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作文有效教学应把握四性

2014-01-14 10:07李经良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4年26期
关键词:暗示性越国原材料

李经良

李经良,教师,现居湖北枣阳。

近年来,随着新课改在全国范围内的推进,各地相继将新材料作文搬到了高考试卷里,学生叫苦不迭,谈“材料”色变。新材料作文有效教学已成为研究的热点与难点。笔者认为,要实现对新材料作文的有效教学,应注意把握“四性”。

一.把握材料的暗示性

写材料作文时,如果能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心,把握材料的暗示性,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

【材料】一面镜子,照了一辈子人,就是没有照见自己。有一天,它邂逅了另一面镜子,才看见了自己的真面目。

【分析】材料是一首短诗,共四句,短小精悍,寓意浅显明了。

首先,通过关键语句,把握材料的暗示性。“照了一辈子人”“没有照见自己”“看见自己的真面目”单看前两个短语,似乎还有赞镜子无私奉献之意,但后一句最关键,定基调。结合三句,诗歌意在批评镜子只能鉴人,不能鉴己;只能明察秋毫别人的得失,却看不到自己的庐山真面;只能知人,不能知己。

另外,还有关联词,“就是”“才”也可以作为佐证。表明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深深的惋惜,是浅浅的责备,是淡淡的批评。由物及人,诗歌意在告诫我们:不但要知彼,更要知己。要为自己准备一面“镜子”。

二.把握材料的取舍性

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往往会牵涉许多人和事。因此,审题时学生要对在短时间内,对材料的基本信息勾勒出大致的图像化的片段,明确材料的主要人物或事件,及次要人物或事件,并舍弃次要人物或事件,从主要人物或事件的角度审题立意。

新材料作文的核心话题都不止一个,因为它是“开放式、多元化”的。考生最容易踟蹰纠结于此,往往都是已经准确提炼出了几个话题点,却迟疑不前,不知道应当选择哪一个角度进行构思;或者为了“顾全大局”,把几个话题统统搬上,“犬牙交错”式地将几个核心话题点杂揉,最终“画虎不成反类犬”,费尽心思却事与愿违。所以,在找到核心话题点之后,量力而行地选取其中一个恰当的角度去构思是最实际最保险的作法。

三.把握材料多元性

材料作文应注重“三不同”原则: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不同方式。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比较散,对于这样的材料,审题时学生可以采用多向辐射的思维方法围绕材料展开多角度立意。

【材料】有个鲁国人,擅长织麻鞋,他的妻子擅长织白绢。他们想到越国去居住,于是有人对他们说:“你们将会贫穷不堪了。”这个鲁国人问他是何道理,那人说:“麻鞋是穿在脚上的,而越国人是赤脚走路的,白绢是做帽子的,而越国人是披发的,你们夫妻的特长,在越国是无用武之地的,怎么能不穷呢?”

【分析】多角度入手:

1.横向立意:就是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思维顺着原材料所告诉读者的指向去考虑。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脱离实际。这种立意的好处是能紧扣材料的基本倾向、主要观点。

2.反向立意:就是把原材料的问题倒过来想想,从相反的角度对原材料提出质疑。这就要求鲁人敢于尝试、敢于冒险、敢于改革。

3.延伸立意:就是在原材料已知内容的基础上,对原材料作合理的联想,进行恰当的推理、引伸,得出“亏本生意做不得”,“无用武之地焉能致富”等观点。

4.类比立意:就是通过联想,找出其中的相似点。办企业、做生意,要根据当地的生产、消费、风土人情等情况,也要根据需要与可能,那么就要求我们考虑动机与效益,又要扬长避短,才能生财有道。

四.把握材料的时代性

新材料作文的材料突破了旧有固定的模块,逐渐扩展至个人精神层面的社会化思索、文化现象的国际化探究以及综合兼容的全球化社会问题剖析。这就要求我们作文的写作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体现时代性。

【材料】钱钟书认为,人生如围城,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冲出来。当今社会,小到个人,大到国家,“围城”无处不在。有围城,就会有突围。

【分析】 “突围”是指突破包围。“突”是“突破”,有主动含义,应为意识到被“围”后主动的“突破”。显然,这里的“围”不是一个实指,而是一个喻指,喻指的内容非常广泛。客观上指阻碍人们前行的事物、不良的习惯、陈旧的传统、僵化的思想、世俗的束缚等;主观上指容易让人们产生懈怠、依赖、不思进取心理,从而阻碍人们前行的事物,如舒适的生活、过于优越的环境等。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围”,你的情感可能是你的“围”,你的事业可能是你的“围”,你的环境可能是你的“围”,等等。

建议大家写自己真实的生活经历,个性化的体验、认识。只有具有人文情怀的大视野,有思想高境界的文章才能出类拔萃。

猜你喜欢
暗示性越国原材料
水利工程原材料质量检测控制探讨
董楚平《越国金文综述》手稿
风雨同舟
观点
所长无用
知识无穷尽
浅谈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暗示性
论古典诗词中的“裳”的语言暗示性
象征主义下的对于《幽谷睡者》的新解读
肥皂及相关原材料分析