佤族中学生英语学习与民族认同的关系初探

2014-01-14 02:28王晋梅武咏梅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佤族归属感外语

王晋梅,武咏梅

(云南财经大学,云南 昆明 650221)

认同 (identity或identification)是一种情感、态度乃至认识的移入过程,认同的过程有时是无意识的,有时则是有意识的。[1](P45)弗洛伊德最早从心理学的视角对“认同”概念进行了界定,认为认同是个体的一种潜意识模仿过程,是个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之间在心理上、情感上趋同的过程。[2](P375)之后,埃里克森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提出了“自我同一性”概念,认为自我同一性是一种不断发展的动态结构,包括个人的自觉意识、无意识追求、自我综合的无言操作或内心趋同等方面。[3](P360)

随着学科的交叉发展,“认同”这一概念逐渐被引入了民族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研究领域,并延伸出“民族认同”、“族群体认同”等概念。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认为,“民族认同”的概念是“认同”涵义在民族研究领域内衍生出来的。[4](P67)国内学者王希恩则认为,“民族认同即是社会成员对自己民族归属的认知和感情依附。”[5](P140)简而言之,民族认同是一种对自我所属群体的归属感、心理认同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的心理过程。

国外学者主要对语言学习与自我认同作了深入的研究,Lambert提出的“社会心理模式”,是“有关双语发展与自我认同改变的理论”。社会心理模式主张第二语言学习会影响到学习者自我认同的转变,产生附加性或消减性双语现象。Lambert(1969)认为,对于中级以下水平的学习者来说,融合型倾向有助于激励他在发音和语义结构上努力达到并保持与目的语成员一致;但到了学习的高级阶段,具有融合型倾向的学习者却容易产生消减性双语的学习结果,而且越精通另一门语言,越感到与本民族文化群体的疏离,并为此感到懊恼、遗憾,在融入新群体的同时产生一种恐惧感。[6]

国内有关语言与民族认同的相关研究甚少,但已有的学者注意到了全球化进程中外语学习对民族认同的负面影响。高一虹等对学习动机与自我认同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一些颇有价值的研究,提出的“生产性双语现象”,其实证基础主要是对中国52名“最佳外语学习者”的开放式访谈。[7](P14)龙彧对语言与民族身份的认同之间关系进行了阐述,认为语言是民族融合和与民族意识趋同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民族身份的一个外在标志,而语言又有助于进一步促进民族融合与民族身份的构建。[8]也有的学者认为,语言是族群认同的重要因素之一,与族群的文化认同、历史认同和社会认同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而族群认同则是语言发展的内在动力。[9]陈新仁在其著作《全球化语境下的外语教育与民族认同》则对民族认同与外语学习之间的关系、民族认同与跨文化交际之间的联系、境外外语教育政策对民族认同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研究。[10]

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形势下,外语学习是否与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认同之间存着联系呢?外语教育的普及化是否会削弱少数民族群体对本民族的认同和对国家的认同?本文借鉴西方第二语言习得和外语学习动机和策略的理论,运用社会心理学和社会教育学的方法,以云南佤族为研究对象,采用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试图探索佤族中学生英语学习与民族认同之间关系,为促进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学习水平的提高,同时保护民族语言与民族认同的延续提供理论和实证支持。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取整体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了云南沧源佤族自治县125名佤族中学生作为被试,其中,男生102名,女生123名;初中生114名,高中生111名;城市学生33名,乡镇学生43名,边远村落学生48名。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本研究主要借鉴了西方二语习得量表、Phinney的多群体民族认同量表及李克特量表,自行编制了《佤族中学生英语学习与民族认同调查问卷》,该问卷分为“英语学习”与“民族认同”两个分量表。其中,民族认同包括“中华民族认同”与“本民族认同”两个维度。

此外,本研究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了处理与分析,主要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均值分析、相关性分析等统计方法。

二、研究结果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表1研究结果表明,佤族中学生的本民族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的均值得分都高于3.0,整体上处于良好状态,但佤族中学生对本民族的认同度明显高于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即国家认同),表明佤族中学生的国家认同是在本民族认同的基础上延伸出来的,是双重认同的体现。

从三个维度来看,在本民族认同方面,佤族中学生对本民族的文化认同较强烈,均值得分最高 (M=3.8271),表明佤族中学生对本民族传统文化比较了解,也充分体现出本民族文化对族群认同的影响。在中华民族认同方面,佤族中学生中华民族归属感的均值得分较高 (M=3.8637),表明佤族中学生一致认同中华民族这一民族共同体,将自我视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一员。此外,佤族中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程度也较高,均值得分达到了3.8633。

表1 佤族中学生民族认同描述统计分析结果 (N=225)

(二)英语学习与民族认同的关系

为进一步分析佤族中学生英语学习与民族认同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采用相关性统计方法,对不同学习成绩学生民族认同的差异性进行比较分析。以往部分研究表明,作为第二语言或第三语言,英语学习很可能对学生的民族认同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即在一定程度上将削弱学生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度。

本研究结果表明,佤族中学生的学习成绩在本民族认同方面达到了统计上的显著性(P=.015<.05),但在中华民族认同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从三个分问卷维度来看,学习成绩在本民族归属感、本民族文化认同以及中华民族社会认同方面均达到了统计上的显著性,且高分组(80分以上)学生的均值总体高于低分组 (80分以下)的学生。

表2 不同学习成绩学生民族认同的差异检验

此外,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英语成绩与本民族认同之间仍呈显著正相关 (r=.215,P<0.001),与中华民族认同之间也呈显著正相关 (r=.113,P<0.001)。可见,学习成绩越好,对本民族的认同感也越强烈,这可能是第二语言的“学习会影响到学习者自我认同的转变,产生附加性”,使之更加认同本民族,尤其是在本民族归属感、本民族文化认同方面。这说明民族认同对佤族中学生的英语成绩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表3 民族认同与英语成绩之间的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

此外,从民族认同的三个维度来看,英语成绩在本民族归属感、本民族文化方面达到了统计上的显著性,而与本民族社会认同、中华民族归属感、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和中华民族社会认同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表4 民族认同各维度与英语成绩之间的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

三、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云南沧源佤族自治县佤族学生英语学习与民族认同的调查,试图从跨学科的视角对少数民族中学生英语成绩与民族认同的关系进行试探性分析,以探索英语学习对少数民族中学生民族认同心理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1)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佤族中学生的本民族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的均值得分都高于3.0,整体处于良好状态,但佤族中学生对本民族的认同度明显高于对中华民族的认同;(2)佤族中学生的学习成绩在本民族认同方面达到了统计上的显著性 (P=.015<.05),但在中华民族认同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从三个分问卷维度来看,学习成绩在本民族归属感、本民族文化认同以及中华民族社会认同方面均达到了统计上的显著性;(3)从民族认同的三个维度来看,英语成绩在本民族归属感、本民族文化方面达到了统计上的显著性,而与本民族社会认同、中华民族归属感、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和中华民族社会认同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基于上述结果,本研究认为,外语学习的确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认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甚至削弱少数民族学生民族认同感,进而影响到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延续。因此,笔者认为,在全球化不断深化及英语教育逐渐普及的情形下,我国政府有必要强化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认同教育,进一步在基础教育中突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承。

[1]费惠宇,张潘仕.社会心理学辞典 [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

[2]车文博.弗洛伊德主义原理选辑 [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

[3](美)简·卢文格.自我的发展 [M].李维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

[4](英)马凌诺斯基.文化论 [M].费孝通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5]王希恩.民族过程与国家 [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7.

[6]Noel,K.A.(2002).New Orientations in language learning motivation:Toward a model of instrinsic,extrinsic,and motivation.In Z.Dornyei and R.Schmidt(Eds.),Motiva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J].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 at Manoa.

[7]高一虹等.中国大学生英语学习社会心理——学习动机与自我认同研究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8]龙彧.语言与民族身份的认同——以诺曼征服后英语官方语言地位的重获为例 [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3,(4).

[9]王锋.论语言在族群认同中的地位和表现形式 [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

[10]陈新仁主编.全球化语境下的外语教育与民族认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佤族归属感外语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传统民俗现代转型的成效研究:以佤族新米节为例
蒋佩琪 在大陆打拼更有归属感
探究佤族文化如何保护和传承
总量增加,平均收入上涨,城镇归属感较稳定——这代农民工,就是不一样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佤族地区基督教的调适及发展之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