及和恪守道德之义,包含与人为善、和谐相处的意义,语出《礼·君陈》“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见《礼·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厚学”意为崇尚知识,学问渊博。转义出自《易·坤》“坤厚载物”。“求是”意为追求真理,发现规律。包含“求实”的意义但不拘于“求实”,在实中求学问,语出《汉书·河间献王传》“实事求是”。“创新”意为与时俱进,追求新高,与创办一流大学的现代办学理念一致。义出《大学》引汤之《盘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华中大在线,2003.6.2)
显然,华中科技大学的校训从德才兼备、守实创新四个方面对学校师生提出了全面的要求,也向社会明确的表达了学校的办学理念。但是,前文由校方和维基提供的六种译文并没有最大限度地传达出这些含义,因此,也没有达到宣传华中科技大学校训深邃内涵的目的。本文认为,按照符号三角理论和翻译目的论的要求以及西方校训的语言特征,以上六种译文,从结构到选词上都有待改进。
译文1“Illustrious virtue,Erudite,Practical,Innovation”和译文5“Illustrious virtue,erudite, truth-seeking,innovation”属于最差译文。首先,这两种译文没有采用中西方校训常用的平行结构。“明德”译为两个单词“Illustrious virtue”,而其他三个词都译为一个单词。其次,译文四个结构词性也没有统一;后三个平行结构中形容词和名词混用,这是英文校训结构一大忌讳。最后,选词上也非常遗憾(下文再具体阐释)。
译文2“Be moral,be erudite,be true,be creative”和译文4“Illustrate virtue,advocate knowledge,seek truth,make innovation”较译文1有所改进,结构上统一了,都用动词短语,但除了选词欠缺(尤其是“求是”译为“be true”为最大败笔)以外,显而易见,根据英文校训的结构特征,这种表达不够简洁,动宾搭配也值得商榷。
译文3“Virtue,Erudition,Truth,Innovation”和译文6“Morality,knowledge,truth and innovation”是较以上译文有较大改进,都用了名词平行结构,符合英文校训结构特征,而且有些选词也非常精到,如“求是”译为“Truth”。“求是”意为追求真理、发现规律,是中西方共同的教育教育理念,世界知名高校有相当学校校训中包含“Truth”一词,如耶鲁大学“Truth and light”。但其他选词就有待改进。
首先,词义选择不够准确。“明德”意为彰明伦理,完善品德,英文中与之相对的是“virtue”,而非“morality”。这两个词都是常用词,均源于古拉丁语,但含义有区别:“morality”指个人或某文化群体中一种能判断是非曲直的价值观,它自身并无优劣之分(Morality is a sense of behavioral conduct that differentiates intentions,decisions,and actions between those that are good(or right)and bad(or wrong);而“virtue”指美德(Virtue is moral excellence.A virtue is a trait or quality subjectively deemed to be morally excellent and thus is valued as a foundation of principle and good moral being.Personal virtues are characteristics valued as promoting individual and collective well being)与“明德”含义吻合。
“创新”意为与时俱进,追求新高。作为校训用语来说,英文“originality”与之相对。“originality”由动词“originate”派生而来,强调原创性,符合现代高校教育理念,符合创新型社会对高校教育的要求:学生应该能独立思考,有原创思维,而不是简单地在原有基础上稍作改进。“innovation”意为“革新”,一般指能把新的思想技术等应用于社会实践(innovation generally refers to the creation or improvement of products,technologies,or ideas),一般在校学生还很难做到,这是教育的后续要求。台湾云林科技大学校训“诚敬恒新”中的“新”就译为“originality”。所以,本文认为,这里“创新”译为“originality”更好一些。
其次,用词不够通俗。“厚学”意为崇尚知识,学问渊博。“erudition”和“knowledge”均有“学问渊博”这一含义,但在语体上有很大差异。“erudition”源于拉丁语,属于生僻词语,而且学究味浓,不符合校训这一标示语的用语特征,故在英文校训中几乎不用。“knowledge”属于大众词汇,由动词“know”派生而来,具有动作含义,词化程度较高。校训大都倡导自由、追求真知,语言凝练,含义深邃,易于公众接受。因此,“knowledge”是常用校训词汇,芝加哥大学、华盛顿大学、英国皇家学院校训都选用了“knowledge”一词。由此,“厚学”译为“knowledge”并不会产生词不达义的后果,恰恰相反,正是由于对这一词汇的熟知,人们才会更准确地将其与大学所宣扬的精神理念结合起来。
综合以上分析,华中科技大学校训“明德厚学、求是创新”最好是译为“Virtue,Knowledge,Truth,O-riginality”。这一译文不仅传达出了原校训的所有主要精神内涵,而且符合英文校训用词结构特征,达到了预期翻译目的。
华中科技大学综合实力国内历年排名前十,其新校训“明德厚学,求是创新”含义深邃,既符合现代校训特征,又彰显了该校全面宏大的办学理念。而以上六种英译文都存在种种缺陷。“Virtue, Knowledge,Truth,Originality”的译文能向国外读者展示该校的办学特色和教育理念,符合中文校训的英译原则。这一译文以符合英文校训大众化的平行短语结构,符合符号三角理论和翻译目的理论的要求,也准确地阐明了华中科技大学有中国特色的办学理念。
当然,译途漫漫,译无止境,该校训一定会有更好的译文,欢迎同行斧正!
参考资料:
[1]周永模.大学校训的主要特点及翻译原则[J].中国科技翻译,2008,(5).
[2]岳中生.论大学校训的翻译[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3]操时尧.论大学校训英译中文化意蕴的“取”与“舍”[J].商业时代,2010,(12).
[4]蒋红红.生态翻译学视域下大学校训的翻译[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
[5]刘梦.“求真——务实”模式下的校训翻译策略[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6).
[6]许均.翻译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7]Nord,Christiana.Translation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 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 Press,2001.
[8]Paul Kussmaul.Training The Translator[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1995.
[9]龚晓斌,兰夏.国外著名大学校训的语言特点及文化内涵[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责任编辑 邓年
H159
A
1003-8477(2014)01-0141-05
胡波(1979—),男,武昌理工学院外语学院讲师,硕士。段中燕(1980—),女,武昌理工学院外语学院讲师,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